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读342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5

【原文】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大意】孔子评价说:“晋文公诡诈狡猾,为人不正;齐桓公不玩手腕,光明正大。”

【一点启示】二者都是春秋五霸之一,诸侯盟主,但王道靠仁义,霸道靠实力。虽然二人都是靠实力,也要看怎么用实力。有底线,不必样样都不择手段,凭良心做事,亦可达成目标。

【浅谈】

1、周朝至春秋,王道式微,诸侯覇道兴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上服从周王,其实已经受诸侯摆布。

2、霸道成盟主,但讲不讲仁义道德,虽然是手段,还是可以区分的,也有好坏的。

3、晋文公重耳在外漂泊十九年,备尝艰熬,从二十一岁等到四十多岁快暮年才熬上位,深知人生险恶,所以常常以奇致胜,以权术胜敌。挟天子以令诸侯从他这始,霸在王上,让周王给他当靠山,孔子看来大大的狡猾,不正派。

4、齐桓公公子小白,早于晋文公,且齐国是第一个春秋五霸之一,实力还是在晋文公之上,且与其少年遭遇还是大有不同。做事大多是行正道,用实力,是尊王攘夷,同时保护华夏文明不被外族侵害,所以他是王上覇下,不是挟持周王,是合法的显示实力。

5、谲,鬼谲,奸诈,用计谋;正,此处可以理解为有原则、有底线。老子对此论述最到位:“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计谋肯定可以用,而且必须用,只是前提是发心要对,心要正,计谋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