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和同事曾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这个实验非常简单,让实验对象尝试着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如果想象的过程中想到一只白熊就按铃报告。结果发现,这些实验对象会经常想到一只白熊。也就是说,他们做不到不去想象那只白熊。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比如:
明明想睡觉,控制自己不去胡思乱想,但思维却很清醒,不停地回忆往事,畅想未来。
明明想快速阅读,不去回读,结果却一直返回去重读,反而比平时阅读更慢。
明明想在跑步的时候用正确的姿势,避免扭伤,但身体却不受控制,各种出错。
这些现象就好像我们的思维与自身不是一个整体一样。
为什么我们总是遇到这种反常的情况,即知道要做什么,却做不到呢?
《心态制胜:超越评判、释放潜能的内在秘诀》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这本书首次问世是在1974年,距今已有50年,可以说是一本经久不衰的经典读物。本书的作者叫提摩西·加尔韦,他是一位著名的网球教练,同时也是一位运动心理学领域的先驱。
提摩西·加尔韦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结合到网球训练当中,开发了“内在游戏”的学习方法。通过改变运动员的心智模式,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
《心态制胜:超越评判、释放潜能的内在秘诀》这本书通过网球训练技巧向读者介绍了为什么“知道要做什么,但却做不到”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这种窘境。
在每个球员身体里都有两个“自我”。其中一个是“我”,似乎在发号施令;另一个是“自己”,似乎在采取行动。为了清晰起见,让我们把“发号施令者”称为自我1,“采取行动者”称为自我2。
提摩西通过对网球运动员的观察发现,球员身体里住着两个自我。其中自我1是发号施令者。它就像大脑中的“指挥官”一样,负责对自我2,也就是“采取行动者”发号施令和评判。例如,当我们打球时,自我1会说:“记得击球之后要马上回到中心位置”“集中注意力,不要紧张,你可以的”“怎么这么笨,这种球都接不住”等等。
自我2是采取行动者。它是身体的“执行者”,也可以理解为身体本身,它负责实际的行动和动作。它是一种本能和直觉,能够自然而然地完成任务,但需要自我1的信任和放手。例如,当我们学习跳舞的时候,可以用身体本能的律动去模仿老师的动作,从而自然而然地学会舞蹈。
那这两个自我和“知道要做什么,但却做不到”的现象有什么关联呢?
到此我们已经收获了一个关键点:自我1,也就是人的自我执念,它无休止的“思考”活动造成了对自我2的自然能力的干扰。当这个执念安静且专注的时候,两个自我之间的和谐共存才会出现,也只有在那个时刻,巅峰的竞技状态才能达成。
理想状态下,自我1对自我2的行为进行评估,从行为中找到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之后,自我1安静下来,让自我2依据意见用本能去调整行为,如此循环往复提升技能。
但现实中,自我1往往不信任自我2,会不停地对自我2进行干预和评价,最终造成了身体的紧张和肌肉冲突,无法做到本应做到的程度。比如,当我们演讲时,自我1可能会不断提醒自我2“不要紧张、放轻松”“控制好自己的声音”“记得翻PPT”等等,这种过度的评判反而导致担心什么来什么,干扰自我2的自然发挥。
如果你还是没有直观感受的话,可以把自我1想象成《大话西游》中的唐僧。想象一下,有一个永远甩不掉唐僧天天在你耳边碎碎念是一种什么感觉,是不是会严重干扰自己。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也就是经历了多次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对现实感到绝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因为在自我1过度干扰的情况下,努力会变成无用功,从而滋生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进步改变的信念,进而选择放弃。
那如何走出这个怪圈呢?
① 学习如何把你想要的结果转换成为尽可能清晰的画面;
② 学会如何信任自我,让自我2发挥其最佳水平,并从成功和失败中收获经验教训;
③ 学会“不带评判”地去观察。
首先,学习如何把你想要的结果转换成为尽可能清晰的画面。想要让自我1和自我2和谐相处,就要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也就是你想要的结果。这个结果要尽可能转化为一幅清晰的画面,这种清晰的画面能够激发你的内在动力,帮助你更专注地朝着目标前进。比如,如果你是创业者,想要让自己的企业更上一层楼,你可以想象自己坐在顶级写字楼的会议室里,桌子上放着准备上市的报表,面前坐着全国的公司高管,一一向你汇报上市的事情。这种清晰的画面能够激发你的斗志,增强你的自信心。
其次,学会如何信任自我,让自我2发挥其最佳水平,并从成功和失败中收获经验教训。自我2是执行者,是身体中的本能和直觉能力。通过信任自我2,可以避免自我1的过度干预,让身体自然地发挥。与此同时,也要合理利用自我1从成功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帮助自我2不断进步。比如,当你演讲时,学会信任自我2,可以帮助你更自然地进行临场发挥,而不是过度紧张和担心失误。在工作中,当你遇到挫折时,不要过度评判、责备自己,而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思考如何改进。这种信任和学习的态度能够帮助你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后,学会“不带评判”地去观察。自我1非常喜欢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评判,这种评判会带来负面情绪,如焦虑、紧张、自我怀疑和自我贬低。通过“不带评判”地观察,你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从而减少情绪的干扰,保持冷静和专注。比如,在工作中,当你完成一个项目后,不要急于评判自己的表现,而是客观地去回顾整个项目的过程,分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这种“不带评判”的观察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总结经验,积累智慧。
简单来说:
第一,设定清晰的目标:将你想要的结果转化为一幅清晰的画面,激发内在动力。
第二,信任自我:让自我2自然发挥,减少自我1的过度干预,并从经验中学习。
第三,减少自我评判:通过“不带评判”地观察,保持冷静和专注,减少情绪的干扰。
通过这三个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协调自我1和自我2的关系,提升心理健康,优化行为表现,最终实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