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本仍然是中英文合著的专业书籍,1935年出版,该书中文封面文字依然是按古籍从左到右的形式排版:
由于和前一本出版单位不同,纸质略显差异,明显纸张要薄些,纸张边缘已经略微发黄。
该书配备不少插图和照片,近几十年来,沧桑巨变,这些照片保留了当时河南一带的自然地理状况,十分难得。另外,绘图也非常精美,当时的专业书籍还是非常考究的。
书中绘图非常多,而且十分专业,过去没有今天那样特别实用的各种绘图软件,全靠人工手绘,因此早期地质学家都具有相当的绘图功底。其实所谓的写实风格绘画,在文艺复兴之后,大量都是为自然科学服务的,自然科学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还原自然本质,从林奈创立分类学二名法之后,描述自然世界的各种动植物,需要的就是大量写实画,这巨大的需求支撑了不少写实画家。
书中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专业名词,比如“矽氧二以及阿摩尼亚”,“矽氧二”今天的名称叫“二氧化硅”。“矽”为英文silicon的简译,“阿摩尼亚”则是英文词汇 “ammonia”的直译,今天的名称叫“氨”。
虽然才不到百年,词语就会产生巨大变化,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山海经》。今天《山海经》里的故事,让人读起来是似而非,都似乎看得懂,又似乎太离奇。说白了,就是当时著作者的平常语言,文化体系,离我们太过久远,这中间发生了多次巨大的变革。过去的思维方式和名词,已经不再是我们今天的习惯了。
文化如果发生断裂,没有传承,就会忘记所从何来。今天很多国家就是如此,古埃及不是今天的埃及,虽然用今天的科学技术,还原了不少古埃及的人文故事,但裂痕始终存在。而我们今天还能读懂古诗,知道古人的离愁别绪,无外乎从春秋开始,长年累月的积累历史档案。写史,虽然被人嘲笑为打扮小姑娘,但如果不是他们,估计我们所从何来都搞不清楚了。
我们应当庆幸,古人用卑微而且倔强的刀笔,还今日一个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