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日晴。很久没发朋友圈了。其实我很少发朋友圈,就像记日记,写文,没有感触,一般不发,一般不写。
昨日,发小孩提车照,按理,不该发,似乎秀车,但管不了了,就是想发。
这也顾忌,那也顾忌,真没什么发的。我想起一则故事“父子骑驴”:
从前,有对父子牵着一头驴去集市。刚走没多远,路边有人指指点点:“你看这俩人多傻,有驴不骑,偏要自己走路!”
父亲觉得有理,就让儿子骑上驴,自己跟在旁边走。没走几步,又有人摇头说:“这孩子真不懂事,让老人家走路,自己倒舒服地骑驴!”
儿子听了脸红,赶紧下来,让父亲骑上驴。可没一会儿,又有人议论:“这老头也太自私了,忍心让孩子跟着跑,自己骑驴享清闲!”
父亲无奈,只好让儿子也上来,俩人一起骑在驴背上。结果刚走不远,又有人惊呼:“这俩人太狠心了!这么瘦的驴,驮着两个人,迟早要被压垮!”
父子俩面面相觑,最后只好把驴的四条腿绑起来,用棍子抬着走。
走到一座小桥时,驴受了惊,挣扎着掉进河里,一下子就被冲走了。
父子俩站在河边,望着湍急的河水,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一他们因为总听别人的意见,最后连驴都弄丢了。
故事好像笑话,实则充满哲理。感谢朋友能理解,会点赞或真心接受分享的朋友给予点赞,同喜同喜。
我其实不赞同小孩现在买车,更不赞同买太贵的车。车是消费品,代步工具,要在能力范围,既使买,买便宜一点,使用成本相对低些。
所以我发圈,没秀的意思,只是违心祝贺下孩子,不想因两代人的消费观念差异,引起不快。
小孩还爱旅游,说,爸妈,国庆中秋不回家看您们了,我和Ss要去新疆。我打点钱给你们,您们也出去玩玩。
我们说,不用打,我们在近处玩,我们有钱,去吧,注意安全。
我们想,两人平时工作忙,一起出游,能增进感情。
后我多嘴,问了句,你们同事呢?也去新疆?
孩子说,有的去新疆,有的去西班牙,本来我们也要去的,SS护照办不下来。
我一听,完了!完了!国内玩,算了,还国外?看来,摊上爱旅游,将来怎么攒钱?怎么会有钱?
我理解他们这一代,996,平时早10点上班,晚10点下班(他们公司晚1小时,10106)。有个假放松放松,近处玩玩,也不奇怪。这国外,工薪阶层,未免奢望。
人受环境影响,小孩还好,有女朋友,也想成家;有的同事三十多了,有的有女友,有的没有,就想着旅游,想着玩。他们好像形成共识,活在当下,该玩就玩。
这就是和我们的差异。我们的观点,现在工作都不稳定,该成家吧?该攒点钱吧? 该趁年轻学习充电吧?
我知道旅游能开拓视野,能增长见识,甚至能激励他们努力上进。
这要从孩子小时侯说起。穷养富养,贫富对比。记得他八九岁,刚上三年级,我经常带他去车间,看工友干活。
车间又黑又暗,工友不停拆修机器,我跟他说,“看见没有?我和他们,书没读好,就是这样。你叔,考上大学,坐办公室,到处出差,还能旅游。”
之后,他叔经常带他去办公室,去城市商务区体验餐饮,寒暑假带他外出旅游。
他叔还跟他说,“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大学里面一点不苦,上半天,自习半天,想打游戏就打游戏。”
小孩在这种激励之下,考上大学。在小孩的教育中,还得感谢老婆。
那时,我在外打工,和母子聚少离多。老婆每天从地里回家,孩子总煮上饭,在楼上做作业,一听楼下门响,见他妈回来,总飞快下楼,双手端水递他妈手中,“妈妈喝水。”
老婆虽文化不高,但爱孩子,孩子成绩不好,试没考好,从不发火,更不会打骂。
她总拉过孩子,抱怀里,“妈妈知道儿子尽力了,妈妈不怪你,妈妈知道儿子一定会读好,会给妈妈争气。”然后亲亲儿子。
在孩子面前。她从来跟我和气说话,从不争吵,给孩子安全感。
现在孩子工作了,对待孩子婚恋,我不吭声。老婆偶唠叨,但不会强硬,不会和孩子闹僵,她仍用爱,用爱心和孩子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