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有用”,困住生活的万千可能

“别整那些没用的”——这句话,大概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

从小到大,我们总被这样的声音围绕:“别说没用的话”“别吃没用的零食”“别做没用的事”。而这些被贴上“没用”标签的事,往往有个共同点:和眼前的分数、当下的利益、未来的生计扯不上直接关系。

学生时代,你捧着一本与考试无关的散文或诗集,大概率会听见一句“别整天看这些没用的”;步入职场,你若喜欢和各行各业的人闲聊交友,不分“有用”“无用”,家人或上司可能会提醒:“别跟那些人混,对你晋升没帮助,要交有用的朋友”。

久而久之,“有用与否”成了生活的隐形杠杆,我们不自觉地跟着世俗的“有用”标准走,努力活成别人眼中“靠谱”的人。可那些被我们弃之不顾的“没用”,真的毫无价值吗?

战国时的孟尝君,广纳食客三千,其中有两位格外“扎眼”——一个擅长学狗叫偷东西,一个能模仿鸡鸣。当时不少人嗤之以鼻,觉得这俩就是混吃混喝的“无用之辈”。直到孟尝君出使秦国被扣留,命悬一线时,恰恰是这两位“没用”的门客救了他:学狗叫的门客潜入秦宫,偷出狐裘贿赂秦王宠妃以求解围;会鸡鸣的门客则骗开函谷关城门,让孟尝君连夜脱身。

原来,那些被轻视的“无用”,在关键时刻竟成了救命的“大用”。

反观当下,前段时间和同事在饭堂聊天,一位同事说起她的侄子——典型的“学霸”,智商高又努力,顺利考上985大学,本是全家的骄傲,最近却让人寒了心。爷爷病危,父母急着让他回家见最后一面,他却一口拒绝,理由是“学业紧张,不想浪费时间做没用的事”。

在这位学霸眼里,亲情成了“没用的负担”,即将离世的爷爷成了“无关的干扰”,只有能提升自己、助力前途的事,才算“有用”。这样的“精致利己”,看似清醒,实则狭隘——他只看到了眼前的“有用”,却弄丢了支撑人走得更远的温度与底色。

其实,一个人能否行稳致远,真正的后劲从来不是来自当下的“有用”,而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没用”。

今天读一本“没用”的闲书,可能不会立刻帮你提分、加薪,却能悄悄拓宽你看世界的眼界;今天交一个“没用”的朋友,或许不能马上给你资源、机会,却能在某个瞬间给你不一样的视角,帮你跳出思维的局限。就像孟尝君的门客,谁也想不到,学狗叫、学鸡鸣的“小技能”,会成为日后的“救命符”。

生活从不是一道只看“有用”的计算题,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历、爱好与情感,恰恰是人生的弹性所在。它们或许不会立刻给你回报,却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你打开一扇新的门,让你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毕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别让“有用”的标准,困住了生活的万千可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