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午后三点

每年的9月1日前后,是学生们的开学季,小学、中学、大学的孩子们陆续入学,大人孩子都开始忙碌起来,为新学年做准备。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新生们,他们即将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个小学生,象征着他的人生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变成了听读书写的规范严谨的校园生活,这一阶段的成长历程,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家长需要怎样帮助孩子顺利的与小学接轨呢?
01带孩子熟悉环境,缓冲因为陌生带来的恐惧感。

提前带孩子去学校熟悉环境。
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小学生在居住地所属的片区上小学,所以学校离家的距离一般不会太远,步行20钟左右就能到达,尽管如此,因为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不在本片区,加上现在大家都是车接车送孩子,孩子方向感比较差,对路标意识不强。
家长要带着孩子,从家里出发,步行到学校走一遭,路上让他注意认识红绿灯、斑马线,街边明显的标识牌等,让孩子有准确的方位感,这会减少孩子对新环境的恐惧不安的感觉,也为将来有一天自己耽误接送或者有意外情况不能接送孩子的时候,孩子能够独立回家做准备。
到学校后,让孩子对学校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然后按个儿查看学校内部的各种设施及其使用用法,教室、食堂、操场、厕所的布局和方位等等。
最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一定要找到学校的办公电话让孩子试打。尽管很多孩子都有手表电话,但是为防万一,一定要带孩子使用一次学校门岗或者教导处的办公电话,这样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事情急需告诉家长,他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个电话。
02购买衣物及文化用品,增强学习的仪式感。
小学一年级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一切都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家长要把这种精神的愉悦转换成物质的形式保存起来。
我国古代的“入学礼”分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启智等几个环节,给学生带来极强的仪式感、责任感和庄重感。
我们现在都没有那么复杂的礼节,但是仪式感还是要有的。
比如带着孩子去购买新学期的书包、文具、水杯、衣服、鞋子等。也许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在幼儿园的书包、文具都还能用,没必要购买新的,学校也会发校服,没必要再买,可是新生入学的那些美好、规范、庄重、重要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是需要承载到物质上才能体现的。
这些物质上的东西会与孩子入学的心情产生连接,让小学生活的新鲜、美好、规范在孩子心中发芽。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在购买衣物和文具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简单实用,不铺张浪费的原则,尤其是衣物一定要与学校的氛围切合,要与学生的身份切合。
03培养好的生活习惯。为步入正规状态助力
大多数孩子在漫长的暑假里都是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想几点睡觉就几点睡觉,想几点吃饭就几点吃饭,一上小学就必须养成有规律的饮食起居。
一般来说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对于这些学龄前的儿童,提前两周培养习惯就可以了。这些习惯包括作息习惯:每天早上6:30左右起床,晚上9点之前睡觉;饮食习惯方面要养成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等量进食;其他如入厕习惯、整理收纳自己的书包、文具和用品,规矩摆放等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一定要做到清楚地了解自己书包里的书籍及用品的存放处,方便直接找到,有的孩子上课时在书包里翻半天都找不到书籍用品,这样就会在听课的时候分神,影响听课效果和写作业的效率,行为习惯都是从小点滴养成的。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不能小觑。

04提前学习一点书本知识,应对学习上的快节奏
幼儿园与一年级最大的不同就是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寓乐于教,小学虽然强调寓教于乐,但是大部分小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尤其是四线以下的小城市。
尽管国家教育大纲上有明确规定幼儿园阶段不能传授拼音字母,但是实际情况是,如果孩子幼儿园阶段没有学过拼音,那么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所以三四线小城市的幼儿园都是讲授拼音的,这样反倒更加加快了小学一年级老师讲课的进度。
有的学校,老师甚至不怎么在拼音上费工夫,这就需要家长在开学前一到两周的时间让孩子复习一下幼儿园学习的拼音,方便进入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全部忘记而受到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让孩子在家里练习自己的名字、班级、学校,有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用的是一个名字,上小学后又换了一个名字,不但自己不会书写,有时候老师提问喊名字,孩子都不知道在喊谁,当然也有老师把学生名字读错的情况,这都是个别例子。
05
学校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同学也是新的,面对陌生环境,孩子免不了不认同、不适应,甚至是害怕、反感,家长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度过自己的第一个人生转折期,快乐健康自然的进入新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