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理心、共情……这些理念对于班主任来说,本应是处理学生矛盾的利器,可实际操作中,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但好在经过各方协调,矛盾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也感谢双方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以及学校和教育小组的全力支持。
【事件经过】
2月27日清晨7:35左右,我收到A同学家长的微信,大致描述了A同学睡眠不佳,不愿上学的情况,原因是W同学课余时间无故踢他,D同学在午休室频繁动他的枕头、被子等物品。此前,这两名同学都曾有过类似欺负A同学的行为,当时A同学家长选择了原谅。但这次,A同学家长希望学校能给个说法,并邀请对方家长到校当面解决。
由于我对A同学比较熟悉,当天有早自习,于是决定早自习结束后立刻找A同学了解情况。我先告知A同学老师已经知晓此事,让他在语文课后把事情经过写出来。同时,我也让W同学和D同学分别写下事情经过(此时他们还不知道A同学家长已经找过我了)。我让他们分开单独写,结果发现W同学的问题比较严重,从始至终都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D同学很快就切入正题,说明了与A同学发生矛盾的原因。在老师的引导下,双方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互相道歉。
然而,W同学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说不出为什么从本周一开始多次脚踢A同学。这导致A同学始终认为W同学是无缘无故打他。我试图引导W同学换位思考,让他认识到自身的问题。直到下午5点40分,他才有所改变,认识到自己的一点问题。此时,我稍微安心了一些,认为解决A同学的矛盾应该比较容易了。当晚,我因临时有会议,便电话告知三位涉事学生家长,并交代班级教育小组陈老师进行处理,详细说明了具体操作方式,随后便安心去开会了。
然而,会议期间,我接到陈老师的电话,得知事情远比我想象的复杂。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发现场面一度失控,正值其他年级放学时间,给学校和涉事孩子都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被“欺负”的A同学家长情绪激动,话语高昂,不断提及报警,让另一方家长无言以对,旁边的陈老师和我也很难插上话。我只能见缝插针,将双方引导并带到校长办公室旁的会议室。等孩子和家长都坐下后,我原本想先摆明事情经过,但被“欺负”的孩子家长根本不听,只想学校给个答复或说法,对于W同学多次无缘无故欺负他儿子的行为更是咬牙切齿。这是我从教17年以来第一次遇到如此失控的场面,也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被欺负”家长的“失控”行为。最终,在我的疏导和学校教育处的出面下,以W同学开违纪通知和停学一周的处理方式圆满解决了这起学生矛盾。但这件事也给我的教育生涯敲响了一记警钟。原本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的场面,这样的结局呢?虽然当时我内心深处对被欺负同学家长的“万分”不满,对“欺负”同学家长的“不公”有所感受,但事后反思,我也能理解,并深深感受到“被欺负”孩子家长的初衷,以及目前中国教育中“惩戒”与“溺爱”并存,导致孩子无法无天的教育难题的无奈。
【事件反思】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头羊,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此次事件,我反思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孩子出现问题,为什么不愿意找我说呢?
这可能是因为孩子觉得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他们认为向老师求助会带来更多的麻烦。作为班主任,我需要更加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
2. 犯错的孩子为什么屡教不改,还是那样的理直气壮呢?
这可能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关。一些家长可能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作为班主任,我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学生之间如何正确相处?相处的尺寸如何把握?
学生之间的相处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作为班主任,我可以通过班会课等形式,开展相关的主题讨论和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时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避免冲突的发生。
4. 班级弱势群体(比较内向、胆小怕事)的,作为班主任,我有关注过吗?
我想,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他们可能因为性格原因,在班级中容易被忽视。我会尝试与他们进行更多的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也能在班级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未来展望】
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观,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 加强家校合作: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形成教育合力。
• 关注班级弱势群体:为内向、胆小的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次事件虽然让我感到无奈和焦虑,但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用心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成为他们思想的引领者和坚实的后盾,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