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六·五九】
原著:袁 枚 注释:陈 立
甲辰秋,余在广州,有传蒋苕生物故者。未几,接苕生手书,方知讹传。到桂林,告岑溪令李献乔明府。李喜,《口号》一绝云:“狂生有待两公裁,未便先期一岳摧。岂为路逢章子厚,端明已自道山回。”李心折袁、蒋两家诗,与赵云松同癖。
甲辰,指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蒋苕生,即蒋士铨(1725—1784),字心余、心馀、苕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祖籍湖州长兴(今浙江长兴)。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3)》。
物故,音wù gù,释义:1、事故。《墨子·号令》:“即有物故,鼓,吏至而止,夜以火指。”孙诒让间诂:“物故,犹言事故,言有事故则击鼓也。”《南史·任昉传》:“郡有蜜岭及杨梅,旧为太守所采,昉以冒险多物故,即令停绝,吏人咸以百馀年未之有也。”2、死亡。《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能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汉书·苏武传》:“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颜师古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
未几,音wèi jǐ,释义:1、不久,没多久。《诗·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朱熹集传:“未几,未多时也。”2、不多。《晋书·阳裕载记》:“吾及晋之清平,历观朝士多矣,忠清简毅,笃信义烈,如阳士伦者,实亦未几。”3、指(年龄)不大。《南齐书·高帝纪上》:“主上春秋未几,诸王竝幼冲。”
岑溪,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县级),由梧州市代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两广交界处。唐至德二年(757),龙城县改为岑溪县,是为岑溪县名之始。宋开宝六年(973),原南义州三县先后并归岑溪县。此后历代除隶属变迁外,岑溪县名及建置基本不变。1995年,岑溪撤县设市(县级),仍隶属梧州地区。1997年,改由梧州市代管。
李宪乔,即李少鹤(1746—1799),原名宪乔,字子乔。山东高密人。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生,四十一年(1776)举人。出任广西岑溪县令,后迁广西归顺州(今靖西)知州。居官洁身自好,耻随流俗。以诗闻名,学李白、韩愈等唐代诸家。书法师承米芾、黄庭坚。其诗意境深远,气势宏大,与李石桐、李叔白合称“三李”。著有《少鹤诗文集》、《少鹤内集》10卷,《鹤再南飞》、《龙城集》等。
口号,音kǒu hào,古诗标题用语。表示随口吟成,和“口占”相似。详见《<随园诗话>通注(5·74)》。
裁,音cái,此处为衡量、判断的意思。“狂生有待两公裁,未便先期一岳摧。”意思是,我这个狂生的诗文水平到底怎样?
章子厚,即章惇(1035—1106),字子厚,号大涤翁,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章俞与寡妇杨氏私通之子。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书法家,章惇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负。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职地方,政绩显著。入阁参与熙宁变法。旧党掌权后,章惇反对废除新法,出贬汝州。元祐八年(1093),章惇拜相执政,严刑峻法,控制言论。在政治上,贬斥旧党,流放诸臣;在地方上,设置晋宁军与陇右节度军;法令上,恢复熙宁旧法,加以完善;文化上,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外交上,签订元符和议,招降吐蕃诸部;水利上,治理黄河,沟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罢免非治科、进士、上舍生而仕官之人。作为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章惇一生的政治作为对北宋政治造成深远影响。崇宁四年(1106),章惇去世,享年七十一岁,累赠观文殿大学士、太师、魏国公,葬于长兴。绍兴五年(1135),追贬昭化军节度副使。按:惇,音dūn。
路逢章子厚。典故“章惇遇险”。宋代宰相章惇,少年时到东京汴梁参加进士考试。他长相英俊,风度翩翩。到达京城的当天晚上,闲来无事,章惇便一个人在街上闲逛,忽然看见几顶富丽堂皇的轿子,随从和侍卫穿的也很漂亮。最后一顶轿子里有个妇人,长得很漂亮,她在轿子里总盯着章惇看,还招手让章惇坐进轿子,一起被抬进了一座豪门。大院豪华气派,但似乎无人居住。当晚,章惇就和妇人同寝。美妇不但自己侍寝,还带来了很多和她一样的美貌女子和章惇纵情淫乐。章惇问她们何故如此,均不回应。只是折腾完后,就把章惇锁在屋子里。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把章惇累的精疲力竭。此刻。章惇有点害怕了。后来,一位岁数较大的姬妾告诉他,这家主人妻妾甚多,但他不能生孩子,所以,主人允许她们勾搭年轻英俊男子,与之同房,期盼怀孕。但是日子久了,男子则会毙命,已经死了好几个人。章惇很害怕,问她怎么才能逃脱。姬妾说,看你的长相,不是庸碌无为的人,一定能够解脱。主人明天一早上朝,今夜你穿我的衣服,我不锁门,到五更的时候,我来带你出去,到前厅时,我再给你换套男仆衣服,你混在仆人中间跟主人一起出去。你按照我说的做,就不会有危险了。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否则你我都活不成。章惇按照她的计策,逃了出去。后来章惇显贵,才把这件事说了出来,虽然查到了这家主人姓名,但他始终没有告诉别人。
端明,音duān míng,释义:1、正直聪明。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宋文帝端明临朝,鉴赏无昧。”唐·元结《吕公表》:“故名不异俗,迹不矫时,内含端明,外与常规,其大雅君子,全於始终者耶。”2、犹神明。清·钱谦益《<古史谈苑摘录>后记》:“昔者吾夫子授端明之命而作《春秋》。”3、古宫殿名。一为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改“解卸殿”为“端明殿”,设端明殿学士。二为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改“承明殿”为“端明殿”,复设端明殿学士。因用作端明殿学士的代称。宋·苏辙《祭亡兄端明文》:“以家馔酒果之奠,致祭于亡兄端明子瞻之灵。”
道山,音dào shān,释义:1、指儒林、文苑。比喻人文荟萃之地。《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清·朱彝尊《送叶参议映榴督储楚中》诗:“道山槖笔入,粉署含香趋。”2、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宋·苏轼《上虢州太守启》:“至于事简讼稀,潇洒有道山之况。”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七:“世传端明已归道山,今尚尔游戏人间邪?”
赵云松,即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作耘讼(本书均作云松),号瓯北,别号三半老人。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省武进县)人,清中期著名的史学家、诗人、文学家。他与同时代的袁枚、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33)》。
“岂为路逢章子厚,端明已自道山回。”意思是,蒋士铨的“死而复生”,岂与路遇美妇而入豪门纵欲淫乐,而狼狈脱险的章惇一样,蒋士铨乃是端明学士从人文荟萃之地道山与众文豪纵论诗文尽兴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