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家如何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丧礼,就是按照活人的情形来装饰死者,大致模仿活人的样子为死者送别。就是说,服侍死者就像服侍生者,侍奉死者就像侍奉他还活着一样,无论生死存亡都以礼相待。

在刚刚死去的时候,要给死者洗头、洗澡、束好发髻、修剪指甲,让他嘴里含上珠、贝、玉、米等,就像他还活着一样侍奉。如果不洗头,就要用沾湿的梳篦梳头三次;如果不洗澡,就要用沾湿的毛巾擦拭三次。

在耳朵里摆好瑱,用棉花塞住,把生的米、白色的贝壳放进死者的嘴里,这是希望死者将来能够返生。

给死者穿好内衣,外面加上三层衣服,把笏插在腰带上,但不设钩带。用白色的绢帛盖住死者的面部,用黑色丝巾遮住死者的眼睛,束好发髻,男不戴帽,女不插簪。

把死者的名字书写在旌旗上,放在木制的神主牌上,死者的名字在别处看不见,仅出现在灵柩前。

随葬器物是这样的:帽子有帽卷但没有束发带,有竹席但没有床,木器不雕刻完全,陶器还不是全成品,内空不放东西,竹苇器物还不能装东西,笙竽琴瑟等乐器一应具备,但无法演奏。

把丧车埋掉,拉车的马可以牵回,这是要告诉世人,随葬器物不是为了实用,将活人用的器物葬入墓中,象征着死者入葬就像搬家一样。

因此,随葬器具都很简略而不完备,具备粗略的外形而没有实际的功能,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生者的悲哀之情。

坟墓的样子像生者的房屋;套棺像筑墙的夹板和屋顶;棺木上和丧车的各种饰物就像死者生前使用的门帘和帷帐;抗折这种葬具则像屋檐、屋顶、篱笆和门户。

除此以外,丧礼并没有其他的含义,就是要昭示死和生的关系,以悲哀恭敬的方式送别死者,最终周到地埋葬死者。

服务生者的礼仪,是为了使人愉悦;送别死者的礼仪是为了表达哀伤;祭祀的礼仪是为了表示恭敬;出兵的礼仪是为了显示军威。这些礼仪,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虽然不知道最初的来源,但历代圣王统治时期都是这样。

安葬是要恭敬地掩藏死者的躯体;祭祀是要恭敬地侍奉死者的灵魂;撰写铭文、悼词、世系谱牒是要恭敬地传颂死者的名声。

侍奉生者,是让生命美好;送别死者,是让结局完美。人的一生自始至终都侍奉好了,孝子应尽的义务就算圆满完成了,这才符合圣人之道。

对待死者刻薄而厚待生者,这是墨家的做法,对生者刻薄而厚葬死者,这是糊涂;用活人给死人陪葬,这是残害。

大致模拟生者的情形来给死者送葬,使人的一生自始至终无不称心、合乎时宜、非常美好,这就是礼义要求,儒家是这样做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荀子》卷19礼论篇诗解8事死如生善始善终 题文诗: 丧礼也者,饰死者也,以似生者,大象其生, 以送其死.事死如生...
    琴诗书画阅读 2,304评论 0 0
  • 【学究】 荀子《礼论》篇详细描述各种礼仪的运用和价值,本文对丧礼进行了特别的描述。可见儒家特别注重丧礼,也...
    钱江潮369阅读 1,337评论 1 7
  • 礼,对待生死是很慎重的。生是人生的开端,死是人生的终结。开端和终结都很美好,人这一生才算完满。所以,君子敬重生命的...
    乐德乐阅读 1,361评论 8 70
  • 【学究】 荀子《礼论》篇详细描述各种礼仪的运用和价值,本文对丧礼进行了特别的描述。可见儒家特别注重丧礼,也...
    钱江潮369阅读 2,826评论 1 8
  • 永始元年(乙巳,公元前16年) 成帝想封赵飞燕为皇后,但皇太后嫌她出身太微贱,从中阻拦。太后姐姐的儿子淳于长任侍中...
    倚奇阅读 56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