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画》、《窑上路》
时节腊八已过,冬雨由见,初上冰雪路,独自打伞飘走,悠唱《小雨中》,不禁想起赵雷那几年写歌时的心情。
对于赵雷的歌曲,我已经听了四年多,大家都记得他是唱《成都》出名的,我在早四年中国好歌曲的第一季听他的《画》,顿时爱上了这个小伙子,这也是我听歌曲类型的一种转变,因为可以拿他的歌来单独研究自己的心情,把我的视觉幻想带到歌曲的画面里,这是我最擅长的,我的表达能力并不强。
《画》
画上宁静与祥和
雨点儿在稻田上飘落
画上有你能用手触到的彩虹
画中有我决定不灭的星空
画上弯曲无尽平坦的小路
尽头的人家梦已入
画上母亲安详的姿势
还有橡皮能擦去的争执
画上四季都不愁的粮食
悠闲地人从没心事
我相信很多人都向往这种生活吧。其实对任何一个创造者来说,创作都是痛苦的,形成一种痛苦的习惯,就像做研究,做一次修改一次,连续不断调试,怎样研究出最好的产品给顾客,大家熟悉的歌曲《野子》都听过吧,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苏运莹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也就是通过这种硬功夫采取干唱的方式(我所理解),怎么唱的好听就怎么唱的作风呈递给大家。
从14年听雷子的画开始他的歌曲至今一直没断过,当你喜欢一首歌的时候,会情不自禁、迫不及待的寻找他的其他作品,成为一伟自娱自乐的发现者。他忧愁的嗓音和乡村的柔情,就像生活慰藉中的那个人向你述说生命的过程,然他确实有些物是人非的遭遇和情感,都揉入在歌曲里,你感知他的一切,祥和的画面,忧愁的孤独,也想借来一盏孤独,与他共谈,歌曲作词简单、平淡,但唱出来独有的味道,他是个天才。
一八年已过一月有余,夙愿未卜,从素往昔,带着他的画中的姑娘和窑上路的故乡来到村庄。
贵阳——凯里——丹寨
初来丹寨万达小镇,它是万达丹寨包县精准扶贫的核心产业项目,建筑采用苗侗风格,采用BIM方案设计理念建设,这里是初行放松的地方。
丹寨县——三都县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州东南部,总人口 39 万人,其中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67% ,全国 63% 以上的水族人口聚居在三都,是经济社会文化中心。
水族历史悠久,起于殷商、融入百越,在数千年的迁徙和发展中,形成和积累了自己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历法、习俗、信仰等,县境内环境优美,溪流纵横,森林覆盖率达 68.8% ,有水族圣山、且兰水寨、百里水寨、千神部落等景区景点,素有“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之美誉。
水族的宗教信仰属于万物有灵的多鬼神原始宗教信仰。水族人认为万物有灵,信奉多神。霞神是水族原始宗教一种神灵,以为他主宰雨水,使水稻丰收。传说霞神是一个通神性的人形石头,它停留在何地,该地就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水族村寨大多是同血缘氏族聚居。起房造屋,通常要以主人的生辰八字择吉行事。水族传统的房屋结构,大多属于“人楼居,梯而上”的古越人茆榫“干栏”式建筑遗风,由“依树为巢而居”演化而来
三都-都江镇-怎雷村
从县城到镇里在到村上,终于到了我想要来的地方,先来一首歌曲进入主题。
《窑上路》
让我添上件衣裳 和你去村庄
那里有很多的树 很凉
一定洗干净头发 可以光着脚
沈浸在雨后的长路 没有人来往
那是我的自由 那是黄昏收获的麦香
那时树影下的母亲在为我缝补衣裳
那是她的天堂 那是再见之后的忧伤
情不自禁的问自己为什么要来到村庄?
因为这是走出去的地方
梦要开始的地方
乘坐组组通公交车,道路盘山曲折,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我问车上的村名,他说已经过了怎雷村,天下着小雨,距目的地有1-2公里远,对于我大长腿来说走路是小事,于是我边打着雨伞边优雅的唱着歌。
秋天路上吹落的松柏,像似走在国外没有车辆的道路上,轻松自由。
沿下,看到路标,怎么是这样一副景象,原来酒香不怕巷子深,前处是长廊。
由于这里非常闭塞,来往的游客很少,没有商业文化,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这也正是我选择游览的原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路上碰到一群广西、广东的自驾游客,剩下的就是像我这样流浪+考察的游客。
稻田水稻已丰收,我走到村庄里,像是回家的感觉。
端节,水族人称之为“借端”。 三都、都匀、独山、荔波等地的绝大多数水族地区都过这一节日,是水族同胞所欢度的民间节庆中最为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一般而言,端节要从农历的八月持续到十月,分七批过完,从头至尾长达四十九天,可以说是世界上延期最长的节日。端节之时,正是秋高气爽,五谷归仓,水族人民难以抑住内心的喜悦之情,桕聚狂欢,以示庆贺一年辛劳所得,期盼来年再丰收。
芦笙舞本是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从苗族学来,所以直到现在,水族仍称芦笙为“苗族的乐管”,称芦笙舞为“苗族的舞蹈”。芦笙舞流传地区很广泛。芦笙舞是欢度水年时跳的一种喜庆舞蹈,脱胎于纯粹的祭祀舞。芦笙舞最大的特色是笙舞一体,密不可分。表演时男子手捧芦笙边吹边跳,女子则随节奏起舞。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
多哥,水、水、水、水、水
牌匾门前流水经过,我想这是表达欢迎之意吧。
“水书”是我国少数民族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除东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
走到村庄不久,下起了雨,广西广东的游客来摆放主人家的干货,示意要购买一些回去。
我孤芳自赏,走到楼兰,雨水错落流淌。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这里的生活大多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与老伴,200 余户人家现今依旧保存着南方民居“干栏”建筑形式。村寨背负青山,前临深涧,层层梯田由山脚累级而上,村落保存有300多年。
他们的生活中在单纯和睦的同事,又透露几丝清穷,生活工具十分简陋,灯光微弱。而我们由衷的生活在幸福中为什么还时常感到空虚呢。
她,让我想起孤独。
我希望更真实的记录他们的生活作为一种回报来充实自己的内心精神。
雨后,广西广东游客都走完了,只身吾一人,几个孩子跑到亭子玩耍,这也是是我收获的时候,我询问他们上几年级,他们一副顽皮的样子,说着三年级、四年级,然后我询问他们的年龄,家庭有哪些人,开始他们并不愿意配合,然后我说我的职业是教师,老师问你问题难道你们都不回答,慢慢引导他们,村里大多数都是一些老人,年轻人已经都外出打工,与我的料想一样,他们的父母都在外,一年回来一次没有时间照顾他们的留守儿童。
你们长大想要干什么?或者你们有什么梦想?我接着问道,问了他们几次,他们咕咕停停,也没有正视我,左边第一个占时买个关子,他也没有第一个先说,然后第二个孩子说他想当老板,第三个孩子听到第二个孩子也说想当老板,第四个孩子想成为科学家。
回到左边第一个孩子身上,他们三个都有梦想,都说出来了,难道你就没有梦想或者你想要干什么吗?然后他说,他想成为考古学家,给家乡建设更美。
我的到来,希望几年后,孩子们仍然知道未来他想要干什么,可能以后他们大了,认识更清晰知道在变换,也希望我的引导能让他们有个美好的未来,其实这很重要。
其实我也很震惊,为什么他想当考古学家呢?
我快要走出亭子的时候,问这些孩子,你知道还有其他角度能看到木房全景的地方?
从这上面往上走,最后一个说出梦想的考古学家说道,
能不能带路。后来我们俩走到一条村民知道的道路。
我问他,你知道考古学家是做什么工作吗?他像我解释着,并且他说他发现旁边附近的岩石峭壁上有几个记号的字,我嘱咐他记住他的梦想,几年后我再来找他
我和小导游来到山上的栈道
天公作美,下起一场小阵雨
来,我们一起撑着伞
他说你自己撑着吧,
最后雨下的不大,就当雨水作为我们的初行见面吧
雨停之后,景色不断在变化,也许我是幸运的。
空气中的迷雾一点点散落。
新鲜绿叶与泥土的清香,来来,快给鼻屎耳屎挖空。哈哈
雨后村里烟雾朦胧,一会太阳出来了,从模糊到清澈可见,
若不是这位小导游,也许我错过一年来我最欣赏和喜欢的画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对人文产生兴趣,也许算是歌曲的原因吧。
其实说实在的,我一点也不羡慕那些到了一个地方就发朋友圈的游客,因为我有自己喜欢的旅途方式,我给旅途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轻松自由的度假伴随着自然风光的旅途,一种是深度纪录的考察,如果说上一篇川西旅途是前者,那么黔西南出行便是后者,我开始关注那里人民的生活,他们是否过得快乐,他们有哪些特殊的生活方式,有哪些仪式与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一想到这里,我就比较安心。我就不会在手机里存放一堆没有信息的照片,而是给他们的生活存现的更加精致。
又想起一句话:穷着独山其达则兼济天下。我对文化产生一种敬畏,为何?因为传播一种文化,创造一种理念,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学等,这贯穿一生的成长。
最后我被邀请去考古学家的住处,他家爷爷奶奶都在,并且也很年轻,考古家的曾祖母已80岁有余,仍能在田里收割(佩服),这里少有疾病发生,村民和睦。
我要走了,希望这里的天然不要被破坏,你们的生活也来之不易,也希望政府能够扶贫上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