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对我思想的塑造(一)

对阿德勒的最初了解就是《自卑与超越》,但是对阿德勒心理学更深入的了解是走进《被讨厌的勇气》后,其中传递的种种主张让我惊掉下巴,不信你看。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想必很多对心理学这一学科感兴趣的人都会知道弗洛伊德。其中,大众对弗洛伊德思想印象最深刻的或许是,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与此相反,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验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才会决定自己的生活。

譬如说,一个青年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他“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但是,他却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门,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要是我们用心理创伤论(原因论)解释这位青年的行为就是:他可能因为小时候家人关系不和,因此惧怕与人交往,或种种原因……用阿德勒的目的论进行解释就是那位青年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营造”出种种不适应社会的心理及生理症状,我们可以将青年的目的认为是为了获得父母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又譬如说,一个爱发脾气的人可能是想利用营造的“愤怒”来获得支配他人的权力,可以说,愤怒是捏造出来的。

这让我反思:我的每一种情绪是否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自己捏造出来的吗?当得不到亲近的人的支持时,我的沮丧难过,是为了得到关注吗?但是不得不说,原因论可能会让我们止步不前。“都是过去的不幸遭遇导致的,我什么也不能改变。”相反,目的论却让我们正视自己的每一种情绪或每一种行为模式,及时自我觉察“我是想达成某种目的吗?如果是,那是什么?”。这种观点无疑是支持“人是可以改变的”,具有非常包容和积极的色彩。

我想,以后我要赋予一些挫折或悲痛经历以新颖的独特的的意义。人生不是本来就这样的,是被我自己赋予出来的。“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我自己!

自己给自己赋能!

好啦,以上是阿德勒关于原因论的第一种主张。关于他的第二种主张,“请听下回分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