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三一三】满大街都是圣人(泰山不如平地大)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曰:「何以见之?」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王应昌云:“与汝止、萝石说是传药,与钱、与黄、张诸子说是传方。传药是先生自为医,传方是先生教他医。然须审证,切勿费人。”
【译文】
先生点化学生的时候,往往一句话,便能感人至深。
某日,王汝止出游回来,先生问他:“路上看见了什么?”
王汝止答道:“满街满巷都是圣人啊!”
先生说:“你看到满街人都是圣人,他们看你也是圣人。”
又一天,董萝石外出回来。
对先生说:“今天看见一件稀罕事”。
先生问:“什么稀罕事?”
他答道:“我看到满街满巷都是圣人啊!”
先生说:“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有什么稀罕的。”
大概王汝止的锋芒尚未磨平,而董萝石却早有省悟,因此问题相同答案各异,先生都是针对他们的话去启发他们。
钱德洪、黄正之、张叔谦、王汝中丙戌年(1526)的时候参加会试回来的途中,谈到先生的学说,说有的人相信,有的人怀疑。
先生说:“你们用一个圣人架势去给别人讲学,人家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这怎么能讲得好?你得做出一副凡夫俗子的模样,才能给别人讲学。”
钱德洪又谈到,现在要看出人品的高低来很容易。
先生问:“怎么见得?”
钱德洪答道:“先生您就像是泰山一样摆在眼前,只有那些有眼无珠的人才会不知道敬仰。”
先生说:“泰山比不上平地广阔,在平地上你又能看到什么了?”
先生这一句话,剔除了大家多年的好高骛远之病,在座的人无不有所警惧。
先生对学生,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狂者就从狂处成就他,狷者就从狷处成就他。需要纠正的,就反言棒喝。问同答异,针对各个人的不同的问题“反其言而进之”,有针对性的开导他们,这才是为人师表。
圣人之本人人皆备,凡夫之欲圣圣俱存。无过不及,始能行于中道;存理去欲,方才良知光明。
先生见微知著,引人向道,不着外相,见得本真,故能因病立方,因材施教。
山再高,也只是一隅空间,地虽平,却容得万里江山。高者,人见之仰止,望而却步;平者,人信与己同,和而行之。故曰:“同人于野,亨。”
“泰山不如平地大”先生一句话,就破除了大家好高骛远的毛病,懂得向内求,懂得放低自己,在座者莫不悚然心惊。人都愿意显摆自己,目中无人也就拒他人于千里之外了。汝见圣人,既是没了傲的心见了真心。汝既是圣人。
曾国藩说: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恃才傲物,可能有才华人的共性,若能戒除,必成大器。
批注:
①王汝止。参看上条,注四
②到。陈本、张本作“倒”。
③董萝石。名法,字复宗,号萝石,晚号从吾道人(一四五七至一五三三),海盐(浙江)人。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先生年六十八,正月游会稽。闻阳明讲学,师事之。能诗,不仕。参看《明儒学案》卷四十四。
④圭角。锋芒。
⑤洪。即钱德洪。参看中卷序,注一。
⑥黃正之。名宏纲,参看第一二〇条,注一。
⑦张叔谦。名元冲,字叔谦,号浮峰,越之山阴(浙江绍兴)人。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以敢谏名。年六十二登阳明之门,阳明赞其最为真切纯笃。参看《明儒学案》卷十四,页五下至六上。
⑧汝中。王畿之字,参看第二五七条,注一。
⑨丙戌。嘉靖五年(一五二六)。
⑩参见《答刘内重》:“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大抵奇特斩绝之行,多后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圣贤不以是为贵也。故索隐行怪,则后世有述焉,依乎中庸,固有遁世不见知者矣。”(《全书》卷五)
净心斋笔录
2022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