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色流年,静守书香

      每当我听到“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语文老师在上着语文课,在辛勤甚至忘命地工作着”时,犹如给我身上抽了一鞭。从教十年了,回顾自己的阅读书目,大部分是各种教参、习题集、试卷,对经典书籍的阅读大部分停留在了大学毕业,不禁汗颜。

      今年教师节,孩子们写了很多话送给我,其中一个孩子写到“老师,我很喜欢您的教课方式,会使语文不再单单只是语文,而是生活与情感,并且您一看就很爱看书,每当我谈起什么书,80%您都看过,在看书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很喜欢几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陋室一间,桃李万千+腹有诗书气自华=您”。看完这段话,我更是觉得愧疚,不过这段话更加鼓舞了我,我希望我能真正成为一个爱阅读、会阅读的语文教师。

      于是打开尘封的《鲁迅全集》第一卷,一口气读完了大师的十篇文章,为自己丢弃了这么一颗璀璨的珍珠而遗憾,好在为时不晚。勉励自己,只要每天坚持阅读,必将有所收获。

          紧接着,又阅读了《鲁迅全集》第二卷中《彷徨》小说集的七篇文章。芸芸众生相,在鲁迅笔下惟妙惟肖。鲁迅的文笔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把主题道破。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要数《伤逝》了。

      初次听说这篇小说,是在大学现当代文学课上,老师是一位有着书卷气的女老师,长发齐腰,永远穿一条半身长裙,永远姿态优雅地坐在讲桌前,永远用她那沉静冷静的语言,给我们讲解她对于文章的独到理解,而她对《伤逝》的分析,最让我沉溺其中。那时一颗喜欢鲁迅文章的种子开始萌芽了。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其中的男女主人公叫涓生和子君。子君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该剧作者亦舒喜欢鲁迅的作品,其中的女主人公也叫子君。不同的是剧中的子君,由家庭主妇慢慢成长为职场丽人,而鲁迅小说《伤逝》里的子君,一个曾经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女子,却以早逝而告终。她的死,看似和涓生有关,可又让人觉得无权去指责涓生的自私。因为涓生是真实的,他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而爱情,也是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的。她的逝去,是时代的悲剧,文中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也是们性格的悲剧。

      以涓生的视角和回忆来说这一个故事,很细腻,很感人,也很伤人。“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此时的涓生,开始厌烦子君了,而子君却毫无察觉,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子君的全部希望只在于操劳家务以维持现有的“安宁与悲哀。”“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我拣了一个机会,将这些道理暗示她;她领会似的点头。然而看她后来的情形,她是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此时,他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涓生把自己的困窘归咎于子君。“我知道我近来的超过她的冷漠,已经引起她的犹疑来,只得也勉力谈笑,想给她一点慰藉。然而我的笑貌一上脸,我的话一出口,却即刻变为空虚,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子君似乎也觉得的,从此变失掉了她往常的麻木似的镇静,虽然竭力掩饰,总还是时时露出忧疑的神色来,但对我却温和得多了。”涓生对子君的爱情慢慢消减以至最后消失。在早已经不爱的涓生看来,子君是可笑的,是没有进步的,甚至希望子君主动离去。“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鲁迅笔下的《伤逝》以涓生的伤,子君的逝而结局。子君在得到了涓生的爱情后,便自以为得到了一切,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渐渐变得不再读书,不再学习,甚至不再思考。她安于当一个家庭主妇,喂喂鸡狗做做饭成了她的日常,甚至成了全部。她虽然敢于冲破封建的媒妁之言,却没有走出封建礼俗。她未能取得个性人格上的真正独立而成为一个悲剧人物,当他们无力抵抗社会经济压力时,爱也便一同毁灭了。

        一篇《伤逝》,只是鲁迅文章的一个缩影,却透过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文学巨匠那颗冷静而深邃的灵魂。今天是鲁迅逝世83周年,谨以此文纪念一代大师。

      亲近经典,就从捧起《鲁迅全集》开始吧!愿素色流年与阅读相伴,让书香浸润心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