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

作文中细节缺失的表现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神态、一句话等,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感受深刻的一种描写方法。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我的作品还比较好的话,那是我不断寻找细节的结果。”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穆青也认为:“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精准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形象鲜明,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精致的细节描写,能让事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可感性;精彩的细节描写,能使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动人。但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细节描写并非易事。

学生作文中细节缺失的表现有哪些中呢?

一、过程太“简”

“简”就是粗略、不精致。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是把事情的经过简单地加以记叙,概括性的叙述太多,具体的细节描写很少,经不起细读。细看这样的作文,就会发现有许多都是“流水账”式的文章,虽然结构内容是完整的,但使人一眼就看到底,看了之后没有什么深刻印象。给人的感觉要么是言之无物、干瘪空洞,要么是拖沓冗长、废话连篇。甚至有时连学生自己也感觉自己写的东西不知所云。

如某学生作文《那一次,我很开心》中有这样一段:

我又想做沙堡了,就叫爸爸和妈妈来帮我。我做城堡,爸爸和妈妈做围墙。做完了,多么壮观啊,可是一个浪过来,城堡就没了。

这段叙事描写内容空洞,没有具体地写出做沙堡的详细过程,也没能突出自己是如何让爸爸妈妈帮助自己做沙堡的。还没有画面感,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说沙堡“壮观”也是一笔带过,没能落到实处,更甭说扣住主旨词“开心”了。

二、人物太“虚”

“虚”就是不真实、模糊。不少学生写人物时,不是集中写独特的一个人或两个人,而是写一类人。用一类人的特征套用在某个体身上,不懂用独特的动作、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写出的人物就是千人一面。总之,人物描写格式化,不具体、不鲜明,缺少个性。

如某学生在作文《他是位性格幽默的人》中写道:

他,短短的头发,微胖的身材,矮矮的个子,粉红的脸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镶在白白胖胖的圆滚滚的脸蛋上。

这段文字不但写人的顺序不合理,没有突出人物的个性,单就“短短”“矮矮”“水灵灵”等形容词而言,就写得很大众化、模糊化。该同学并没有写出友人的头发“短”到什么程度,身体“矮”小到什么地步,眼睛又是如何“水灵”……这些词语放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使用,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抓住人物的独特的外貌特征。

试看阿累在《一面》中的对鲁迅外貌的描写: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个“瘦”字逼真地写出鲁迅日夜操劳的体态,“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也显示出先生不屈的斗志,它是鲁迅精神的独特写照,用在别人的身上是不合适的。

三、动作太“粗”

“粗”即粗略、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运用的动词往往比较单一、缺少变化,只是笼统地、概括地把一些普通的动词串联起来,没有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人物是如何一步步活动的,没有学会对动作进行细微的分解,而是写得浮光掠影,不够深入也不够生动。

如某学生在《我的故事》一文中写道:

星期一,我们都已经到篮球场了。规则是这样的:半场,需要投满六个球。谁先投到第六球,谁就赢。开球是通过剪刀石头布决定的。我先开球。他根本就防不住我,我甩开他,上篮得分。接着我又进了两球,他还是没得一分。他开始累了,有点不想打了。最后的比分是40。因为他说他岔气了,不舒服。我赢了。

这段文字在用词上虽有变化,用了“防”“甩”“上(篮)”等一系列动词,但描写过于笼统、概括,没能写出对手是如何防守,“我”是如何甩开对方,又是如何上篮的;没能真实细腻地将当时的场景再现出来,读起来显得十分空洞,没有感染力,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四、感受太“假”

“假”即失真,没有真情实感。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可是,现在有些学生不仅缺乏细致的观察能力,还缺少独特的个人生活体验,于是写作时只好人云亦云。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作文中习惯用一些概括和含糊的词语,诸如“开心”“勤奋”“慈爱”等。这些词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但泛滥使用就会使文章缺少生动性和具体性的描写,进而缺少感染力,影响作文的品质。

如某学生在《美德的种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了,正在小女孩焦急万分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老爷爷说道:“小丫头,修好了,你抓紧去读书吧!”小女孩满脸感激道:“谢谢爷爷,谢谢爷爷,好人终究会有好报的!”说完便骑上车走了,只留下老爷爷一脸欣慰道:“好孩子啊,这可真有礼貌!”

很显然,这段文字运用了对话描写,写出了小女孩的感激和老爷爷的欣慰之情,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机械的套话,并不是真情的抒发,不能产生多大的感染力。这些标签式的、千篇一律的、缺乏个性色彩的空话、套话都会使文章苍白无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中的常用类别 1、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
    五年老师教作文阅读 949评论 0 0
  • 朱光潜《谈美》:慢慢走,欣赏啊 曹春梅 朱光潜先生(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1922...
    鶑鵅阅读 3,362评论 0 0
  • 每日一醒2021.9.6 帮儿子收拾行装到现在,要开学了,孩子第一次住校,一个月才回来一次,虽然心里有些担心...
    我是笑颖阅读 1,157评论 0 1
  • 人们总是被教导要学会如何坚持 但生活会让你慢慢放下那些偏执 这个世界上不止有一两个疯子 只能说我们两个不在一个层次...
    子夏君喵喵阅读 1,196评论 0 0
  • 今天的分享主题是关于写作的,首先呢,我先分享一篇文章,是作为语文老师回答孩子们提出的一个问题——老师,我不知道该写...
    李Teacher阅读 1,91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