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是指因脑部血管病变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俗称“中风”或“卒中”。其发病率高、致残率与致死率均居全球前列,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分类与病因
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多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或血管狭窄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因血管破裂出血压迫脑组织所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及年龄增长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出血性卒中的核心诱因。症状与预警信号
急性发病时,患者常表现为半身瘫痪、言语障碍、意识障碍、剧烈头痛及呕吐等。早期预警信号包括突发性头晕、肢体麻木、视力模糊、言语困难、频繁跌倒及情绪异常波动等。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争取黄金救治时间。预防与治疗
预防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运动与低脂饮食。治疗需根据类型区分:缺血性脑卒中需抗凝、溶栓及血管重建;出血性脑卒中则需降压、止血及手术清除血肿。急性期后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可改善肢体功能与生活质量。脑血管疾病发病急骤,但多数可通过早期干预有效预防。公众应提高健康意识,警惕高危因素,及时识别症状,以降低发病风险与致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