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湖随想丨2025  第六篇

《近思录通解》书中描述古代圣人们美好的文句,看着赏心悦目,却似乎有些过于称颂,因为圣人还在人的范畴内。想到一句切合实际的话:人本具七情六欲,合乎中正即好。

与AI说,它答道:

在传统文化中,圣贤常被神化为无欲无求的完人,但实际上,经典文本中的圣贤形象恰充满人性温度。

他们并非天生完美,而是通过不断与七情六欲共处、践行“中正”之道,最终实现人格的升华。这种有瑕疵的崇高,反而为普通人提供一条可实践的修身路径。

做人间有瑕之玉

圣贤的伟大,不在于他们毫无瑕疵,而在于他们以血肉之躯直面人性的复杂,在人欲的泥潭中开出一朵莲花。

这种“中正”智慧,不是教人成为冰冷的道德标尺,而是邀请每个普通人,在爱恨交织中保持清醒,在进退两难时守住本心,最终将自己活成一件虽有裂痕,依旧温润的玉器。

说得真好。再想详细了解,于是AI展开:

"人本具七情六欲,合乎中正即好"这句话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性修养与处世智慧的深刻思考,尤其与儒家“中庸之道”一脉相承。

以下从多个层面分析:

一、圣贤的人性化真相:人欲与修养的博弈

1. 孔子的真性情,怒与悲的真实流露:

孔子见季氏“八佾舞于庭”,怒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面对颜回早逝,他痛哭“天丧予!”。这些激烈情感恰证明圣贤并非压抑情绪,而是以义为尺度,让情感服务于道义。

欲望的坦率承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不讳言对财富的渴望,但强调需以正道谋取,体现“欲而不贪”的中正态度。

2. 王阳明的挣扎与超越

青年王阳明曾沉迷佛老、格竹求理,经历五溺三变的迷茫,最终悟出知行合一。他的修行之路充满试错,印证《传习录》所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平定宁王之乱时,他坦言“此心未尝动也”,并非没有恐惧,而是通过“致良知”将危机中的慌乱转化为冷静应对。

3. 苏轼的俗与圣交融

他既爱美食(日啖荔枝三百颗)、醉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又在贬谪中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这种入世尽情与出世豁达的共存,正是对“合乎中正”的生动诠释。

二、圣贤如何践行中正?

1. 承认欲望,转化能量

程颢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常被误解为禁欲,实则指去除“过度私欲”(如贪吝),而非否定基本需求。正如朱熹比喻:“如饮食,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王夫之进一步主张“天理寓于人欲”,认为合理欲望(如求知、爱敬)恰是实践天理的载体。

2. 以“诚”面对情绪

《中庸》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关键不在消灭情绪,而在“诚其意”。

张载在《正蒙》中以“心统性情”理论,主张觉察情绪背后的动机(如愤怒源于义理还是私愤)。

3. 在冲突中修炼“时中”

孟子赞孔子为“圣之时者”,因其能“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说明“中正”需随具体情境调整。例如:

对父母之孝:曾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避免愚孝伤身,体现孝道的“中节”。

对仇怨之应:子夏问“父母之仇”,孔子答“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主张有限度的正义复仇,而非以德报怨的虚伪宽容。

三、对现代人的启示:从崇拜圣贤到成为自己

1. 破除完人焦虑

当代人常因社交媒体中的"完美人设"陷入自我否定。圣贤的不完美启示我们:真正的修养不是成为无瑕之人,而是在欲望与理想的拉扯中,走出属于自己的中正之路。

2. 在矛盾中寻找动态平衡

工作与生活:曾国藩早年追求“圣人功业”导致身心崩溃,后期悟出“刚柔互用”之道,在勤政与养生间找到平衡。

自由与责任: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狂放背后,实有《家诫》中对子女的严谨教导,证明“任情”与“守礼”可共存。

3. 以完整替代完美

道家“和光同尘”与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此交汇。

真正的成熟,是接纳自己作为“有情众生”的局限,同时不失向上提升的愿力。

如禅宗所言:“烦恼即菩提”,七情六欲恰是修行的道场。

四、思想内涵:儒释道交融的平衡哲学

1. 七情六欲的自然性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明确提到“七情”为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则关联感官与心理需求(如《吕氏春秋》言“生、死、耳、目、口、鼻”)。这些情感欲望被视作人性自然的存在,而非需要彻底压抑的对象。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主张正视而非否定人性。

2. 中正的哲学意涵

中正,并非简单折中,而是儒家“发而皆中节”的修养境界。

朱熹注解“中庸”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要求情感表达合乎时宜、恰如其分。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肯定情感的合理,又警惕放纵或压抑的极端。

五、实践意义:修身与处世的双重维度

1. 自我修养:以礼制情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通过礼的规范调节情感欲望。例如,面对愤怒时,儒家不主张“以德报怨”的过度压抑,亦反对“以直报怨”的极端报复,而是以“义”为尺度,追求公正而克制的回应。

2. 社会伦理:推己及人

孟子以“恻隐之心”论证人性本善,强调将自然情感升华为道德实践,要求从私欲中提炼出公心,使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相协调。

3. 道家的自然调和

庄子提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主张顺应天道以化解执念,与儒家的“中正”形成互补,为过度情感提供超脱的视角。

六、现代启示:情感管理的智慧

1. 拒绝极端化生存

当代社会常见的“内卷焦虑”或“躺平摆烂”,本质是欲望与情感的失衡。儒家“中正”思想启示我们:在奋斗与放松、进取与知足间寻求动态平衡,避免非黑即白的思维。

2. 科技时代的欲望节制

面对信息过载与消费主义,可借鉴“以理节欲”的原则。例如,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既不必彻底断联,也需警惕沉迷,通过设定使用边界实现“中道”管理。

3. 情绪健康的实践路径

情境化应对:区分本能反应(如愤怒)与价值选择(如宽容),通过三省吾身调整行为。

升华与转化:将激烈情感转化为创造能量,如苏轼借失意创作诗词,实现“寄至味于澹泊”。

结语:动态平衡的生命艺术

合乎中正,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对人性复杂的尊重与引导。它要求我们在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自由与规范之间,找到一种流动的和谐。

正如《周易》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真正的中正,恰是在对立面的张力中,走出属于每个时代的生命智慧。

以上言语,可慰解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谢谢AI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五年  五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