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
豆瓣评分8.3(别信)
《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70年代十本最具影响的书之一
采摘之前得先对作者进行一点必要的介绍
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 Pirsig),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这些问题长久折磨着他并让他焦虑又烦躁。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
1963年起接受了多达28次的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才开始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恢复了自我的完整。
说实话这本书我读起来很吃力,因为作者对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辩证分析以及大量的学术性词汇,给我这个外行人绕的云里雾里。我可以根据我的理解对本书做简而言之的概括,但是我不想这样做。我希望面前的你读我的书摘看到的是精彩的原文,它能够取代教条式的灌输,启示我们主动的聆听和思考。
好的文章读起来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一起来感受吧!
01
除非你真正感觉需要别人的帮助,否则别人的介入只会引起你的厌烦。
现在网络上一句话很火:“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没错,在他人有需求时,你的援助之手才有意义,不然大多会被人认为“那是你觉得”。我们总是在渴望被理解,往往却忘记了如何去理解别人。在这个人权至上的现代社会,我们强调的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事实。
02
我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进而了解20世纪的人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我并不想仓促行事,因为仓促本身就是20世纪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时,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
罗伯特的摩托车出了故障,当他把车子送到修理厂,修理工祖鲁的修理方式、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一遍一遍的拆卸组装试驾,还是没有把他的车子修好。最后还是他自己找到了原因并修好了车子。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那些修理工不是外行人,他们是专业人员,然而做起事来像猩猩一样,没有真正的投入,似乎没有明显的原因,他想找出问题真正的答案。这就是他写这本书的原因。最重要的线索是他们脸上的表情。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认同感,他们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关心它。
用心做好一件事,哪怕没有结果,过程都会是我们收获的宝贵的财富。
就像我在写简书日文一样,我把日日写作当作温习我的功课,我坚持每天更新为了那日日精进与有恒之心。因为文章的公开性,我会努力要求自己认真、求实,保持对文字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乱写一通。即便没几个人看我文章,我也是收获满满。
03
当我骑上它的时候,我很难相信这部车子竟然和我的是同一个牌子。你会发现车子已经拥有了属于它自己的声音和节奏,与我的完全不同——不是不如我的,而是不同。我想你可以称之为个性。
我太喜欢个性了,我讨厌千篇一律。我喜欢一切美的事物。我也喜欢美女,比起邋遢的外表,我更愿意透过她鲜亮的外在去了解她的灵魂。我喜欢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学派林立,智者云集。大家都直抒胸意,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这个宇宙、自然,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思考现实的生活,思考如何为自由去奋斗。
04
我想把人类的认知分成两种——古典的认知和浪漫的认知。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而浪漫的认知则是从他的表象来观察。浪漫的模式主要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最主要的是感情而非真实。相对的,古典的思想往往依赖于理性的法则——他们是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形式。
这两种美在历史上总是此起彼伏的占领着人类的美学高地。当古老的埃及,塑造了庄严、端正、规矩的纪律之美;希腊神话便在美丽的雅典娜女神的带领下闯入我们的视野,它倡导肉体的美,精神的美并不分离对立。希腊艺术提供的人体的自由、健康,席卷了整个欧洲,包括他的紧邻北非地区,甚至传至东南亚各地。而这之后便是统制欧洲一千多年的中世纪,直至15世纪开始了人文、科学和艺术的全面复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