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抱怨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家长先学会这样做

牛娃姐姐说

我们经常收到爸爸妈妈的留言:孩子时间管理能力不好,怎么破?

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还没建立好。今日【牛娃养成——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第一辑,牛娃姐姐就为大家带来几个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的小妙招。

下面这些场景,也许每个妈妈都不陌生。

每天早晨,对孩子催促道:「还不快点起床,马上要迟到了!」「刷个牙磨磨蹭蹭的,快点!」「还剩5分钟就出门了,快点吃!」

去补习机构接孩子下课,5点下课。可孩子直到快6点才姗姗来迟。一问,孩子居然一直在和同学玩五子棋,于是家长立刻责备他贪玩不守时。

去公园玩,说好再玩十分钟的孩子,时间到了却拉着秋千死活不放手……

甚至有时我们会发现,好像越催促,孩子越慢,真是急死人了!

其实,孩子们着实被冤枉了。有时候,孩子的拖延行为并不代表他贪玩,而是他们真的不能准确估算时间长短。

心理学家发现:

孩子2.5-3岁,时间观念才开始发展。

到了6岁,大部分孩子仍然不会认表,对于具体时间有多长也没什么感觉和概念。

一直到8岁上小学后,孩子才有了一点时间概念,知道按时上学,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孩子知道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可是,一个小时究竟有多长,10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不少孩子真的没有概念。

所以在纠正孩子坏习惯之前,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时间观念,让孩子对时间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1、帮孩子建立起时间知觉


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一定要让孩子看到、感知到真真切切的时间。

很多时候,孩子浪费了时间,自己还浑然不觉,这是因为他不能理解“一会儿”“马上”“大半天”等模糊的时间概念。

所以,家长尽量不要说「一会儿怎样怎样」的模糊话语,这样不利于孩子对时间的长短建立感知。

更好的说法是告知具体时间,提前约定,比如:

「再玩10分钟就去练字了!」

「再看5分钟电视就要去上床睡觉了哦!」

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对1分钟、5分钟、10分钟的时间长短有了感知,从而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节奏。

同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个闹钟,将模糊的时间变为准确的时间。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玩一玩给闹钟定时的游戏,比如设定“5分钟后响铃”,当闹钟响起时,孩子就知道“已经过了5分钟。”

当孩子对时间有了清晰地感知之后,时间变得准确了,他才能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从而学会珍惜时间。


2、监督孩子遵守规则


和孩子制定了规则,就一定要执行到位。上面提到和孩子约好时间并设好计时器,到了规定时间,家长也千万别心软哦。

例如孩子早上起床刷牙,有些父母因为心疼、不忍,认为孩子正在长身体,可以多睡一会儿,不用起这么早,无形之中,父母就成了孩子的“时间神偷”。

不论是写作业还会玩玩具,每个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都可以与孩子约好活动时长,设定好定时器并告诉孩子。

当定时器发出声响时,我们就要停下正在做的事情,因为时间已经到了。

习惯了这种“倒计时”训练的孩子,往往对玩耍时间有个心理预期,非常守时,到点了就乖乖结束。之前看到在公园玩耍的男孩,在他妈妈报时还有5分钟时,快速地把每个机关都玩了一遍,像和时间赛跑似的,并乖乖到点结束。



3、让孩子记录每日的事情


让孩子记录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是建立时间次序感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好方法之一。

在美国,孩子上到幼儿园时,家长就会有意识的开始培养他们认识自己的生活规律了,在家里常常会开辟一块地方,把每天的morning routine & bedtime routine 挂起来:

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并不复杂,每天做的事情比较固定。

通过记录和观察,他们能够发现同一时段中事情的规律性,从而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顺序感,高效地完成任务。

对于还不识字的孩子,比如两岁或者两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更加简单有规律,更适合图片清单的方式。

清单上只需要罗列他们早起或睡前时段几个必要程序,每完成一件,就让孩子把清单中对应的图片勾掉。

晨起清单:穿衣 刷牙 洗脸 吃饭

还可以通过简单手工,把每天的规律做成这种小机关:

宝宝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让他自己把打开的“门”合上,宝宝参与感和成就感都很强。

这样的方式充满趣味,除了能让孩子感受到一天中时间变化与自己生活事件的联系,还能让孩子从小适应规律的作息。

等到孩子进入小学以后,还可以借助日记来制定自己的每日或者每周计划,主动进行时间管理。



4


成长需要时间,父母更需要耐心。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需从小抓起,更不是一蹴而就的。

今日的分享主要是关于孩子时间观念的建立,下一期【时间管理】专栏,将分享更多关于“如何改变不良习惯”,大家有什么困惑,或优秀经验建议,欢迎留言分享哦!

给孩子一点时间去适应,一点空间去施展,一点自我去释放,再加一点为人父母适当的牵引,相信孩子将获得更多成长。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