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
孔老夫子又开始搞笑了,庄重与威严真有关系吗?这学习与固陋又是怎么回事?再往后翻几页,孔老夫子说君子温良恭俭让,看着都一付温文而雅的感觉,哪来的威严之说。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威、学、固四个动词,三个否定,一个肯定,孔老夫子省略了定语。我们先从肯定的学着手。
学,学什么?学礼。第一章节学而时习之,我们给出的定语就是礼。那么
问题来了,君子学的礼,与少年、成人学的礼节的"文"是同一回事吗?
既同又不同,少年成人学的文,是现有的礼节,前人的成果,已规定的(或是俗成了的)规范。而君子学礼,学的是礼形成的理论基础,是天道。用现代的话说是真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修身,才能主动自觉地去忠事信人。而格物致知不就是学习参悟天道麻,而礼应该是在参悟天道的基础上制定形成的。
试着把礼与天道放到不重不威学不固后面,看看是不是在逻辑上更通顺一点。
重,《说文》: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不重,不厚天道。重为不迁,不重为迁,天道是变迁的,不能盲目推崇厚重已知的天道。
威,畏也。也不必畏惧天道。
学,要不断学习体悟天道。
不固,天道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与不同才是天道的本质。
君子要不盲从不畏惧天道,不断学习体悟天道,理解天道变迁的本质。
主忠信,君子能主动自觉地去忠事信人。
无友不如己者,不结交不与自已志同道合者,或是没有一个朋友不是志同道合的。两者意思差不多,个人更倾向于把友作为动词来看。
不如己者,我再给出另一种解释,大家看看有沒有道理,是不是更符合前后逻辑。如,本义:遵从,依照。不遵从自己的人,说话行事不从自已内心出发的人。
不去结交那些说话行事不从自已内心出发的人,(忠事信人要从自已内心出发)纵然做错了,也不怕改正。
现在可以看出普通人与君子在忠人信事上的区别:普通人是引发质朴的诚善,入孝出悌,被动学习遵守已有的礼节规范;君子则学习体悟天道,参悟礼之本源,明了天道有变之本意,主动自觉、发自内心地去忠事信人。
从少年到成年再到君子,起点是孝,根本是孝。孝的对象是父母,但如果父母去逝了,孝的对象都沒了,我们怎么办?
继续,继续,继续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