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的回忆录)
10.日月山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我们到了日月山。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部,是祁连山脉的一部分,是古时候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要冲。相传唐代为了西域的安宁,选送文成公主远嫁吐番赞普松赞干布,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广为流传,原先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记叙的文章。现在我到了日月山前,不禁感慨万千。希望能在文成公主停留的地方也停留一下,能细细的看看日月山,能凭吊一番文成公主。
连长和指导员比我想得还周到。部队到了山顶后就停了下来。连长把全连集中起来,让指导员给大家介绍日月山,讲文成公主的故事,其实是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指导员说文成公主在日月山顶看到西面漫无边际和苍凉清冷的荒原和雪山时,远离家乡的愁思悠然而生,不禁取出皇帝赏赐的日月宝镜观看长安的迷人景色,悲喜交加,最后想到身肩的联姻通好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摔碎,向吐番进发,经过三个多月的顶风冒雪、鞍马劳顿,最终完成了国家交给她的重任,从那后的吐番一直向唐称臣纳贡,和大唐交好了好几百年。
指导员的讲话使全体干部战士沉浸在一千多年前的世界里,我站在纪念文成公主入藏的石碑旁,看着东边重重叠叠的山峰和西边气势磅薄草原,心中蓦然升腾起一股对祖国山河的敬畏和对唐朝统治者让文成公主和亲的感叹,又联想到我们保卫祖国的重任,一时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1.倒淌河
文成公主的故事中说倒淌河是文成公主流的眼泪,那是个美丽的传说。真实的倒淌河是发源于日月山西麓西察汗草原上的小河,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别于我国其他河流由西向东的流向,因此叫倒淌河。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就是因为坐落于倒淌河畔而得名。
部队根据农场青稞和油菜籽还没有开镰的情况,下了日月山后就在倒淌河镇宿营。上级安排我们在这里训练十天。
倒淌河镇是个三岔路口,青藏公路在这里继续向西近处是共和县江西沟乡,再往西就是格尔木、昆仑山口最后到达拉萨;往南是共和县城和龙羊峡水电站,玛多、玉树及四川方向。倒淌河镇虽然叫镇,但只有镇政府和派出所供銷社卫生院邮电所兽医站一些政府部门和国营单位,没有常住居民。建筑不过十几栋房子,人口不足百十号男女。我们连队在倒淌河镇东面的一个小山坡下扎营,因为那个地方有个开过修理厂后废弃的大厂房,大厂房南边有一大片平地可做炮场,大厂房的两边还有几个小房子。大厂房和小房子里面有许多遗弃的家俱。我们打扫干净后就住了进去,连部和炊事班住了外边两个小房子,其他班排住大房子。连队设置了两个哨位,一个在炮场,一个在厂房门口。
当天中午吃的是湟鱼烩羊肉。说真的,这两种肉都是我平生头一次吃,也是多数新兵头一次吃。虽然在吃饭的时候班长给我们讲了怎么样吃鱼,但因为饭很香加上吃饭时过了时辰,大家都饿了,就吃得有些快,吃饭后我觉得喉咙有鱼刺,就喝了几口醋,问题没解决,副班长就叫我吞馒头,连着吞了四个馒头,鱼刺才下去了,副班长说鱼刺在胃里就化了,叫我不要担心。我觉得喉咙里是好了,但肚子却涨得难受,为把鱼刺带下去而多吃四个馒头消化掉。张抗柱叫我吃巴豆,副班长不让吃,叫我到草原上走去,我就围着驻地走了五十多圈,才好了些。张郎厚喉咙里也卡了鱼刺,他怕丢人,就没给大家说,私自去供销社门市部买了几斤醋喝了,肚子涨得走不动,就喝了张抗柱给的巴豆,开始拉肚子,开始半小时拉一次,后来几分钟拉一次,大家发现后,他已经站不起来了,班长批评张抗柱张郎厚胡闹,副班长连忙叫来了卫生员,给打了一针,才好了,但喉咙里的鱼刺还没有出来,卫生员又动用了扩大器和钳子,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连长晚上点名的时候,我才知道一顿湟鱼烩羊肉,全连喉咙里卡了鱼刺的竟有十八个人,都是新兵里的北方人。
12.青海湖
青海湖、日月山和倒淌河像三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风格镶嵌在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东坡,让这座世界的屋脊朝着东方的太阳闪动着耀眼光芒。青海湖以她“青”的独特色彩和四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享誉世界。她的特产青海湖湟鱼是她对人类特殊的贡献,
倒淌河的湟鱼烩羊肉虽然使第一次吃鱼肉的北方新兵吃了苦头,但更多的是南方参军的小伙子们吃出了它的美味。二十几个南方出生的军人不停地鼓动连长去青海湖抓鱼,以此使他们大饱口福。连长也是个爱吃鱼和爱玩的人,就利用部队休息的时间开着一辆苏联嘎斯车带领着连里包括我在内的十六名积极分子去青海湖抓鱼。
之前我们训练和走路时总觉得青海湖就在我们脚下,但到湖边去时汽车却跑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又顺着湖岸向南跑了四十多分钟。终于找到了一个打渔地方。看到一个捕渔人一网下去就能捞出来五六十斤最小的也有一斤左右的活蹦乱跳的鲜鱼,大家眼睛红了,但打渔人根本不理我们。听买了鱼的人说一斤鱼只有八分钱。连长想请打渔的人为我们打鱼,可当我们和他交谈时,他除了不帮助我们外,连鱼都不卖给我们,还骂我们:“佬日呱呱还皮紧,去一边儿呆着去!”“你的鱼不是卖着吧?”指挥排长开口问。“老子就是不给你们卖!佬!日呱呱!就是不给你们卖!”这个打渔人好不讲理!我仔细看时:年龄四十多岁,中小个子,尖嘴猴腮小眼睛小耳朵,皮包骨头,瘦骨嶙峋,典型的草原肤色使人看起来更像是《水浒》中的李鬼。
看着沾不上边儿,我们很气恼,但也没什么办法,就离开他往南走了几公里。遇到一家出租渔网和小船的。从这一户人家口里我们知道那个捕渔卖鱼的人是个劳改释放犯,做这营生已经两年了。对政府和解放军非常仇视,上个月倒淌河派出所还警告过他,警告他再乱说乱动,就要将他再一次拉到劳改场去。这家伙口上给派处所作了保证,但行动上没什么悔改,可能是这家伙在劳改时老婆和他离了婚,还带走了两个孩子,神经受到了刺激,一方面是对党和政府不满,一方面也是管不住自己。媳妇一带就只有他会打渔,派出所和当地一些公家单位也有用有得着他的地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有一些人看他打渔眼红,但自己没有那个技巧,也就只好出租渔船和渔网。我们花了十块钱,租了渔船渔网到湖边上撒网捞鱼。由于不会撒网,我们撒到湖里的网展不开,指挥排长就领着会游泳的人跳到水里拉网,到认为可以收网的时候,拉上来的网里却没有一条鱼,我们连着撒了三次网,都是一样。给我们租了渔网的人看着不好意思,就替我们撒网,捞了十几斤小鱼。这时天已经快黑了,更糟糕的是湖面上突然聚集了一些翻滚着的乌云,霎时间就布满了天空。乌云中间窜出白色电弧,传来了轰隆隆的雷声,从我们头顶上劈下来,连在一起的是铜钱大的雨点和鸡蛋大的冰雹,把我们的军帽都打落到地上,大家忙用手护时,一阵狂风把四五个人吹倒在地。连长看到暴风雨来得迅猛,指挥我们向汽车跟前奔跑,连打来的鱼也没顾上拿。大家跑到汽车跟前时,风更猛冰雹更密了,冰雹把成了落汤鸡的我们打得头破血流。好在我们开的车盖有篷布,所以大家爬到车上后就躲开了冰雹的的袭击。
这时天完全黑了,四面八方都是风雨声和冰雹摔打的声音,车前半部分的响声是乒乒乓乓,后半部分是蓬蓬蓬蓬。就在连长用衣服保护车玻璃之时,挡风玻璃就被冰雹砸了几个窟窿。几个人只好脱掉了上衣,堵在了挡风玻璃上。借着开启的车灯,可以看到车的四周堆积着一尺多深的冰雹,把多半个车轱辘都埋住了。连长命令大家都上车后,就叫司机开车返回驻地。汽车一前进,就开始甩屁股。原来汽车的轱辘在湿着的草地上没有一点抓地性能,只能任凭地面的高低向前移动。司机的开车技术不错,他尽可能的依着地面的高低让车的四个轱辘摸索着前行。时间过了近一个小时,车才前行了十几公里。就在大家说汽车怎么走得这样慢的时候,突然汽车剧烈的震动了一下,就侧翻过去。我只觉得自己来了个倒栽葱,头在下脚在上,赶快翻过身爬起来,看众人时,有的是倒栽葱,有的面朝天。身材精干的连长从驾驶室侧面的车窗里摔了出去后一站起来就喊指挥排长,当听到指挥排长答应的声音后又喊一排长喊一班长四班长,一口气喊遍了十六个人,当听见大家都答应了后又喊着问:“有摔伤的没有?!”大家齐声喊:“没有!”连长放心了,大家这才发现车翻在一个不大的小沟里面,好的是侧翻,车的一侧紧靠着沟的边坡,四个轮子都离开了地面,还在空中转动着。好在这时风停了,冰雹和雨水也住了。连长看了一下侧翻的汽车,对大家说:“我看这个车能扶起来,大家看怎么样?!”大家都说:“好嘞!”就按照连长的意见扶车,大家依着连长喊“一、二、三!”车就站起来了!一时群情振奋,接着大家又在连长的鼓动下,在司机谨慎的的驾驶下,让汽车通过了小沟。这次翻车使大家都有了教训,路平的时候就让司机开着,大家坐着,路不好的时候大家就走着,就这样,我们穿着湿透的衣服,带着被冰雹砸出的伤痕在潮湿寒冷漆黑的夜晚里,走了好长时间,半夜三点,才回到了驻地,炊事班长赶紧起床,给大家烧了一锅胡辣汤,给每人发了两盒战备干粮。大家吃喝完后就很快地睡觉了。
13.江西沟农场
江西沟农场是我们师办的农场。那个时候国家经济比较困难,解放军总参谋部提倡部队在完成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任务后可搞多种经营,改善部队生活,为国家作贡献。我们师就创办了江西沟和门源两个农场。江西沟农场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师部通过青海省有关部门,在这里开垦了九千多亩土地,号称一万亩。种植适合这里生长的油菜籽和青稞。农场在江西沟公社的东部,南靠橡皮山,北临青海湖,西到大仓大队,东至山鹰机械厂。农场建制是团级单位,人员成份有部队官兵,退役军人,也有从地方招聘的工人,更多的是家在农村的现役军人家属。平常农场活计不多时,农活就由职工干,遇到收割播种等比较集中的大忙季节,师部就会抽调连队支援。农场成立以来,为全军捐献食用油二万吨,青稞四万吨,给全师每名干部和战士配发了一条毛毡,给每名干部和战士每月补贴生活费三元。为全师每个营投资建造了一个篮球乒乓球活动中心。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和兄弟团共八个连队一起收割农场今年种植的油菜籽和青稞。
今年农场的油菜籽和青稞长势非常喜人,据说是建场以来最好的年景,估计要比以往平均年份增收三分之一。
青海湖抓鱼回来的第二天上午,我们正在酣睡,突然被人叫醒。连里接到师部紧急通知,要我们当天下午赶到农场,准备工具,第二天突击秋收。
本来农场的油菜籽和青稞才有七八成熟,还没有到该收割的时候。但农场从青海省气象局获得了二十天后青海湖地区将有连续两个月的降雨的消息。这会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灾害,会使农场今年的收成化为乌有。因此农场决定提前抢收!师部也加大了对农场的支持,连队由原来的八个增加到十五个,人数由由过去的八百人增加到一千五百人。
我们赶到农场时,已经是下午四点了。由于增援部队人数剧增,农场的房子远远的不够用了。农场将车棚马圈羊圈猪圈等能利用的地方全部腾出来,让连队自己改造后住宿。部队生活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然也不会为住宿条件差而计较。 连队把简陋的房子分给班排后,要求当晚收拾停当,并准备好收割油菜籽和青稞的工具。晚上十点钟,农场的李厂长和陶刘两位副厂长将支援秋收的十五个连长和相关的副团长副营长分成三个组,召集到六个地方分解任务。当任务分解完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五点了。
接受了任务的连首长和相关营团首长,回到驻地后,和刚起床的指战员一起,急急地吃完早饭,就返回地头,给各排各班下达任务,并提出相关要求。抢收全面展开。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农场决定整个秋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五天时间用人工将基本成熟的油菜籽和青稞割倒,把割倒的农作物在地里晾晒,在这五天时间里农场的五台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做好检修;第二阶段,用五天时间康拜因进行脱粒,所得油菜籽和青稞由汽车运送到农场的晾晒场上晾晒。晾晒场堆放不下送到山鹰机械厂。农场已经从他们那里借了两个厂房当仓库使用。第三阶段:集中全部人员机械,收割晚熟的油菜籽和青稞,收割和脱粒晾晒烘烤入仓同时进行,提前五天完成秋收任务。
为了推动抢收工作,农场党委制定了相关措施,比如评选农场生产先进连队,班排,标兵,发给一定的奖金,给参加抢收的官兵在原来伙食补助五元的基础上再增加五元。这些措施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给先进发奖金。
什么叫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农场对抢收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后,一千多名指战员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摸黑赶到地里,天黑看不见时才回农场,再吃饭再磨镰,再干摸黑能干的活儿。在地里割油菜籽和青稞,全天只休息半小时,还包括吃饭时间在内。天道酬勤,在全体指战员的努力下,十天时间,每个连队都超额完成了任务,所有秋收工作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六十。可就在农场领导和参加秋收的人都想松一口气的时候,预报的二十天后的两个月的阴雨天气突然提前到来。
漫天的乌云笼罩了青海湖地区,淅淅沥沥的秋雨夹杂着冰冷袭击了昨天还热闹非凡的秋收景象。人们不得不放下手中正在干的活计,抢干一些还能做的事情,把损失降到最低。
已经晾晒到场上的油菜籽和青稞是农场考虑的第一件事情,官兵们连夜冒着冷雨踩着泥泞将半干的油菜籽和青稞装进麻袋,装上山鹰机械厂派来转用的汽车,我们班也参加装车工作,我背上二百斤的麻袋晃动了几下,最后坚持站稳,在一步三晃中迈动脚步,扛了八麻袋,受到了连里的表扬。到第二天下午,来往拉油菜籽和青稞的十几辆解放牌汽车和天空的雨水终于将农场通往公路的便道弄成了各种各样的大小泥坑,深的地方接近一米。使汽车轱辘再不能转动,农场又组织进行人工搬运,战士们就从晾晒场上往公路上背和抬,只搬了半日,就出现了五个战士骨折,加上晾晒场上的青稞和油菜籽被雨水全部淋湿,农场党委决定停止这场短兵突击。看着一年的收成和大家用血汗换来的成果被自然灾害吞噬,大家心如刀绞,但也束手无策。
天不遂人愿,连绵的阴雨照着自己的步法不紧不慢地下着,地里的青稞和油菜籽慢慢的开始变黑发芽,直至霉变,散发着一股股腥臭。晾晒场上没有收拾完的油菜籽和青稞全都长出了黄黄的嫩芽,日见一日的越来越长,最后竟像是春天播种在地里的麦苗。
长势喜人的油菜籽和青稞,被老天爷一点一点的毁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