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变了我们就要共创。
夯实认识,所有的课程都是了解生命。一代一代的父母就是这么过来的,心理学入到中国也不过50余年,即是从西方诞生最长也不超过200年,但对生命的探索却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早在易经,黄帝内经,老子,佛陀就有了,为什么呢?就在探索,到底除了我之外还有什么?到底我是从哪里来?意味着什么?未生我时我是谁?生我之时我是谁?运用心理学的构架的方法去研究它,是选择了一个很棒的抓手,是一个很棒的工具,用非常棒的相,用,画面粗浅的认知知道,我为什么干嘛。用心理学来看身心灵,以前最多理解层面就仅在身体,病了做手术,身体上出现了病了,习惯上在这个维度上去了解,从局部看、一叶障目,好比光盯着那个树看,看不到影响你身体,生病的是你的心,更可能是你的灵魂。一说到灵魂,很多人都不信,大人们恐惧会说有些有灵性的小孩、还禁止孩子别神神叨叨的别。从冰山上看,身体都是行为的维度,当我们聚焦在这个维度时候,就着于相上了,行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舍本逐末了,你认为外在总比你更重要,每天一睁眼,我要干什么干什么安排的满满的,最后,就变成了时间的奴隶,外在事物的奴隶,无法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因为你在这个维度上,总是在外在,它们把你的时间都占住了,每天忙忙碌碌到了晚上12:00了,哎呦,才给自己一个小时,这一天中1/24才想起来给你自己,你算算你有多少时间是把你放在第1位了,那你究竟是为谁在忙活呀?是个业。这个业是意识形态,你能带走吗?你忙了半天你都不是在为自己忙?只是为外在的一个幻相,相~有生有灭,不是你的,不是真实的,就像看场电影,跟着电影里的人哭啊笑啊,电影结束了,什么都没留住啊,只有你的意识形态,你的灵魂变了,你走的时候,你的灵魂来时与走时它的成长的层次,,这种见地才能带走。中国人都是焦灼在期待里,给到孩子,那个生命是不需要妈妈这么担心。我多么爱你呀,妈妈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会着在这里,其实孩子都是渴望独立的,你这样死死地抓着、抓着,抓着我,我的,我的孩子,我的…我的孩子学习不好,我的孩子犯错了,我的媳妇怎么怎么了,我的老公怎么怎么啦…都是一个“我的”标签,因为是我的,所以我要护着要掌控,有一天你的不听你的了,你以为你的一次一次的伤你,就像个晴天霹雳,他告诉你,我是我,我有我的人生。究竟我们要活成什么样子呢?符合社会期待的样子,我以为孩子期待的样子,我以为是…期待的样子。生命的说明书你只看了这么一点点,你就在这里这点上打转转。床要睡舒服的,衣服要穿漂亮的,耳朵要买好的音响,嘴巴要吃果子狸,要吃蝙蝠,只是为饱口腹之欲,奇珍异兽~是我们物以稀为贵,是我们人类赋予的面子和意义。“小我”的那个势力,心理上给她染了色,镀上了金。在这个层面,不是我的嘴要吃,是心理上的那个面子被满足了,我是有资源的。当你发现这些就释怀了。着相于很多人事物上,才发现回归心理层面,只是满足心理层面小我的渴望,你要爱我啦,你要尊重我啦,为什么别人有的我非要有?嫉妒别人老公有钱,别人老婆好看,为什么呢?为什么要嫉妒?是因为缺嘛,内在缺爱,自我价值感低。在大金链子上使劲的跟人较劲,是小我的心理游戏,一种习性习气,所有的习气找到规则就破了,找到底层的被满足,那不满足他就会产生应对,抗拒,打岔,合理化,讨好,妥协,在外在那个抓呀,特别累,就是能量太散了,能量耗在外面怎么能不累呢?顺着这个线儿往回走,回到自我关爱,自己去爱自己,不是别人给不了你,是他也没有他怎么能给?只能我们自己给自己,假如你真的找到一个宠你宠上天的那个老公他像佛一样,那就是你的福报,你的缘,像钱一样可以花,花花就没了就要挣,所以要在心理上学会自己自我满足,自己为自己,所以心里拧巴着,是在等着痛,等着踢,如果这样,生命一定会给你痛,让你痛。那从哪里爱它呀?本体,不是我们的小我去爱它,是我们的能量库,源源不断的爱,慈悲,理解,懂得,如果你连这里都没有渴望,无欲则刚,有一无所求的勇气。当然,开始我们都是有所求的,所以要练,练一无所求的勇气。用这里的能量场活出外在,真正的大自在,而大部分人都是活在行为这个层面,各种标准啊,框框啊,期待呀,应该呀。不但自己活在这个层面,也拼命的把孩子往这个层面里拽,面子,标准,成败,好坏,那标准又是谁定的啊?是这个社会呀,为什么要把我们的生命让他人来决定呢?,因为我们不敢,我们是活在这个俗世间。我们不仅把我们自己放在笼子里,也把孩子拼命的往笼子里拽,这就是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幸福,真正的,我们的人生我说了算,我要问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自我?我想为这个世界贡献什么?不是我从这个世界获得什么?获得是小我的要求,当我为这个世界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成为光,成为使者。贡献者,服务者。到这个能量就显化了,因为它本自具足,满了就会往外冒,我就是光,我就是爱,我就是贡献,服务者,至纯至净至美。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生命的说明书,去评估,但不是评判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慢慢的从习惯,痛苦,你无法真正做自己。就像有的孩子说“我连我爸爸妈妈的要求都做不到,我怎么能够欣赏我自己呢?”那个拧巴,那个苦啊,执着在你以为的那个里面,无法做真正的自己,就像那个园艺拧巴出型来,你的人生的规条,那现实层面就是这样,拧巴的就值钱,扑棱着自己随意长得就不值钱,你也可以因此而借口你不成长。
关于孩子不自律请教,老师说:自律,你习惯为你的行为负责了吗?我们都没有为我们自己的行为负责,怎么就不能允许孩子不自律?我们不也是朝三暮四的吗?这一定有背后自己的期待,满足我想要的孩子的形象,你真正负责的是为生命活出它本来的圆满和究竟,你为你自己的生命负责了吗?你活出这个部分了吗?你努力的为生命去探究了吗?你活在自己舒服的笼子里,却要求孩子去自律?!
大情境之下必有大豪杰。
有人说不知道怎么充电,老师说能做到什么样就做什么样,别不做,但是也不要着急,要练,痛苦的时候才会有觉察,平时你就想不起来了,需要的就是在产生问题时作自我关爱就好,要放松的去做,你自己心情愉悦,有觉知在日常中让自己轻松愉快的情境为什么多和它在一起,多创造,一旦发火就移动到这里,比如《私人圣殿》的冥想。松不代表不精进,为自己生命负责,在这个维度层次,但不评判,在其他阶段,为自己生命负责,到了舍船上岸的阶段就不需要了对小我那么宠爱了。放松一些,修自己心灵方面的,不一定要局限在历练中,去体验我自己,包括在工作状态下,任何状态下带着心去做,用心陪孩子干工作是不一样的,你会发现,哦,此刻我在陪孩子,就觉察就好了,带着心去做事是很享受的,那种美好纯净的能量,连散步都在自我关爱,读书烹茶,分分秒秒,唯一不同的就是觉察,习惯,自我关爱是工具,就像个自行车,你初学的时候可能紧张跌跌撞撞摔下来,但你熟练掌握之后,就轻松自如的运用它,它只是一个工具了,冥想中的体验移植到工作中生活中,带着觉察。很多事情没有对不对,没有对与错,抓的焦点是什么?当下我的选择是服务我的意图的,只要对和错就是两元的就是在小我的层面,在这个当下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的人生我选择,我选择在这个当下,体谅老公让孩子不开心,你就觉知你的意图,为你的意图买单。诚实的承认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这个位置不代表好和坏,不代表对和错,因为成长是螺旋着上升,每个人都有时阙,就像花瓣和花心,你一定要尊重这个历程的消化过程。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一个结需要慢慢的舒展,拧巴最后消化,这是必然的,这个历程非常符合你。我无法做我自己,我很小气啦,等等等等很多成长了的烙印,是和父母n多年留下来的,已经在移动和变化了,当我觉察到我与父母的拧巴时就会生出评判了,期待了,我已经上了共修班了,我应该怎么怎么样,当见到父母拧巴时不是现在,所以要有足够的爱心,说明你还是爱自己不够。才会超理智,合理化,有良知才来学习成长,但不能因为良知而伤害自己。
针对有学员说内在连接时无法走体验,因为他不相信,他相信一直以来只能靠自己,老师就说你真的想相信吗?你只要相信你就能相信,所以你是想尝试着无条件的爱自己,你常常会有这种想法:我何德何能?你不敢接受,所以别人给不给你没有关系,你总是用交换来进行,这种模式你也是学来的,是一种小我的模式,你知道这个模式胶着着粘连着,尽管你已经尝过那个滋味儿了,可是,我何德何能呀?我不配呀,所以,你不是成为它,你只是看着它,如果你愿意回应它,你就告诉它:"你值得"。第1步要做分离,回应它,不是抛弃它。第2步要移动,更加确认我在这里~爱慈悲贡献,更加确认在你细胞里去体验,真的假的,不需要相信助教或者老师,你只要信你自己。现在,我告诉你方法的时候,你就需要相信我了,我告诉你法的时候,你至少要先接受你去体验它,去确认它,你头脑被训练的去相信,你曾经一直是做个乖乖女,你一试就进了小我的模式,不是不好,你做的很好,你经常一做就能得到,小我的努力,勇敢,精进是很有用的。现在,注入新的活力,从小我到无我,有能力掌控你自己的生命力,你愿意不愿意决定了你的方向,我愿意去体验生命无条件的爱,切换点和转折点就在“”我愿意试试,”“我相信我能够走过去。”自我关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渴望,另一部分是来自创伤,比如像很小的时候家暴性侵性骚扰,愿意去求助,我可以下决心来求助,也是很大的勇敢,尽力去做,做不好就去求助。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害怕不能帮助你成长,老老实实做好自我关爱,老老实实让自己活成光,活成爱,老老实实的活在当下,所以我们要把神收住,看好你的房子,多在阳光下晒太阳,去观,去洞见,去了悟,看相是为了了解自己,如如不动的看着就行,早就是你身体里的,只需要你回家,心静如水的时候你才能照见智慧,才能开悟,也就破了那个旧的模式,也就是你的剧本变了,相就变了。
有人让我教一些话术,这就像大树和枝叶的道理一样,最重要的就是能量,能量层面上的对外先练习,对自己成长,也许有个徘徊期,真实的对待自己,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成长中还要放下傲慢和我执。任何情境下你都可以去做自我关爱。信仰之河不断向前,没有任何期待的去体验,静静的去做,不必与别人比,生命本身具足,萨提亚女士,贝曼老师她们都体验过并且提炼出来的,我们在头脑中知道,所以我们要去体验,自己尝一尝,尝过了那个滋味才会知道,哦,原来这种美好真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