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回怀远,我有时间再次来到淮河岸边,近距离看荆涂大桥,看荆山峡,一件件往事又浮现在脑海里!
靠近荆山峡,淮河西岸有一片一片的芦苇荡,小时候我经常在淮河里游泳,在岸边玩耍!有一次因为要寻找鸟蛋,我钻进了芦苇荡。芦苇高,我个子矮,进去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我走着走着就感觉不知道东南西北了,四周全是芦苇,也没有人在一起,我开始害怕起来,心里泛嘀咕,会不会遇到什么可怕的东西,迷路了怎么办?也顾不上找鸟蛋了!走出芦苇荡要紧!好在我当时还没有迷糊!我心里清楚,只要朝一个方向走,就一定能走出芦苇荡,后来是脱险了!但还是吓了一身冷汗!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独自走进过芦苇荡!
长大以后,高中毕业我下放在朱袒公社务农。每次从县城去公社都必须坐轮船,船从码头出发,经涡河到淮河,绕过老城的顺河街,一直向南经过荆山峡。每次过荆山峡,我都会走上甲板,遥望两边的风景,或是东面的锥子山,或是西边山坡上的白乳泉!这时轮船驾驶员也会拉响气笛,好像是在告诉乘客,过峡注意安全,同时也是在告诉大家,过了荆山峡就离开了县城,旅程真正开始了!
再次和荆山峡近距离接触已是我考大学以后。79年高考,我当时考到了重点大学分数线,但由于志愿没有填好,蚌埠师专又是第一届外语班招生,我的档案就被学校拿了过去!当时学校还专门去我工作单位征求我意见是否愿意上师专?曾经想拒绝,但后来还是说服了自己!因为别无选择!当时的蚌埠师专就在涂山脚下 ,离县城不远!但要从荆山峡渡口过淮河,这样我就又从荆山峡渡口出发,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
小时候就听说涂山和荆山本来是相连的,后来是大禹治水才带领人们把两山劈开,让淮水从两山之间流过,才有了后来的荆山峡!有《图经》载:“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 真假我们估且不做评说,如果不是这样,淮河可能就要改道,也就没有了荆山峡!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双山双水绕双城的美丽家乡了!
荆山峡的东面是涂山,小时候也多次登到山顶,那里有禹王宫,有望夫石,据说大禹当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妻子涂山氏一天天的在门口等待就变成了石婆婆,也就是后来的望夫石!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感慨万千!这也成为了大禹治水公而忘私的丰碑,一代又一代传送!现在大禹精神已经成为了怀远人民的精神象征!
荆山峡本来是没有桥的,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桥飞架东西,天涧变通途!桥西还是怀远,桥东却变成了蚌埠!但不管怎么变,河边的芦苇还在飘荡!大禹的传说还在继续!淮河的流水还在日夜不停地穿过荆山峡奔向远方!
2014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