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备课扎记

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竹节人》是其中的第一篇,对于之后几篇课文的阅读策略训练有奠基的作用。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是训练学生“1.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2.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篇课文课前的导读和课后的任务,均是围绕着这个目的进行。课前导读只在提醒学生带着不同的阅读目的去读课文,课后的习题要求学生围绕“为了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你是怎么读这篇文章的?”这个问题交流,属于阅读方法的梳理和总结。

课文一共有29个自然段,一二段交代故事背景,3到18自然段主要讲玩具怎么制作以及怎么玩,从中可以体会到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19到29自然段,讲了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怎样让学生运用这篇课文来实践阅读的方法呢?要落实“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首先要了解阅读方法有哪些。根据阅读目的,要有选择的读,要使用到“扫读”和“跳读”这两种阅读方法。

扫读是指寻找文章中的特定信息或特定词组,在扫读过程中,我们忽略与题目要求不相关的信息。所谓关键词,就是对回答问题有用的关键的词组。扫读法又叫扫描阅读法、掠读法,俗称快速浏览法。常用于了解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跳读”指不依次序,跳越章节读书。是以寻找某一特定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方法,这个问题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凡是与问题无关的内容可以暂时跳过去。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扫读”的训练。进入到带着任务去读文章这个环节,可以对学生进行跳读的训练。这个环节也是“内容重构”这个阅读策略的具体体现。

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思路进行:

一、保底工程

1.落实本课字词的训练和积累

2.文体知识,了解作者

二、阅读策略的落实和训练

(一)扫读。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线索梳理:做竹节人——玩竹节人——被老师没收——老师玩竹节人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每一部分所处的章节,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以上内容第一课时完成)

(二)跳读

任务: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1.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阅读相关的段落。

交流阅读方法。

三、结合任务进行读写训练

任务一:写玩具制作指南,练习运用表格进行梳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训练学生进行内容的重构,学习怎么说的生动,说出趣味。结合美句的品读,提高说的生动性。

任务三: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关注“起因、经过、结果”,完成表格。

图片发自简书App


重点体会文中的“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相关句子,进行练笔,试着写一写类似的情景。

作业:写一个老师的故事——“xx老师奇人奇事”。

几个待解决的问题:

1.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教学,在落实阅读策略的基础上,也落实了对学生“读、说、写、积累”的训练,贯穿其中的一个阅读方法是“跳读”,但三个任务之间没能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一个活动的完成没能为下一活动做铺垫,属于各自为战的练习。

2.一节课里边安排的内容比较多,不够聚焦。课堂时间是个常量,这势必影响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内容相对聚焦,更容易体现训练的梯度。”怎么样的练习设计能让上一环节的训练成果在下一环节得到体现,从而形成清晰有效的学习脉络,体现训练的梯度呢?

3.习惯于从“我要怎么教”来考虑,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欠妥,“如何跳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如何学才能习得语言”考虑的不够充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