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就是按照活人的情形来装饰死者,大致模仿活人的样子为死者送别。就是说,服侍死者就像服侍生者,侍奉死者就像侍奉他还活着一样,无论生死存亡都以礼相待。
在刚刚死去的时候,要给死者洗头、洗澡、束好发髻、修剪指甲,让他嘴里含上珠、贝、玉、米等,就像他还活着一样侍奉。如果不洗头,就要用沾湿的梳篦梳头三次;如果不洗澡,就要用沾湿的毛巾擦拭三次。
在耳朵里摆好瑱,用棉花塞住,把生的米、白色的贝壳放进死者的嘴里,这是希望死者将来能够返生。
给死者穿好内衣,外面加上三层衣服,把笏插在腰带上,但不设钩带。用白色的绢帛盖住死者的面部,用黑色丝巾遮住死者的眼睛,束好发髻,男不戴帽,女不插簪。
把死者的名字书写在旌旗上,放在木制的神主牌上,死者的名字在别处看不见,仅出现在灵柩前。
随葬器物是这样的:帽子有帽卷但没有束发带,有竹席但没有床,木器不雕刻完全,陶器还不是全成品,内空不放东西,竹苇器物还不能装东西,笙竽琴瑟等乐器一应具备,但无法演奏。
把丧车埋掉,拉车的马可以牵回,这是要告诉世人,随葬器物不是为了实用,将活人用的器物葬入墓中,象征着死者入葬就像搬家一样。
因此,随葬器具都很简略而不完备,具备粗略的外形而没有实际的功能,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生者的悲哀之情。
坟墓的样子像生者的房屋;套棺像筑墙的夹板和屋顶;棺木上和丧车的各种饰物就像死者生前使用的门帘和帷帐;抗折这种葬具则像屋檐、屋顶、篱笆和门户。
除此以外,丧礼并没有其他的含义,就是要昭示死和生的关系,以悲哀恭敬的方式送别死者,最终周到地埋葬死者。
服务生者的礼仪,是为了使人愉悦;送别死者的礼仪是为了表达哀伤;祭祀的礼仪是为了表示恭敬;出兵的礼仪是为了显示军威。这些礼仪,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虽然不知道最初的来源,但历代圣王统治时期都是这样。
安葬是要恭敬地掩藏死者的躯体;祭祀是要恭敬地侍奉死者的灵魂;撰写铭文、悼词、世系谱牒是要恭敬地传颂死者的名声。
侍奉生者,是让生命美好;送别死者,是让结局完美。人的一生自始至终都侍奉好了,孝子应尽的义务就算圆满完成了,这才符合圣人之道。
对待死者刻薄而厚待生者,这是墨家的做法,对生者刻薄而厚葬死者,这是糊涂;用活人给死人陪葬,这是残害。
大致模拟生者的情形来给死者送葬,使人的一生自始至终无不称心、合乎时宜、非常美好,这就是礼义要求,儒家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