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长大

读书笔记《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一、什么是自尊?

自尊的最大特点,不是自我感觉有多好,而是能不受他人影响地进行自我评价。

自尊的最大挑战是当别人不重视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重视自己;

别人怀疑我们的时候,我们也相信自己;

别人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接纳自己。真正有价值的自尊,是源于成熟的自尊。

人要和自己建立自我关系,能够感受复杂情感,虽然内心矛盾但仍愿相信。

健康的自尊,其关键就是自信和自我价值。

如果有些人觉得以上观点很奇怪,那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自尊氛围,就是根据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来形成的。

我们想和别人攀比,想要炫耀自己的新车、奖杯、容貌或配偶,当别人认可或羡慕我们的成就时,我们会骄傲。

但是,我们这样真的是在尊重自己吗?不是。我们尊重的,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缺乏独立意识的自尊,必须由外界来填补空缺。然而,试图用肯定、地位和成就等替代品来填补自尊,必定是徒劳的。

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就越渴望被表扬;

受到的欢迎越多,就会努力想更受欢迎;

赢的次数越多,就会变得越来越好胜。

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用我们的影响力,让孩子不再对这种外在的评价产生依赖。


二、建立原生依恋关系的6种形式

形式1:感官上的亲近

孩子会通过嗅觉、视觉、听觉或者触觉,竭尽所能地和依恋对象保持接触,感知对方的存在。

形式2:追求共性

孩子想变成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样子。他会通过模仿,做出和依恋对象一样的行为或者表情。

形式3:占有和保持忠诚

亲近一个人,就会在心里认定这个人是“自己的”。

形式4:寻求重要性

努力让自己在对方心中变得重要,会费尽心思让对方开心,赢得对方的认可。

形式5:付出情感

付出温暖、爱和关切。通过付出建立起依恋关系的孩子,通常会很依赖自己的依恋对象。

形式6:渴望被理解

让对方理解自己,实现最深层的亲密感。父母导向的孩子,为了维护和父母的亲密关系,会主动和父母诉说自己的心事。


三、自然管教的七条原则

1.联系法,而不是分离法

建议先赢得孩子的笑脸和赞同,再向孩子提出要求或者命令,这样做,会取得非常惊喜的效果。

疏远孩子或威胁要疏远他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行为管控方式,因为它会触发孩子内心最深的恐惧——被父母抛弃。被分离威胁大的孩子,只有在达到了父母的期望后,才敢主动亲近父母。孩子,可能会非常“听话”,但同时也会缺乏活力。

2.出现问题的时候,处理关系,而不是问题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会想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及时性原则”。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也是最不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时候。

父母要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当孩子犯错,第一反应就是先保护好孩子的依恋情感。当平息了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气焰,修复好了亲子之间的联系后,父母随时都可以回过头来再去纠正孩子的行为。

想要保护好亲子关系,父母就要不断让孩子看到:发生矛盾不会影响亲子关系。

3.鼓励孩子流泪倾诉,而不是急着让他吸取教训

做孩子不容易,他们有太多要学的东西了:和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爱,让着弟弟妹妹,消解沮丧和失望情绪,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学会放弃一些需求,放弃执念,直面别人的拒绝。

父母既要让孩子感受到无力感,又要做安慰他们的天使,这是人类最精妙也最具有挑战性的角色。要想帮助孩子完成适应的过程,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流泪,学会放手,学会在意识到要放手的时候,能心怀平静。

适应过程的第一步,就是给孩子呈现一堵“无力之墙”。要让孩子敢直面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妄图让事情顺应他的想法。

适应过程的第二步,是体谅孩子的挫败感,并安慰他们。要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和他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对立的。

4.积极的意愿,比好的行为更宝贵

父母要做出的第四个转变,是把注意力从孩子的行为,转移到孩子的意愿上。一个人的意愿,是价值观形成的种子,是责任感的前身。引导孩子的意愿,意味着要意识到和关注孩子的意愿,而不是我们的意愿。

因此不要说“我想让你……”“你需要……”“你必须……”“我告诉过你……”“你一定……”这样的话,而是要引导孩子去挖掘自己的意愿,父母可以说:“我能相信你会……”“你准备好……”“你觉得自己现在能应付得了吗”“你愿意试着记一下吗”。

只有父母对这些不可避免的失败抱着一种轻松的态度,孩子在失败面前才不会轻易放弃。

5. 鼓励孩子感受复杂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制止冲动行为

自控力不是意志力,而是对复杂情感的掌控力。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去关注可以调和冲动的情感,而不是提醒他去留意酿成错误的失控情绪。

一旦孩子重新感受到友好和关爱后,接下来,就可以谈论之前的沮丧情绪了。

不要除掉某种冲动,而要学会用别的情感来调和这些冲动

6.要正面引导,不要错误示范

自控力较差的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影响和后果,他们不会三思而后行。管教这类孩子,我们应该直接指示和示范。虽然指令不会让孩子变得成熟,但却能让他们应对那些靠自己还应对不了的事。

我们可以指导他们下一步应该如何做:“你应该这样抱小宝宝”“让我们帮马修转个身”“如果你想抱一抱奶奶,那现在就可以抱啦”“我们要这样抚摩猫咪”“现在轮到爸爸说啦”“你现在应该轻声说话”。

7.改变不了孩子,就尝试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

越是不需要管教的孩子,管教方法对他们来说会越有用;而越是需要管教的孩子,常见的管教方法反而越没用。

如果实在改变不了孩子,那只能尝试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具体说来,就是改变会引发这些行为的情况。做计划和形成惯例,都可以有效地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


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最终的处理方式。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那么就只会关注如何纠正那些我们不喜欢的行为。

如果我们看见和意识到孩子只是因为冲动才这样,

那么,我们就会去尝试改变引发孩子冲动的情况。


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在发脾气或攻击别人,

那么,就很可能关注攻击本身。

如果我们意识到,

这缘于孩子无法处理自己的沮丧情绪,

那么,我们就会去努力改变让他感到受挫的环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