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错觉,感觉自己高于平均水平,比大多数人都过得好。不管是开车技术、还是工作能力、或者是智商,很少有人认为自己低于平均水平的。虽然我们并非要揭露低于平均水平的惨淡现实,然后让自己不痛快,但是发现自己落后才能找到成长的方向。这种高于平均水平的假象被称为乌比刚湖效应,作为一个以成长为目标的人来说,必须提放掉进这个坑。
和乌比冈湖效应一起提到的杜宁-克鲁格效应也是我们需要用来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落后的好思路。“杜宁-克鲁格效应”,即“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每当我们觉得自己有点牛逼的时候就想想这句话,是不是因为我们还很差才会觉得自己牛逼,就躲过了乌比冈湖效应。刘慈欣在三体一书中写到:“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在成长上来说,可以改为,“无知和落后不是成长的障碍,傲慢才是”。我们要追求成长,就要避免自己陷入觉得自己很牛逼的错觉。
就算重读专栏来说,以前我鼓励自己只要坚持读下去,就会成为不那么落后的1%。但是仔细想来,这事不一定靠得住。每个人读投入程度不一样,理解能力不一样,践行的深度也不一样。可能我重读一遍仍然没有某些只读一遍的人成长得更多,再和群内的人比起来,也觉得自己差距很大。刚开始我觉得群里面很多人很久不发一次重读,就产生了我领先了一点,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从后来他们发的重读心得来看,阅读和践行的深度都是高于我的,很多时候只是时间忙,他们没有来打卡。而从他们写的读后输出看,都在各个方面开始践行,而我很多地方只是做一下思考推理,离践行还差很远。
虽然我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但是没有比较也就发现不了落后。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需要多比较才能找到进步的方向。而在生活上我们不需要跟人比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才知道,朋友圈里面晒出来的都是各自的光辉时刻。这里面又是一个焦点选择的问题,我们把焦点放在了成长的比较上,放在学习的比较少,就算对自己有一点伤害,也是会促进我们进步的。再说这世界上把注意力持续放到成长上的人确实不多,我们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的进步享受复利的效应,总会不断前进,离落后越来越远,成为少数不落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