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内容只是针对想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能力而感觉焦虑的人说的,那些在工作中没有学习焦虑的读者,可以不用往下面读了。
最近发现在我身边有一些刚工作不久的同事,他们想提高自己,感觉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不知道从何入手,学习没有针对性,造成了自己手头的工作做的不好,而且感觉越学越紧张。我没有工作以及刚工作的前2年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自己什么都想学,结果什么都没学的太好,没有特长,而且搞的自己在工作中经常处于高度紧张(因为怕更不上工作的节奏)状态,时常感觉时间太紧,不够用的。那么,该怎样合理的规划学习节奏、在工作中有效的学习、自我提高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经验。
我觉得可以根据轻重缓急和自己的职业规划,分为4个层次的学习。
第一,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是下面可以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有了知识架构以后,基本对自己所属行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都有所了解,知道以后可以努力的方向,即使以后出现了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内容,也可以知道需要哪方面的内容就可以给出解决方案;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就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哪些能力,而不会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而浪费心力。不过,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觉得自己还算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如果做一个机器人,无论是室内的还是室外的全自主移动机器人,我都可以给出从硬件传感器到软件算法一整套的方案。这除了跟兴趣、持续的关注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有关系以外,还跟之前大学时经常阅览图书馆里的书籍有关,可以说,图书馆里有什么类型的书、有什么书,我基本上都能说出来;虽然对某些领域不熟悉,但知道这些领域是做什么的,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职业规划这个东西,就不好弄了,有的人可以怀孕,但有的人就是不孕不育,很难治;不过,一个人有没有“怀孕”,看出来比较容易,比如,每周的知识分享,有的人如果不知道他下周要分享什么,那么基本上可以说明他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如果,这也无可厚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业态度)。
第二,根据当前的工作需要来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是最有成效的,因为不仅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就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的),而且学了之后,就可以直接用。只有用了,学了东西才牢靠,如果不用,过段时间就又忘了。这可以根据工作中自己的问题来决定学习的深度,有时只需要知道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就OK了,那么就没必要深入的去学习,因为你的那些时间可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根据以后自己的成长、能力发展方向而学习。除了工作中的那八九个小时以外,自己还可以利用业余的时间来学习,因为不仅社会在飞快的更新,你也需要不断的从初级工,到中级工,再到高级人才,否则,只能被社会淘汰,特别是年龄越来越大,只能处于社会的底层(不好意思,说的太露骨,但这是事实)。业余时间,决定你的未来。“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脱掉裤子,朝着目标狂奔吧!
第四,为实现理想而学习。这个不需要每天都花费太多时间,但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不断的打磨自己的想法,然后得到一个可行的最佳的落地方案,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到了脱掉裤子,持续的朝着目标 狂奔。
总的来说,第一个类型的学习,在前几年是必须的;第二个类型的学习,是首先要做的,因为不做,就无法完成工作;第三个类型的学习,是在业余时间要做的,人与人的差别,也正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开始拉大的;第四个阶段的学习,是能真正改变命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