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巡礼之一:瑞莲西池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四川眉山人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兄弟双双高中进士。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这一年显然值得大书特书。

    你看啊,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也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同榜进士,在历史上留下显赫声名者众多。有数据为证,在《宋史》中有传记者24人。

    其中,有留下"横渠四句"的张载,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后世历代文人奉为终极理想;有北宋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还有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还有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等等。


    年近“知天命”的苏老泉,喜极而泣......

    这时,从老家眉山又传来消息:当年他亲手栽种的荷花,在池中并蒂而开。真可谓“奇池荷极盛,并蒂兆科甲。”

    瑞莲,又称并蒂莲,即在一枝花柄上并开两朵荷花。此种灵异现象,被认为是大自然难得一见的奇观,是吉祥、喜庆的征兆。

    在宋代,眉州人很喜欢种植荷花,苏家自然也不例外。据《眉州属志》记载,苏洵在三苏祠池塘里“手种莲其中”。苏轼为了欣赏莲花,还亲自修了观莲亭。

    时值苏轼兄弟进士及第,池中莲开并蒂,眉州人奔走相告,认定为“州士科名吉兆”,苏家池塘遂得名“瑞莲池”。


    从此,“瑞莲兆科甲”便声名远扬。

    三苏祠,坐落于眉山东坡区的纱縠行老街。纱縠行是眉山唯一沿用至今的宋代地名,意思是:缫丝之处和蚕桑行市。

    如今的纱縠行,虽无往昔喧闹,但也保留了宋代古街的风貌。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三苏祠的荷花,又得名“苏祠瑞莲”。

    自元代以来,三苏故居改宅为祠,被辟为三苏堂。

    明成化年间,在眉州太守许仁的《眉州八景》中,“苏祠瑞莲”位居首席,亦成为“三苏祠”一景。


    明末,“三苏祠”惨遭兵火,池塘也毁为废沼。

    清康熙四年(1665),眉州牧赵惠芽修复并拓建了瑞莲西池,并于池上建“睹莲亭”,即现在的“瑞莲亭”。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四川巡抚能泰题写“瑞莲重现”匾,希望眉山能够再次出现苏轼兄弟一样杰出的人物。

    清乾隆十八年(1753),眉州知州宋载书门匾“瑞莲池”。

    1959年,当代书法家刘孟伉据《衲苏集》句,书写对联“眼明小阁浮烟翠 身在荷花水影中”,诗赞瑞莲亭及池中荷花盛开时的美景。


    7月8日下午,我随武汉天心书院“东坡故里眉州心游”团,踏上横跨瑞莲西池的桥亭时,不禁心旷神怡。

    举目环顾,莲池长宽数亩,池水青青,莲叶田田,荷花亭亭。

    我们驻足的这座桥亭,位于池塘中央,名曰“百坡亭”。

    百坡亭西端的荷花池旁,建有消寒馆。两幅楹联颇耐人寻味:“木架山前怀旧柏,瑞莲池畔读遗碑”;“亭上雄文凿青石,槛前修竹忆南屏”。


    莲池旁的启贤堂,是三苏父子读书写字的地方。

    在启贤堂的背后,是木假山堂;木假山堂的右前方,是云屿楼;云屿楼的南面,是抱月亭,亭立清泉荷田之中,清香幽雅。

    云屿楼向西数十步为披风榭,披风榭的北面有一泓清池,一尊苏东坡石像席地而坐。

    苏轼凝视远方,深思冥想......

    苏东坡一生倡导“爱民之根本”、“为政之清廉”和“家国之情怀”,这与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荷和”和“莲洁”两大文化符号,十分契合......


    公元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2位生活在公元1000年前后的东西方人物,称之为“千年英雄”,并刊载文章对他们加以介绍。

    苏轼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入选其中。

    文章作者让·皮埃尔·朗日里耶说:“苏轼身上有一些文人普遍的特征,即使作为法国人,也是能感受和理解的。”


    苏东坡爱莲,写了许多关于莲花的诗。

    真所谓:荷花诗词千千万,唯有苏轼解花语!

    让我们来通过欣赏这些经典诗词,再一次走近苏东坡、感悟苏东坡!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阮郎归·初夏》【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赠刘景文·冬景》【宋】苏轼


霞苞霓荷碧。

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不语,妖邪无力。

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荷花媚·荷花》【宋】苏轼


昨夜雨鸣渠,晓来风袭月。萧然欲秋意,溪水清可啜。

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浦莲浩如海,时见舟一叶。

此间真避世,青蒻低白发。相逢欲相问,已逐惊鸥没。

——《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登岘山亭晚入》【宋】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江城子·江景》【宋】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向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浣溪沙·荷花》【宋】苏轼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段,从教匹练写秋光。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横湖》【宋】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莲》【宋】苏轼


双溪月。清光偏照双荷叶。双荷叶。红心未偶,绿衣偷结。

背风迎雨流珠滑。轻舟短棹先秋折。先秋折。烟鬟未上,玉杯微缺。

——《双荷叶·双溪月》【宋】苏轼

                         (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上接《眉山明珠“三苏祠”(上)》 “三苏祠”因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而享誉中外。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
    2018栏杆拍遍阅读 838评论 0 0
  • 今日一时兴起到了眉山,四川眉山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美誉,是文学大师苏东坡的故乡,眉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
    玉新行者阅读 4,153评论 0 1
  • 不合时宜 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 每逢暮雨倍思卿 十几年来,成都去了近十次,比起平时的匆匆忙忙星星点灯,五一...
    何崇秋阅读 6,874评论 11 26
  • 眉山三苏祠为宋代三苏父子故居。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山城西南隅之纱縠行私第。苏洵之子苏轼、...
    玲子姐姐阅读 3,508评论 0 1
  • 来眉山的第二天,早晨的天空飘起了濛濛细雨,被夜雨打落的梧桐树叶子静静的逶迤在路边,湿漉漉的街道显得清新和宁静。撑起...
    董筱北阅读 4,25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