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鹤壁市教育体育局发布2025年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通知,面对AI技术浪潮,我决定以此为契机倒逼自我成长,主动报名参赛。尽管最终未能入围市级评选,但这段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也引发了深刻反思。
一、课题抉择与技术融合构思
5月6日 - 9日,我陷入课题与技术融合的双重思考。学校现有数显温度计、电子天平、希沃白板等设备,为充分发挥其优势,我借助豆包、DeepSeek等AI工具寻求灵感。
最初推荐的《探究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因内容单薄难以支撑复习课需求,经过反复考量,我最终选定《探究维生素C泡腾片》作为主题,设计以其为载体的主题式复习课,力求实现多维度知识整合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围绕评选要求中“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新方法、新模式”的核心,我规划了三大创新融合点:
1. 希沃白板互动赋能:利用思维导图游戏助力学生复习物质分类知识,通过随机点名系统调动全员参与,将抽象的概念学习转化为趣味互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2. 实验可视化革新:运用电子天平称量、数显温度计测温并录制成视频,不仅缩短实验时长,更以直观动态的方式呈现“差量法计算”和“热效应判断”过程,解决传统实验操作繁琐、现象转瞬即逝的问题。
3. 数字创意激发兴趣:创设数字人“化学博士”作为课堂引导者,抛出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借助豆包生成《泡腾片安全歌》,以趣味视频形式强化安全知识记忆,提升课堂吸引力与学习体验。
二、精心筹备与突发状况应对
4月14日,我从三班挑选20名学生组成5个实验小组,提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预演,确保每个环节熟练掌握。
同时,我亲自使用三脚架拍摄电子天平称量、泡腾片溶解等关键实验视频,并借助“豆包”创作《泡腾片安全歌》,利用“即梦”软件生成数字人“化学博士”。为保障录课顺利,我提前熟悉流程,并邀请同事协助录制。
然而,在拷贝课件时意外出现:希沃白板在录播室无法正常播放数字人视频。经多次尝试无果后,我果断调整策略,将视频下载至桌面直接播放,确保教学环节不受影响。
三、课堂实录与问题暴露
4月15日下午,在语文组张静老师的协助下,课程录制工作展开。20名身着校服的学生手持导学案,积极投入课堂。整体教学流程顺畅,学生配合默契,课堂节奏把控良好,42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但过程中仍暴露出诸多问题:
- 设备故障:数显温度计突发接触不良,未能显示数据,影响实验结果呈现;
- 板书瑕疵:希沃白板擦除不彻底,导致板书内容模糊不清,削弱知识呈现效果;
- 设计缺陷:板书设计缺乏创意,课堂结尾仓促,未能有效升华主题;课程中未设置课堂练习,且未撰写逐字稿,过渡语随意,影响教学连贯性。
四、深度反思与未来改进方向
回顾整节课,信息技术融合的尝试值得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未能获奖的结果,让我清醒认识到现存不足:
1. 技术应用需更稳定:今后应提前在录播环境下全面测试所有技术工具,针对易出现故障的设备,准备备用方案或提前录制视频,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2. 教学设计待优化:精心打磨板书设计,采用磁贴板书等新颖形式提升视觉效果;注重课堂结尾的升华设计,增强教学感染力;补充课堂练习环节,及时巩固知识,强化学习效果。
3. 细节把控要更精细:撰写详细逐字稿,精心设计过渡语,提升课堂语言的逻辑性与专业性;加强对课堂每个环节的细节打磨,追求教学的尽善尽美。
此次参赛虽留有遗憾,但也为我指明了成长方向。未来,我将以此次经历为契机,持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创新路径,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教育之路上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