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从真实问题和真实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用多学科思维、方法、工具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反映主题式、大概念、体验性和综合化的特征。
1.以主题活动作为跨学科学习载体
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实践应用、迭代完善等步骤深度参与、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
要求:主题活动要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强调以真实问题和项目驱动方式开展,鼓励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特征:①具有学习活动代入感。主题活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联系,能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立足学生实际选择可理解的主题。(要求内容必须是学生熟悉的、能理解的、周边发生的,不能为了求高大、求全面追求看似完美但学生无法理解的主题)②突显学科育人价值。围绕学科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选择主题要体现信息科技学科知识、技能的应用特征,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悟学科方法、建构学科知识、突显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知识技能、学科方法、知识体系,此特点提出主题选择与设计要凸显信息科技学科知识、方法、思想的独特性)③体现跨学科内容关联与融合。课程综合、协同育人。主题任务设计符合多学科知识、技能的需要,反映应用信息科技解决其他学科问题或与其他学科综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此处提出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要使主题活动表现出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及它在其他学科面前的便捷,高效。但又不能使主题仅使用信息科技的相关知识,还要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方法、思想)
2.以学科大概念作为跨学科学习锚点
学科大概念体现学科的特质和思想方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共识性和统领性的特征。
信息科技的大概念: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的特征。
为避免脱离学科造成“为活动而活动”的问题,主题学习设计要依托大概念组织学科知识,以结构化方式“锚定”主题学习的知识框架。
具体表现在:
①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形成由浅入深的概念层次。对同一大概念在不同学段安排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以“网络”为例:低段学习网络搜索和辅助协作学习;高段学习网络数字化成果分享;初中学习万物互联的途径、原理和意义。
②按照知识逻辑关系建立结构化概念体系。学科概念结构化层次关系把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建立稳定的知识内容框架。以“数据”概念为例,可细化为数据编码(又可细化为编码作用、编码规则、编码信息量等下位概念)、数据传输、数据安全等子概念。
③针对主题学习任务确立学习内容综合框架。跨学科主题要体现应用多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的需要,要能反映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以在线数字气象站为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将各学科概念和思维方法进行整合,建立学科概念间的联系。
3.以体验性任务作为跨学科学习支架。
主题任务设计与实施要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学科探究活动中,在(经历)的过程中,领悟学科思想方法,加强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主题任务设计要凸显学生主体性,为学生开展主题任务提供支架。
主要表现为:
①以“问题链”激发学生开展任务实施的内驱动力。主题活动设计要抽象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前后顺序与依附关系。以在线合作探究向日葵的生长为例。
②以“任务群”引导学生经历任务实施全过程。一项任务的开展需要调用多种知识、能力和情意,涉及个体、社会、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在明确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后,引导学生在主题学习中经历任务实施的全过程。以在线协作学习向日葵知识为例:要经历『注册学习空间,在合适的季节种植向日葵,观察记录生长情况,通过在线形式跨区交流,创作、发布向日葵的电子作品』
③以“作品集”提高学生主题学习的获得感。作品集一方面可以真实反映学生过程性学习情况,为表现性学习评价提供证据;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获得感,促进学生在原有学习基础上持续开展学习。(思考:具体有哪些形式可以操作)
4.以综合实践作为跨学科学习方式。
最根本特点: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
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综合教学方式,突出综合实践特征,增强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
①通过综合实践强化学科知识融合。仔综合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实现从“学科知识逻辑序列学习”向“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发展,强化学科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互相支持。
②通过综合实践加强学科方法的融合。倡导理解本位的知识论与创造取向的方法论。倡导理解本位的知识论与创造取向的方法论学生要能够运用两种或以上的学科方法(多学科思维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科方法融合,引导学生用跨学科视角理解世界。以“在线数字气象站”为例,学生在活动中把信息科技学科“需求分析、模型建设、算法设计、自动化实现、优化迭代”的解决问题方法与地理学科的“气象观察、数据分析、天气预报”问题解决方法结合起来。
③通过综合实践促进核心素养的融合。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并非有明显的分界线,而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立足实践、着眼创新,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宽松、自由的空间。
文献:李锋等《单元视角下的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