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整治不正之风,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作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所在。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的召开,如同一记警钟,再次敲响了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战鼓。其中,“持续整治不正之风” 与 “健全有利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这两大主题,对于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高质量完成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祛除“四风” 顽疾,守护民生福祉。不正之风,犹如隐藏在社会肌体中的毒瘤,侵蚀着党的执政根基,损害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这些不正之风严重阻碍了政策的有效落实,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更寒了百姓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上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盲目上马一些华而不实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却未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而成为了群众口中的笑柄和心中的痛。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人民群众信任的严重辜负。持续整治不正之风,就是要以 “刮骨疗毒” 的勇气和决心,向这些顽疾开刀。要加大对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等问题的整治力度,坚决杜绝为了个人政绩而忽视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需求,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让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树好“风向标”,引干事创业 “正能量”。健全有利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就如同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一盏明灯,为他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励他们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在考核评价指标的设置上,要坚持全面、客观、科学的原则,既要看经济发展的成果,也要看社会民生的改善;既要看显绩,也要看潜绩;既要看当前的工作成效,也要看长远的发展潜力。要避免单纯以指标论英雄,注重考核党员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表现。在考核方式上,要创新方法,注重实效。不能仅仅依靠材料和汇报来评价工作,要深入实际、深入现场,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群众等方式,全面了解党员干部的工作情况。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让群众参与到考核评价中来,使考核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考出党员干部的工作实绩,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久久为功,让清风正气满乾坤。整治不正之风、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就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良好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要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持续整治不正之风、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的道路上,我们仍需持续加力,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让清风正气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让我们携手共进,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