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旅游

这个国庆假期来临前,本打算报个旅游团去外面看看,但最终也没成行。原因就是新冠疫情还没彻底结束,有的地方还有了抬头的趋势,我一粗心之人,怕不安全。还有就是放假前学校要求不可外出,出远门的要上报。我不知道若出远门上报之后会怎样,会不会回来又是核酸检测又是隔离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内心外出旅游的愿望不强烈。

说起旅游,不免又想起了前几天和安老师的一番讨论。我们共同说到了看海的事情。她说她第一次看到海是震撼,大海那么辽阔,一眼看不到边,让人心情特别开阔,为此,她一家人不止一次地开车去海边,蓬莱——烟台——青岛——威海,每一次从这个城市沿途经过某个城市开到那个城市,或者又从那个城市开回这个城市,在沿海城市之间来回流连,看海、玩水、走沙滩,都很快乐。而我却告诉她,我从来没有那样的感觉。记得第一次见到大海,还是女儿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学校的20来个老师各自带着孩子组团去了蓬莱和威海。我们先去蓬莱后到威海,在蓬莱坐快艇去大海上转了一圈,到威海我们坐船去刘公岛,但是无论在哪个城市的大海,无论在海边还是海上,我眼里的大海都不是我心中的大海。看到大海,别人感慨它的辽阔,而我只是感叹一句:“这不就是一个大湾吗?”绿色的泛着并不干净的白色泡沫的水晃荡着,一下一下冲刷着岸边,不是我从画上或者电脑里看到的那种金色沙滩上清澈海水的画面;放眼长望,更看不到从小脑海中想象的那种蔚蓝色的大海画面。眼前的大海比我从小脑海中想象的差远了。所以第一次见到大海,我的内心是失望的,只有在蓬莱的时候,大海上突然升起层层雾气,那一瞬间有了仙境的感觉,还算不错。还有就是在威海坐轮船时,站在船尾看船后的海水,那海水如劈碎、刨起的碧玉银冰,比较壮观。后来再去青岛看到大海,海水依然是脏脏的模样,站在岸边远望,不远处海天就相接了,并没有开阔之感。我想那些见到大海特别有感觉的人,应该是饱读诗书的人。心中有了大海的文化垫底,看到大海才会调动起内心的积累,使眼前事物和内心精神融为一体。

由看大海又想起来前几年想去草原的事情。前几年,有同事邀我暑假一块儿跟户外驴友团去坝上草原。我打开网页浏览坝上草原的情况,乍一看还不错,可是再看一看那些不会拍照片的驴友拍的大草原,草还盖不上地皮,看起来还不如我楼后面那一大片荒草茂盛。想起读过的《狼图腾》和其他的文章里边所描绘的大草原,那才真的叫做草原,而网页上浏览的与脑海中的草原相差太多,所以还是拒绝了。

以前听说红叶谷多美多美,直到去年的国庆假期我才有机会去那里,可是到了那里看到的和以前听到的、网上介绍的又有不同,感受就是——不过尔尔。去那里纯粹就是爬爬山凑个热闹而已。

我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半,但是我外出旅游去的地方极其少,真正让我震撼的就是南京的钟山风景区。十多年前我去过那里一次,那是真正让我震撼的地方。自此去过的地方,所拥有的感觉再没有可以和那里相比的。

回顾我的旅游经历,我发现别人觉得震撼、觉得好,而我却没有什么感觉的地方,基本都是在去之前,我的大脑中就已经因为读书或者看影视而有了对那个地方的一种想象,现实是有限的而想象却是无限的,当想象遇上现实,必然是失望的。说到这里就想起了教学《桂林山水》《观潮》这一类文章。以前没有多媒体的时候,我教学这样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和学生反复读着课文中的描写,头脑中进行着无尽的想象,想想桂林山水的秀美和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可是近些年来有了多媒体以后,我们习惯把桂林山水的图片和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放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对照课文学习,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自从这样做以来,我就发现图片或者视频减弱了课文的文字美,其实我们根据文字描写进行的的想象要远远超过我们播放的图片或者视频。所以在我看来,有些时候的教学利用多媒体反倒不如不用多媒体。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就是想象的力量。

当然,我极少的旅游经历也告诉我吃了想象的亏——真正看到时候的失望。

外面的世界无限广阔,无论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可观赏的地方必定有很多很多,能震撼我心灵、开阔我眼界的地方也必定是数不胜数,等疫情过去,我还是应该多多走出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