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中医》,总是会想起《首席医官》。禁不住思考,如何才能评判一本书是好是坏?
在现在这个资源共享、文化自由的年代,“书”的数量犹如天空繁星不计其数,但是却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因为在评价好坏之前,要先确定它是一本“书”,而不仅仅是“印有字迹或图像的纸张集合体”。
“书”未必限定载体形式。竹简、布帛、纸张、电子都可以传播思想。想起以前坐公交上下班时,在漫漫长路中默默陪伴支持着我的喜马拉雅有声书,那也是书。它包罗万象,囊括万千,承载着我可以承受得住的重量,聚集了我喜欢的声音。《首席医官》的曾毅,《围城》的方鸿渐,《红楼梦》的林黛玉,《激荡三十年》的吴晓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都曾让我欢喜让我忧。
“书”的外貌也没有一定之规。新出版的纸质书,拿在手中,略带墨香。藏在图书馆中的典藏,亦散发着古朴的味道。有的包装华美靓丽,有的封皮就是白纸一张。可能说包装好的就一定是一本好书吗?前年无意从超市图书堆里拿出来的《林肯传》,磨损了的深棕色仿皮封面里依旧藏着一个果敢睿智的总统。
一本好书,犹如精神食粮,读过如余音绕梁。我想,在我心里,《首席医官》就是一本好书。它不仅讲了一个好故事,还将中医的精髓与文化融会贯通,将作者对世事的思考在书里展示,让一个人物生动起来,也让一群人物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