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二、万军之中擒叛逆
就在他准备南归投奔大宋时,形势又风云突变。
公元161年,金主完颜亮举全国之力,率60万大军,分四路大举攻宋,准备百天之内灭亡南宋。为筹措军资,军人在统治区横征暴敛,差役赋税严苛繁重,民不聊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农民出身的山东济南人耿京声势最为浩大,有人马20多万。
辛弃疾知道抗金的良机已经到来。他毫不犹豫的卖尽家财,迅速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投奔到耿京旗下。耿京大喜过望,又见了才气过人,善通文墨,立即予以重任,让他担任掌管大印和机密文件的掌书记。
他终于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金运动中,开始了驰骋疆场、杀敌复土的壮举。他作战勇敢、屡献良谋,颇得耿京信任。但一场危机正向他悄然袭来。
辛弃疾有一个僧人好友叫义端,和他一起投奔在耿京军中。义端为利所诱,趁辛弃疾不备偷走大印叛投金军。丢失印信,又是昔日好友所为,辛弃疾责无旁贷。他当着耿京和一干义军头领的面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寻回大印,否则任由处罚。
他快马加鞭,赶到通往金营的必经之路上设伏,不出所料截住义端,他不顾义端的求饶,毅然手刃叛徒,夺回大印。他言出必行,大义灭亲的举动让他在军中声名远扬,也让耿京更加器重。
辛弃疾觉得义军单独对抗强大的金国,势单力薄,要有所作为,必须联合强援。于是他力劝耿京,联宋抗金。耿京欣然应允,派他和贾瑞南下,联络宋朝。
然而,当他带着南宋高宗的亲口许诺、委任文书和南归接洽文件赶到海州时,形势却发生了惊天巨变。耿京的爱将张安国受金人高官厚禄诱惑,杀死耿金,叛变投敌。义军群龙无首,一哄而散。一支战斗力不俗,人数数十万之军的抗金力量就这样土崩瓦解。
辛弃疾义愤填膺,对叛徒张安国恨之入骨,他发誓一定要杀了张安国,为耿京报仇。
但此时张安国已任金济州知州,而济州城里驻扎着驻扎着5万金兵,要杀张安国,无异于火中取栗,虎口拔牙。但他决心已定,义无反顾。
他挑选了50名精干的骑兵,在到济州城沿途的路上每隔十里安排五个人,备好马匹弓矢接应。他只带了三个人,径直闯进金军大营。此时张安国正在宴请金国将领,酒兴正酣,听说辛弃疾来投,又只带了三个人,便毫不犹豫的外出接见。谁知一见面就被辛弃疾制服捆于马上,疾驰而去。数万金兵没有料到有人如此大胆,区区几人就敢到万人大营中绑架对方将领,根本来不及反应,零星追击的骑兵被射杀后也不敢追击,等金兵大队人马赶到时,辛弃疾等人已不见踪影。
以区区50人,就敢冲进数万人的金军大营,生擒贼首,全身而退。这份谋略,这份胆识,这种气魄,虽万军之将也望尘莫及。一时辛弃疾英名远播,声振南北。
带着这份英雄的传奇、带着这份冲天的豪气,辛弃疾跨淮河、过长江,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南宋王朝。
轰轰烈烈的开场会象征着他以后轰轰烈烈的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