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
先说车辐。成都街(gai)娃儿,朋友叫他车娃子,1914年生人。民国报人,先后出任《星芒报》、《民生报》、《四川时报》、《人物杂志》、《华西晚报》记者。四川烹饪协会理事,知味,80年代曾鼎力支持《四川烹饪》,几乎期期有文章。文联干部,著有小说《锦城旧事》。
次说《川菜杂谈》的版本。我收有三个本子,按出版时间排列如下荣誉》一篇,另增32篇文章,32开(850*1168)。3.四川文艺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非丛书单行本。分四辑收文章62篇,与三联版比较,抽去了《怪吃》1篇,新增7篇,更名1篇,32开(880*1230)。我手头除重庆出版社的本子为一版二刷外,其余两种均为一版一刷。更难得的是,三联的本子为签赠本,并钤有先生那方著名的印(图三)。
次说内容。“上涉川菜渊源、发展历史、人物记趣、掌故轶闻;下及技术诀窍、品味三昧、饮食习俗、风情人物。”我以为,饮食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是社会史研究的主要范畴之一。我读以往的历史常感飲馔方面材料的不足与不详。车先生的《川菜杂谈》是一本好书,不光有文人的趣味,还有记者的素养,更为重要的是车先生是飲馔方面的行家,非一般所谓“美食家”可比,因此这本书是散文集,是史料,也可以说一本“普通川菜学”。受先生的影响,我近年来写了十余篇飲馔文字,并且还想写下去,就是想为我的家乡四川南部县的农村留下一点社会生活记忆,哪怕只是一两个“切片”,或者也有一点意义。
最后说车辐先生无比强大的“朋友圈”。车先生“身经各种场面,广交九流三教。从前时与达官贵人同席,复广识士夫名流,与张大千、谢无量、李劼人诸先生游”;为近现代川菜开宗立派的蓝光鑑、黄敬临、史正良、曾国华、孔道生诸大师亦是车先生的酒肉朋友。这样的“朋友圈”,连以《美食家》兼“美食家”著称的苏州作家陆文夫先生恐怕也甘拜下风!这些无疑是锻造这本《川菜杂谈》难以匹敌的“田野调查”一手材料,因此食苑轶闻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从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让人不忍释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