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印象笔记——学习镐赞老师“如何搭建高效个人知识架构”课程有感

提起印象笔记或Evernote,很多人都会说:“哦,我知道,我知道,就是那个用来储存资料的app么?”

what?储存资料?什么鬼?惭愧的是,在看到镐赞老师的这篇课程之前,我也是一直将印象笔记做为我存放资料的大本营。对印象笔记这款app的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可以说,一直是入宝山而空回。

松鼠症、分类时间>阅读课程、整理毫无头绪……课程一开始抛出的三个问题就直击要害,直指痛点,给了我当天一棒。

紧接着课程从“如何在笔记本中践行GTD”这个角度阐述了GTD与印象笔记的结合,将GTD概念模型中的“工作篮”具现为印象笔记中的第一个笔记本“收集箱”。将开始搜集的资料自动存入收集箱,筛选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打上标签(多重标签)转入“已查看”笔记本,再根据是否共享这条原则判断是否将其移入“自定义”笔记本。简简单单的三个笔记本就将我们平时搜集处理信息的流程简明扼要地确定了下来。

但是如果课程只有上述内容,那还不足以使我感受如此深刻。最关键的是在通过三个笔记本打天下的同时,镐赞老师提出,我们要思想转变过来,将笔记本思维(文件夹思维)转变为标签思维,运用好标签这个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在文章上添加多重标签,确实达到我见即我有,我有即我用的程度。

这些就是我学习镐赞老师“如何搭建高效个人知识架构”课程的一些感想,在这里做一下整理,巩固一下学习成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