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做文章——千字写作小组的第一次沟通收获

(1)

因为要开始在事业上用功和积累,决定开始专注的输出一些内容。但是因为一个人的习惯性,这件事一直断断续续,写的东西也不成体系。

恰好最近成长会的千字写作小组的活跃氛围以及小组形式吸引了我。于是乎找到组长查理老师报名。

查理老师很爽快,将我拉进预备组来完成持续7天输出的进组任务。

可是刚过3天连续更文,我就跟不上了,保证每天完成写作任务对我来说似乎是个大难题。

刚好因为这几天每天晚上10点以后,都要开工作会议,导致我没法把任务拖到12点前完成,所以4、5、6连续空了3天。

这种目标和现实的脱离让我下决心找查理老师聊一聊,看看我这种棘手的情况应该怎么解决。

(2)

在聊之前,我自己也梳理了一下,究竟为什么我会完不成写作任务。梳理出原因有2,一个是重视不够,没有排序和置顶;其次就是没有动脑子,没有对写作这件事建立框架,也没有将写作穿插到生活模块中。总而言之,一件没有建立框架的事情,怎么可能存续与生活框架之中呢?要么游离、要么冗余罢了。

基于上述分析,我的问题也就成型了:

如何定位写作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如何建立良性发展的写作框架?这是我想和查理老师求教的。

(3)

令人高兴的是,组长忙碌之余,给我腾出了咨询时间。

电话中了解到查理老师也是教育行业,而且听声音就很稳重成熟。沟通过程中,我请教了自己的困惑、困难和问题。查理老师也做了一一解答和建议。

其实查理老师建议的内容很简短,如果单拎出来并不深邃,但是在我当前的情境下,就像是于沙漠中的一杯清澈的山泉,很受用。恰当的时间,因地制宜的建议,才是最好的解药。

组长的建议让我明白写作和发送推文是两个概念。每天写作输出不代表每天必须发布同等质量和内容的推文。二者的重点不一样,写作更多的应该是记录真实的客观的体验、思考、认知、发生的事情。而专一方向的推文要保证质量的话,需要做专业系统的框架设计,内容结构梳理和文字的打磨。相比之下,写作更倾向于让自己养成习惯,梳理思维,记录生活与思考;而推文是更精准、专业的思考与输出。前者打好基本功,后者是真刀实枪的实战功夫。

如果上来就定位后者,那么就要在频率上给自己一个缓冲适应的机会。为了达到日更,可以在中间穿插一些随笔、叙事、生活插曲等等内容进行不同平台发表。

这样我的两个问题就得到了解答:在梳理专业知识点与思考的过程中,写一些真实发生的事情以训练自己的思考、记录生活的能力,让专业知识的输出更严谨,也能够让自己的基本功不断扎实。二者相辅相成,目的能够平稳的实现,写作也就顺理成章的持续下去了。

(4)

基于查理老师的解答,以及大老师曾经给我的指导,我后续又重新整合了一下自己关于写作的思考。关于写作,我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写作又称为做文章,其实他是把生活誊写于文字之中,记录生活、记录思想。同样,生活也就是做文章,做人生的篇章,每一天都是一页文章,只有每一天的生活框架有条不紊,框架内的细节有序而灵活,才能谱写出朴实而生动的文章,才能够让每一天的生活有滋有味。

回首往昔,关于很多事情我都有相应的思考与体验后的灵感,但是曾经围绕某个主题的思考,都是零散破碎,并没有形成框架,更不要谈文章。也就导致我想表达一个主题的时候,思路是破碎而跳跃的,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断续就是过于生硬。这些都是因为缺乏谨慎而完整的思考过程。其实也就意味着那个时间段生命质量的欠缺。

而写作,有一部分价值就是训练完整思考、梳理事物的能力,先誊于纸上,再逐渐塑造自己大脑的思考模式。

另一部分价值是与他人沟通,将自己观察、了解、思考过程,清晰明了的呈现给读者,实现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思维交流和精神交流。这也是写作的魅力。

(5)

重新定义了写作价值与本质之后,我就更踏实与淡然了。

如果说复盘是为了对生活中的行为进行记录、梳理和调整方向,

那么写作就是对生命旅程的清晰记录。它是思维的外显,是生活的缩影,是大脑的映射,是观察与思考成果的凝聚。

写作不是写没有的东西,而是写已经实实在在发生、真真切切存在过的东西!

他们是生命的痕迹!

所以,我们要燃起写作的热情,珍惜生活,记录生活,重视每一次思考,严谨对待每一次书写。从而让生命之树更加繁茂,让智慧之光更加闪耀。

PS:

(1)

另外,查理老师说,赶紧把预备小组打通关,然后进入正式的小组,小组里面的氛围更好一些。日更千字的压力会更小。

(2)

这次与查理老师沟通之后,也让我又一次尝到了沟通的甜头。

更加笃信,每一次围绕客观问题的有效沟通,都是对自己认识世界、拥抱客观、凝聚思维框架的一次进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