我们每天都在用钱,但是要说到钱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这个问题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清。
很早以前,货币是不存在的。直到人们开始进行商品交换后,货币才产生。
而在西方,金、银等贵金属最初按照重量计价,后来就出现了有意识的铸造行为,标准的金属铸币由此产生。
在古埃及,人们在买卖奴隶的时候使用的是金块和银锭。考古学家在一些出土的壁画上,看到了当时的人们把一头猪和一些金币环放在天平的两端,表示它们两个的价值是等同的。
西方有记录的最早的金属铸币大约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的吕底亚王国,其图案是雄狮和公牛的复合体,铸币材料是天然的金银合金,大约2/3是黄金,1/3是白银,也被称为琥珀金。
就在吕底亚人采用贵金属铸造货币之后不久,爱琴海沿岸的希腊城邦国家也开始采用白银铸造自己的货币。
后来,两河流域文明的后期代表波斯帝国征服了吕底亚王国。为了学习货币铸造的先进经验,波斯帝国也铸造了自己的货币,分别是达利克金币和西格罗斯银币。
罗马人崛起称霸欧洲之后的上千年的时间里,他们建立了一整套金、银、铜复合货币体系,他们最常用的铜币叫作阿斯,最常用的银币叫作迪纳利乌斯。
罗马帝国崩溃之后,从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上千年的历史中西方一直采用金、银作为主要的货币,而铜则是辅币。
因此,对于整个西方来说,截止到1816年英国政府正式采用金本位,以前的整个文明史中,金银就是钱,钱就是金银,从未变过。其中,黄金多用于大额支付,而白银则用于一般的贸易,铜一般作为辅币或者加入银币中使用。
在我国古代夏商周的两千多年时间里,贝壳就一直充当着货币商品的角色。货币的“货”,发财的“财”,商人的“贾”,欠债的“账”,放债的“贷”,都带有“贝”字,充分说明了贝壳的地位。
古代的贝币大部分是来自海南。因为当时我们祖先都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内陆地区,离大海较远。
在古代极不发达的交通条件下,海边特产的贝壳运输到内陆十分艰难,因此数量极其有限,这样一来,贝壳对于人们来说作为钱来用,是再合适不过了。
商朝晚期的时候,中国人就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从那时起,人们干脆就用青铜做成贝壳的样子当“大钱”使。随着青铜产量逐渐提高,中国进入了青铜货币时代。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自此开始了铸币流通的时代。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美洲人对白银的开采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为了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都开始像潮水一样涌向中国,从而使得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也逐渐确立起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
可见,货币产生的最初目的,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和欲求,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而这种交换又必须以钱作为载体。
金钱代表货币,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从最开始的实物货币,到后来的金属货币,人们发现用金银做货币更恰当,因为与实物货币相比,金银的体积更小、价值更大、质地更均匀,而且不容易腐烂,更便于携带、保管、分割。
再到如今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货币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