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定心波,此心安处是吾乡

                                          【关注狼三连,每晚20 : 17,有狼出没!】

                                                                                  ▼

                                                                        啊呜呜呜呜呜~~

定风波,是宋词中一个词牌名。

相比其他词牌名满满的文艺范儿,定风波天生一股英雄气,充满藐视一切挫折的气概、和平定一切艰险的自信,让他在一众莺莺燕燕中显得翘楚不凡。

风高浪急,只手平定,人生起伏,我心泰然。大概就是这样一种从容和自信,让众多豪放派词人一眼就喜欢上了他。

若说豪放派,自然首推东坡。他一生写过11首《定风波》,最为著名的当然是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所做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那一年,东坡已经从最初的惶恐中摆脱出来,已经计划在黄州买田置地,了此一生了。

正值春天,一行人乘兴出游,不料突降大雨,正如那无妄之灾,毫无准备的人们狼狈不堪,唯有东坡气定神闲,自得其乐。人生之大风暴已过,这点雨能奈我何?

诗情永远在线的东坡几乎是下意识的选择了《定风波》,做了一首千古名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和东坡一起卷入“乌台诗案”的,还有好朋友王巩。

比东坡更倒霉的是,王巩被贬到岭南去了。当时的岭南崇山峻岭,瘴气弥漫,实属蛮荒之地。

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贬谪到岭南的王巩,没有中断和东坡的书信往来,信中充满了豁达开朗,完全没有只言片语的凄楚。

两人的书信中,充满了各种愉快的话题,甚至东坡还向王巩讨要“十两丹砂”,一如今日好友隔着QQ微信放松的聊天,全然不顾周围有形无形的囹圄,还有那些无时无刻监视的眼睛。

终于有一天,王巩北归,特地来到黄州看望东坡。

岭南不毛之地,瘴气缭绕,湿热之苦,更有丧子之痛,东坡尽管豁达,也是心有戚戚。

然而见到的王巩,决然没有想象中的形容枯槁,凄楚之色,反而是精神矍铄,鹤发童颜。

见到东坡惊讶,王巩得意地唤出一名歌姬,炫耀道:“都是她的功劳啊!”

东坡当时只知道此女子姓宇文,小字柔奴,正值妙龄,天生丽质,又擅长歌曲,只是不信此女有这等魅力。

柔奴嫣然一笑,清歌一曲,引人入胜,东坡大为欣赏。王巩赞扬道:当年遭贬,全靠柔奴相伴5年,从未一刻离开,种种艰辛,亏了柔奴才得以安然度过。

东坡叹服柔奴的气节,又问些岭南事物,柔奴娓娓道来,大方得体,东坡听到动情处,不免有些心疼:

岭南生活很艰苦,你过的好吗?(“广南风物,应是不好?”)

柔奴的答案让东坡最终折服: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话最早出自白居易的诗句:“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是吾家”。

东坡一向引白居易是偶像,此刻听到柔奴回答,不仅慨叹知己难求,更是感慨王巩有妾如此,夫复何求!一腔诗意涌动之下,主动要为柔奴撰文,无意中,又是一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职场失意,人生落魄,忧郁苦闷、心浮气躁,如同置身于刀山火海之中,然而清歌一曲,就如温柔的雪花飘飞,驱散了酷暑热浪,平定了胸中波涛,还世界一片清凉。

有了这番胸怀,眼中便只有生活的美好,不毛之地又怎样,不是还有岭南的梅花吗?

岭南不好吗?没关系,只要心安,哪里不是故乡?

东坡笔下,不乏写歌姬舞女的作品,但是怀着敬重的,甚至是钦佩的语调的,仅此一首。

只是东坡没有想到,这首定风波,不仅是为柔奴所做,也是为他自己所做。

数年后,东坡步了王巩的后尘,也被贬到了岭南。

在这里,他看到了柔奴描述的大庾岭,身上也沾染了清雅的梅香,罗浮山下,桃花瘴里,王巩当年面对的,是怎样的艰辛?

东坡感叹之际,不免心中洪波涌起,此时此刻,柔奴清亮的歌声在心中涌起: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于是,他那被湿热的空气,和残酷的倾轧搅浮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重新以恬淡平和的心态,继续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在这里,他重新认识了荔枝。

当年荔枝可是相当珍贵的水果。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可是这里呢?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于是,东坡心安气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把满腹的烦恼,化作甜蜜的赞歌。

心安了,自然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于是生活就真的美好了。

似乎《定风波》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就连婉约派的黄庭坚,也依靠《定风波》来平抑自己的心波涌动。

和东坡一样,黄庭坚也是被卷入了“乌台诗案”,被贬官到了黔中,开始了一段他一生中最难过的岁月。

黔中多雨,终日无法出门不说,住处甚至还漏雨,然而如此际遇,仍不能磨灭黄庭坚豁达的气度。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绵绵秋雨,萧萧而下,无休无歇,黄庭坚没有自怨自艾,反而不无幽默的说,我这里能看到天漏的奇观,坐家里就能看海!

别小看老夫,老夫的气概不比古代风流人物差!怎么着也是魏晋时代谢瞻,谢灵运的水平吧!

黄庭坚虽然惯写婉约词,然而这首《定风波》展现的胸襟气度,相比东坡竟然毫不逊色,无愧于东坡一生敬重的挚友。

《定风波》傲然屹立,定了穿林打叶的春日急雨,定了岭南湿热浮躁,定了黔中绵绵秋雨,更定了人世间的风急浪高,穿透了千百年的光阴,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定风波,定心波,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们是一个骨骼清奇、来路不明的组织,

                                                             定期更新泥石流般的传说。

                                                         每天20:17等你来,不见不散!

                                                                                   /

                                                                     狼三期待你的故事

                                                     (后台回复投稿,一起与狼共舞!)

                                                                                  /

                                                                        作者:能辽

                                                                        编辑:能辽

                                                                        排版:小王子

                                                      每一个有趣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致敬

                                         (感谢狼三连的每一个人还有爱搞事的总策划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