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方法可以浓缩成一句话:用几句话说出你所理解的大意。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只有将自己的思想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想。所以各位朋友们,看过是看过,理解是理解,你不用自己的话写出来或者说出来,你根本无法判断自己是否理解。
但正确和足够简练的说出来,才是正真理解的重中之重。于是我将试着回答题主“理解能力差”这一问题。下面开始干货。
一、为什么真正理解的标志是可以“说出来。”?
我们看一本书,一篇文章,听一场演讲或者发布会,其实都可以想象它有血有肉盛装出席。作者在名为“主要论述”或者“文章主旨”的骨架上,用“逻辑关系”构筑它的神经,用修辞、例证、引用等手法为它裹上肌肉,最后用美丽的包装或是精彩的演讲为它穿上衣服。我们作为受众,得揭开它的外衣,撕去它的肌肉,看到它最里面骨架,并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当然并不是每一本书或者演讲都有如此丰富的塑造,所以你忙活了半天,发现它只是穿着华丽的草人——甚至都没有骨架。所以如果你无论如何不知道一篇文章在说什么,不要怀疑自己,那绝大多数是作者的问题;很小的可能是你真的理解力不足——当我们看《沉思录》《莎士比亚全集》等著作的时候,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的背景,一些历史事件才能更好的理解。
我们可以简单的举个例子:亚里士多德用一句话写出了《奥德赛》的骨架:
“某个男人离家多年,海神嫉妒他,让他一路尝尽孤独和悲伤。与此同时他的家乡也濒临险境。一些企图染指他妻子的人挥霍他的财富,对付他的儿子。最后在暴风雨中他回来了,他让少数几个人认出他,然后亲手攻击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摧毁他们,一切又重新回到他手中。”
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说这个,就是情节的真正主干,其他都是插曲。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说出自己所理解的主干,也许有高下之分,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写的尽量好。越好就越说明你理解了它。
二、如何写的尽量好?【本章节开始提高理解能力】
本章节有四个小节,分别是“找到共通的字意”,“找到重要的句子”,“找到作者想解决的问题”,“解答作者的问题”。这四个小节没有先后顺序,我们可以同时进行。下面逐一来说。
(1)找到共通的字意。
详细说是,找到重要的单词,并找到它和作者共通的词义。
是的,单词就在你面前。比如本文说的“作者”,它指“写文章的那个人”吗?稍微看几段你应该有种“不光光是写文章的人,所有进行表达看法和传递思想的人都是作者”的理解。如此一来,本文中说的“读者”也泛指“主动接收思想的那一方。”如果他不主动那他当然不能成为任何人的读者。
一个词有很多词义,甚至说起《读者》还有人会理解成某期刊。不过告诉你个好消息,一篇文章组要你正确理解字意的单词极少,而且我们有一套方法可以准确找出它们:出现频率高;你读到它的时候觉得困惑。我们讲这些单词称作重要的单词,理解它们你就在理解能力上提高了一大步。理解出了偏差,就这样:

当作者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他有很多单词可以选,比如您正在读的这篇。我用了“主旨”“主干”“骨架”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在你的理解中它们应该是同一个含义。本小节包含两个最重要的单词,即“词义”和“理解”。
所谓词义,就是用以正确描述这个单词的一句话。理解,就是你想到的这句话和作者想的那句话八九不离十。
要是想快速的理解这些单词的含义,你得联系它的上下文,结合它出现的场合,最好看看作者的注释,或者译者的注释,然后好好推敲一番,不过不要过于纠结,得到一个模糊的概念即可。卢梭的书里,他通常都会花上一大段话来作为个单词的词义。而重要的单词,译者通常会将原文写出来,便于读者得到自己的理解。
放大到一篇文章,理解就是你写出来的用于概括文章的那段话和作者要表达的那段话八九不离十。读到这里或许本篇文章中大多数单词我们都有共通的词义了,这是很荣幸的事情,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记不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就是读者从山的一面开始爬,爬到山顶后遇到了从另一面登顶的作者。借用在这我觉得很贴切,词义就是我们的往上爬的方向,要是词义有偏差我们最终可能就遇不到作者了。
(2)找到重要的句子。
详细的说,找到重要的段落或章节,并找到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句子。
一个好的作者是极其渴望读者理解他的文章的,所以我之前说如果你真的难以理解,那么问题大多数出在作者身上,他并没有很好的表达他的思想。好的作者经常把他的思想的主旨放在章节的开头,并且不忘在结尾提一下。
所以读者可以轻易的找到这些段落,然后找到其中很重要的句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句子或许是这句话的前半句加上另一句话的后半句,或者在开头说了一半,又在结尾补充了一半。甚至这样重要的句子需要你自己写出来。
还是举个例子吧:
一个君王就算无法赢得人民的爱戴,也要避免憎恨,以唤起人民的敬畏;因为只要他不剥夺人民的财产与女人,他就不会被憎恨,也就可以长长久久地承受人民的敬畏。这是《君主论》中一个重要的句子,但我们觉得它不像是我们想要的那样,他应该更短更简练。于是我们可以这样重写它:君王不被人民憎恨就等于被人民敬畏,而不被憎恨的方法就是不剥夺人民的利益。
或许你有别的写法,但我相信就这一句子来说我们的理解应该差不多了。或许你不认同,但千万记住一点,无论你认不认同,你不能在句子中添加自己的臆断。比如你可能不认同“不被憎恨就是被敬畏”这句话,但作者绝对会在后文进行一番叙述,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句话,你的工作就是找到这句话,其背后的推理和例证不需要你注意。
当你写出了这句话,那么你也就理解了这一整个段落或章节。
(3)找到作者的问题。
你想更好的理解作者,你就得知道他到底在就什么问题进行写作。比如本文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表达?”。
大多数文章你都可以直接找到那个问题,因为它就是以“问——答——问——答”的形式设计写作的。我们找到作者的问题,一是为了理解作者的论点在哪里,或者他想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跟随作者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一步一步的找到答案。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没找到作者的问题,就可能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我们总说要“带着问题阅读”,这确实可以帮助你快速阅读和提高理解力。另一方面,从作者的角度说,包括我自己,我写的文章都尽量避免盲目的分享知识,都会在一个段落前提一个问题,让读者带着这个问题阅读。
人的大脑有个自然反应,就是他们会对文章表述的思想作出疑问——回答式反应。比如你是看到了问题,才想去寻找答案,才会点到我的文章里。包括别的很多文章,你不看到文章提出的问题你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所以提前找到作者提出的问题(整本书的问题和每个章节的问题),那也是他试图解决的问题,看看他如何解决,跟随他的脚步找到回答。
(4)回答作者的问题。【这一步在阅读中更为重要】
我们已经随着作者的脚步找到了答案,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回答吗?不是,这是作者的回答。在作者的循序渐进的表达中,他提供给你了线索了逻辑推理,最终得出了这个答案。许多人看到这个答案就此止步,但请继续走两步,这个答案符合逻辑吗?这个答案是你想要的答案吗?作者是否真的解决了他提出的问题?
在(2)中我们说要找到重要的句子,那些句子通常就是作者的答案。但当你找到了一段话(大多数时间你得自己写)可以回答作者的问题,那么很好,你开始真的理解这个作品了。
你的心灵和眼睛已经全部打开了,而你的嘴闭上了。我们得到自己的答案,然后我们得回到(一)中提出的,用自己的话把整个作品的大概内容说出来。
举个例子,当你看完本文,可以这样用一句话写出答案(它出现在开头):我们从单词到句子到段落通过提问/回答的方法逐步理解,最终可以做到理解整本书或者作品。
之前也说了,许多作者都不太够格(我也正在努力),他们可能塑造了一个华丽的空壳。当今无论是书本,电影,都很容易造这样一个空壳,只需要一个华丽的包装和和如柴的瘦骨。例子我暂时想不到很好的,就说《小时代系列》,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其中华丽的词藻美丽的小鲜肉,都给人一种充满上层品味的浮夸感。但我们真的会觉得他的电影好看吗?
我看过,我可以这样表述它的主干内容:
四个经常爆黑料撕逼完抱着哭的姐妹在现实和梦想中挣扎:傻白甜在霸道总裁和文艺男神之间选择困难;土豪在被妈操纵的富二代和“没有物质的爱情”之间选择困难;绿茶在渣男和姐妹之间选择困难;最后一个可爱的胖女孩成了她姐妹和其男朋友们互相撕逼的牺牲品。
作者的问题:在金钱物质饱和的时代,到底是爱情最大还是友情最大?
作者的答案:我全都要,但火最大。
我的回答:虽然经历了种种常人难以承受的痛楚,但主角们还是找到了爱情和友情间的平衡点,尽管过程让人泪目但结果还是好的。是我疼痛青春期不可多得的佳作。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