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天时·地利·人和-《公孙丑下》讲读

在本篇,谈到“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何实现“人和”?贵在尊德乐道,得辅世长民之才,是以“大有为之君”之所当为,故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反之,若是君王只喜欢以听从他的人为臣,却不喜欢以能够教导他的人为臣,就会出现孟子讲的情况:王之失政,臣之失职,兵之失伍。于是,灾荒年景,百姓年老体弱者抛尸露骨于山沟中的,年轻力壮者逃于四方,近千人矣。哀哉!

在本篇,孟子面临诸多的不被理解,比如:为什么不收齐国送的金,而收宋国、薛国的赠予呢?为什么和齐王志不同道不合而没有马上离开呢?为什么在离开齐国的路上那么拖延呢?为什么在齐国出仕期间不接受俸禄呢?等等。

正所谓礼之所在,义之常存。礼因时变,唯义所在。礼义一也,凡事以一端来判断,常常有误。


4.1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②非不深也,兵革③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⑤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⑥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曰“城”,外城曰“郭”。

②池:城壕,城下池。

③ 兵革:兵,武器。革,铠甲,由皮革做成。

④ 委而去之:放弃而离开。委,弃。

⑤域:界限。

⑥畔:同“叛”,背叛。


本章言“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处所言“道”者,即王道,仁政、民心也。得民心者得天下,行仁政者王天下。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域民不以封疆,固国不以山溪,威天下不以兵革,何以先王又重视封疆之界、山溪之险与兵革之利?这恰恰是中华文明优势所在,体用兼备,本末具举。既有王道行天下之心,又法制详密,有周天下之虑,以求其治长久安固。孟子言“不以”二字,并非尽不用此,实有不专恃于此的意旨,举其本而明之。因有其本,所以“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等法制不至于落为虚器。正如赵岐所言:“孟子以意逆志,殆欲使后人深求其义以解其文,不得施于说诗也,可谓深知孟子者。”


4.2 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②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③,不识④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⑤。”

明日,出吊⑥于东郭氏⑦。公孙丑曰:“昔者⑧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⑨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⑩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⑪,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⑫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⑬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⑭!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⑮。”“君命召,不俟驾。,⑲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⑯,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⑰?曾子⑱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⑲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⑳三:爵一,齿(21)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22)德齐(23),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注释

①朝王:朝见齐王。

②如:宜,应当。

③朝将视朝:早上将上朝处理政务。

④不识:不知道。

⑤造朝:前往朝廷。

⑥吊:祭奠死者,慰问家属。

⑦东郭氏:齐国大夫。

⑧昔者:昨日。

⑨孟仲子:赵岐注“孟子之从昆弟,学于孟子者也”,孟子堂弟。

⑩采薪之忧:疾病的代辞,是当时习惯交际用语。

⑪趋造于朝:已经上朝廷里去了。趋,快速行走。

⑫要:遮拦。

⑬景丑氏:齐国大夫。

⑭恶:感叹词。

⑮'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父亲召唤,“唯”一声而起,不说“诺”。君主召唤,不待车马驾好就先走。

⑯闻王命而遂不果:听到王的召见,反而不去了。

⑰岂谓是与: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

⑱曾子:曾参,孔子学生。

⑲慊:少。

⑳达尊:天下公认为尊敬之事物。

21齿:年龄。

22地丑:地盘相当,无绝大绝小之分。丑,同。

23德齐:谓相等,无王者出。


上章言“人和”,贵在尊德乐道。所谓“为政在人”,在得人,得贤人,得辅世长民之人,是本章的主题。

本章前段是叙事,主题是“朝见齐王”,然而一波三折,忽起忽落,终究未见。细读“王使人来曰”与“孟仲子对曰”,姚永概言“词意均妙。古人立言,委婉如此”。

到了中段,因景子言“君臣主敬”,故孟子告之以敬。景子言敬,见“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父亲召唤,“唯”一声而起,不说“诺”;君主召唤,不待车马驾好就先走,以趋走承顺为敬,是为敬之小者。孟子谈敬,则是尧舜之道陈于王前,是为敬之大者。

末段,孟子谈天下“大道”“达尊”“大有为之君”,生机勃发,蔚为壮观。所谓大道,贵在以何为富,以何为爵。孟子借曾子之言“以仁为富,以义为爵”,充盈而足。所谓达尊有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当时之君有其爵位之尊而忘记对他人的年龄之尊、德性之尊,哀哉!大有为之君非如此。《白虎通》言:“师臣者帝,友臣者王。”以臣为师,以臣为友,尊德乐道,是谓大有为之君。如“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当下的问题是:各诸侯国地盘相当,品行相似,没有谁出类拔萃,只是因为他们只喜欢以听从他的人为臣,却不喜欢以能够教导他的人为臣。哀哉!

赵岐言:“人君以尊德乐义为贤,君子以守道不回为志。”细品思:古之贤人一定要等到人君对他致敬尽礼,而后再前往侍奉,并非自傲尊大,是因为的确应该如此。朱熹言此章“见宾师不以趋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人君不以崇高富贵为重,而以贵德尊士为贤,则上下交而德业成矣”。唯有如此,方可长久辅世长民。


问题索引:

1,孟子谈君臣之敬,何为敬之大者?

景子言敬,见“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父亲召唤,“唯”一声而起,不说“诺”;君主召唤,不待车马驾好就先走,以趋走承顺为敬,是为敬之小者。孟子谈敬,则是尧舜之道陈于王前,是为敬之大者。

因此,敬之大者在于德,即以高尚的道德来侍奉君主,这是臣子对君主最崇高的敬意


2,孟子讲“达尊有三”,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所谓达尊有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孟子说:“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在这里,孟子提出了“达尊三”的观念,即爵位、年龄和道德。他认为,朝廷中最受尊敬的是爵位,乡党中最受尊敬的是年龄,而在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方面,道德是最受尊敬的。

孟子认为,这三种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的重要标准。一个人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众,就能够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敬仰。




4.3 陈臻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②一百③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④,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⑤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⑥。无处而馈之,是货⑦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释

①陈臻:孟子学生。

②兼金,好金,其价兼倍于常者。

③一百:百镒。镒,二十两。

④行者必以赆:赠送出行者盘费。赆,送行者之礼。

⑤为兵:购置兵器。

⑥未有处也:赵岐注:“在齐无事,于义未有所处也。”即没有理由接受礼物。

⑦货:贿赂。


《论语·先进》篇的故事可与本章对读。子路、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对于一件事,听到了要马上去做吗?孔子告诉子路要请教父兄后再做决定;对于冉有,孔子回答“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公西华很不理解,为什么老师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到底该进还是退呢?此处陈臻亦有疑惑,为什么孟子不收齐国送的金,而收宋国、薛国的赠予呢?

其实,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有不同的告诫,恰恰源于对学生的了解。冉有平日做事总是畏缩,需要鼓励;子路好勇过人,需要约束。向前还是向后?是推还是拉?是进还是退?贵在守中。同理,对于馈金是接受还是拒绝,孟子讲“适于义也”,君子之辞受取予,唯当于理而已。在宋国,孟子要远行,当时有为出行者送盘缠的礼,所以,收礼很合理;在薛地,面临危险,要置办兵器用以防备,收礼也很合理。而在齐国,上述情况皆无,收礼就是接受贿赂了。尽管齐国送金数额大、成色好,但君子岂可以被贿赂?君子不能被贿赂,所以拒绝。总之,取与之道,必得其礼。适于义、当于理、得其礼,皆为守中,孔孟之道一以贯之。


4.4 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②,一日而三失伍③,则去之④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③,子之民,老羸⑥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⑦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⑧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⑨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⑩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⑪?”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⑫,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注释

①平陆:齐国边境邑名。

② 持戟之士:战士。戟,古代兵器的一种。

③失伍:失其行伍,即失职。

④去之:撤免。

⑤凶年饥岁:灾荒年景。

⑥老羸:年老体弱。

⑦距心:大夫名。

⑧为之牧之:为人放牧。

⑨牧与刍:牧场与饲草。刍,饲草。

⑩反诸其人:将牛羊还给主人。反,返还。

⑪抑亦立而视其死与:还是站在那里看着它们死去呢?抑亦,还是。

⑫ 王之为都者:王的地方长官。为,管理。都,邑。

⑬诵:复述。指复述自己和孔距心的对话。


本章的关键词是“失”,兵之失伍,臣之失职,王之失政。遇灾荒年景,百姓年老体弱者抛尸露骨于山沟中,年轻力壮者逃于四方,近千人矣。

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是实践仁道的方法,孟子尤其擅长。他对齐国大夫孔距心讲最熟悉的事,管理兵伍,由兵之失伍的现象引出王之失政的本职。但是,孔距心钻了空子,他认为王之失政是自己管不了的事。孟子再打比方,帮人家放牧牛羊尚需要准备牧场和饲草,尽职尽责,更何况是代人执政呢?要么好好养,要么就将牛羊归还主人,总之不能站在那里看着它们一个个死去吧!孔距心的失职无处可推,大臣者,当是以道事君。当然,这还是没有说到问题的本源,本源还是要讲给王听,还是贵在王在其位,解决王之失政的问题。所以,孟子不厌其烦,将自己与孔距心的对话向齐王再次复述。齐王倒是认错,遗憾处只在不改。


问题索引:

3,为什么孟子不收齐国送的金,而收宋国、薛国的赠予呢?

对于馈金是接受还是拒绝,孟子讲“适于义也”,君子之辞受取予,唯当于理而已。在宋国,孟子要远行,当时有为出行者送盘缠的礼,所以,收礼很合理;在薛地,面临危险,要置办兵器用以防备,收礼也很合理。而在齐国,上述情况皆无,收礼就是接受贿赂了。尽管齐国送金数额大、成色好,但君子岂可以被贿赂?君子不能被贿赂,所以拒绝。总之,取与之道,必得其礼。适于义、当于理、得其礼,皆为守中,孔孟之道一以贯之。


4.5 孟子谓蚳蛙①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③,为其可以言也④。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⑤。齐人曰:“所以为蚳蛙⑥,则善矣;所以自为⑦,则吾不知也。”公都子⑧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⑨,我无言责⑩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注释

①蚳蛙:齐国大夫。

②辞灵丘而请士师:辞去灵丘大夫的职位,就任士师。灵丘,齐国边境邑名。士师,官名,掌管狱讼。

③似也:似乎很有道理。

④为其可以言也:因为可以向王进言。士师近王,可以谏正刑罚之不中者。

⑤致为臣而去:辞职而去。致为臣,辞去官职。

⑥ 所以为蚳蛙:为蚳蛙指出的做法。

⑦所以自为:如何为自己打算。

⑧公都子:孟子学生。

⑨官守:居官守职。

⑩言责:向君主进言的责任。


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字本身,还在于它所隐藏的含义,在于它的暗示。本章看似在讲关于“蚳蛙”的事,事实上齐人是在暗示孟子,更确切地讲是在讥讽孟子,讥讽他“道不行而不能去”。面对别人的讥讽,孟子的回答浩然宽裕。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所以“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同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孟子的情况是:“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是进还是退,是久居此地还是速速离开,归根结蒂还是当于理而已,均见爱君泽民之深意。


4.6 孟子为卿于齐①,出吊②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③为辅行④。王驩朝暮见,反⑤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⑥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⑦,予何言哉?”

注释

①为卿于齐:在齐国做卿。

②吊:吊丧。

③盖大夫王驩:盖,地名,齐国的邑。王驩,齐国大夫。

④辅行:副使。

⑤反:同“返”,指往返。

⑥行事:出使之事。

⑦夫既或治之:该办的事情他或许都办妥了。夫,彼。


读本章,见孟子善说但并不多说。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国家政治清明,要言行正直;国家政治昏暗,行为仍然要正直,但说话要更加谨慎。


4.7 孟子自齐葬于鲁①,反于齐,止于赢②。充虞③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④,使虞敦⑤匠,事严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⑦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⑧。中古⑨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⑩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⑪,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⑫,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⑬,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⑭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⑮。”

注释

①自齐葬于鲁:孟子仕于齐,丧母,归葬于鲁。

②嬴:齐国邑名。

③充虞:孟子学生。

④前日不知虞之不肖:表示自谦的客气话。

⑤敦:治,管理。

⑥事严:为丧事急。

⑦以:太。

⑧古者棺椁无度:古者棺椁薄厚无尺寸之度。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⑨中古:周公制礼时。

⑩非直为观美也:椁与棺相称,欲其坚厚久远,非特为人观视之美而已。

⑪不得:为法制所限不当得,本处为不得使用上等木料。

⑫得之为有财:既有用上等木料的地位,又有财力买得起。

⑬化者:死者。

⑭恔:快慰,满意。

⑮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君子不提倡天下人在对待父母方面俭省。


本章言孟子葬母,充虞心中充满疑惑。他认为孟子葬母所用棺椁之木太奢华,于是孟子讲了一番道理。上古时期,先王制礼,本乎人心,棺椁薄厚无尺寸之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无二制,虽位有贵贱,而人子爱亲之心相同。椁与棺相称,欲其坚厚久远,非特为人观视之美,为的是自尽其心。中古时期,自周公制礼以来,贵贱位等有别,即便是为父母送葬也要遵从一定的礼制。一种情况是为礼制所限,不得使用上等木料;另一种情况是有用上等木料的地位,但买不起。所以当两种情况同时具备的时候,当自尽其心。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自尽其心是为礼。


问题索引:

4,孟子葬母,有人认为他葬母棺椁之木太美,这符合礼吗?

上古时期,先王制礼,本乎人心,棺椁薄厚无尺寸之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无二制,虽位有贵贱,而人子爱亲之心相同。椁与棺相称,欲其坚厚久远,非特为人观视之美,为的是自尽其心。中古时期,自周公制礼以来,贵贱位等有别,即便是为父母送葬也要遵从一定的礼制。一种情况是为礼制所限,不得使用上等木料;另一种情况是有用上等木料的地位,但买不起。所以当两种情况同时具备的时候,当自尽其心。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自尽其心是为礼。


4.8 沈同①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②。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③之禄爵;夫士④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⑤,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⑥,何为劝之哉?”

注释

①沈同:齐国大臣。

②子哙、子之:燕王。史记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

③吾子:对他人的亲密称呼。

④士:从仕之人。

⑤天吏:替天行道者。

⑥以燕伐燕:以和燕一样无道的方式去攻打燕。


齐国大臣沈同以私人身份问孟子“燕可伐与”,孟子回答可伐,理由充分。史记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朱熹言:“诸侯、土地、人民,受之天子,传之先君,私以与人,则与者、受者皆有罪。”由此见燕国礼崩乐坏,当然可伐。孟子对沈同举了更贴切的例子:“假如有一位士人,你非常喜欢他,便不向齐王禀告而私自将你的爵位和俸禄送给了他,而这个人也在没有王命的情况下擅自接受了你的爵位和俸禄,可以吗?这之间有差别吗?”

有人产生疑问了,孟子是在劝齐伐燕吗?燕固然可伐,但是由谁去伐,这个问题一定要明了。只是沈同没有接着问,如果他接着问,孟子讲:“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就如掌管狱讼的官员有时要实施刑罚是一样的道理。何为天吏?孔子言:“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吏即天子,替天行道者,有德有位,行王道,是为王者之征,如成汤王讨伐夏桀,武王伐纣。事实上,当年齐国同样无道,与燕无异,如同以燕伐燕。这哪里是别人劝从与否的事呢?


4.9 燕人畔①。王曰:“吾甚惭②于孟子。”陈贾③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④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⑤。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⑥。”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⑦。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⑧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⑨。”


注释

①燕人畔: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攻入,本受燕人欢迎。但是,齐却在燕国施暴,毁坏宗庙,抢夺宝物,企图兼并燕国,导致各诸侯国联合救燕,燕人也开始反抗齐国。畔,同“叛”。

②惭:羞愧。孟子曾劝齐王善待燕人,归还抢夺的宝物,从燕国撤兵,让燕人自立君王。齐王没有听从,导致局面恶化,对齐国不利。

③陈贾:齐国大夫。

④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子,周武王弟。因其圣德显著,被后人尊为“元圣”。

⑤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管叔,名鲜,武王弟,周公兄。武王胜商杀纣,立纣子武庚,使管叔与弟蔡叔、霍叔监其国。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与武庚叛,周公讨而诛之。

⑥见而解之:见孟子进行解释。

⑦过则顺之:继续错下去。顺,遂。

⑧更:改。

⑨辞:辩。


姚永概言本章前半叙事妙,后半议论妙。叙事之妙,在平淡写去,而其人之身份气象历历如绘。“吾甚惭于孟子”句,写出齐王为人天良未泯,尚有悔意,又肯明说出来,正如孟子言“王犹足用为善也”。“王无患焉”“贾请见而解之”二句,写出陈贾的小人相:一面逢迎齐王,一面夸己善辩。但孟子知人知言,他词严义正,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对照言之,直击陈贾邪遁之词,消除其言词不合正道之处隐伏的诡谲。唯孟子知言知人如此,方有如此之辩。读本章也见得,并非是孟子愿意善辩,实在是不得已。如果不词严义正,正现光明,如何使奸佞小人、巧言令色之徒卷舌收音?

读本章还见:其一,周公爱兄,信任管叔,乃天理人伦之至,然出现管叔反叛之事,此乃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也。其二,齐王惭于孟子,说明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身边之臣若是能将此心放大光明,必然会国法明而朝政清。而陈贾小人反正道而行,为齐王曲为辩说,阻其迁善改过之心,助长饰非拒谏之恶,令人深恶痛绝。其三,“过”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对待它的态度。不文其过,能改其过,是为可贵。


4.10 孟子致为臣而归①。王就见孟子②,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③,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④曰:“我欲中国⑤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⑥,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⑦。子盍⑧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⑨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⑩曰:“异哉子叔疑⑪!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⑫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⑬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⑭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注释

①致为臣而归:辞去官职,归返家乡。

②就见孟子:主动到孟子家相见。

③ 得侍同朝:谦辞。谓与孟子得为君臣而同朝。

④时子:齐臣。

⑤中国:在国都之中。

⑥万钟:谷禄之数。钟,重量单位,一钟为六石四斗。

⑦矜式:敬重和效法。

⑧盍:何不。

⑨陈子:陈臻。

⑩季孙:鲁国贵族季孙氏,具体所指不详。

⑪子叔疑:鲁国贵族子叔氏,具体所指不详。

⑫龙断:垄断,突出的高地,引申为占据高地,独占一切利益。

⑬有司:市场管理者。

⑭罔:同“网”,搜刮,牟取。


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孔子家语·王言解》至高境界的礼制无须讲求谦让而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对于此言,孔子进一步解释,他说古代的圣明君主必定要知道天下贤士的名字,他们的实际才能、行为方式以及他们所在的地区,然后以天下的爵位尊崇他们。作为一个君王,“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智慧最重要的方面在于了解贤才,为政最重要的方面在于任用贤才。如此,君臣各尽职守,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是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

天下的贤士希望“在其位,谋其政”。孔子言:“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孔子在意的是“学而时习之”,希望自己所学为时代所接受,兴周道于东方,追求王道行天下。孟子自言私淑孔子,有着和孔子一样的心念和追求。只是,这样的心念和追求可以被当时的君王理解吗?不一定。本章,孟子就遇到了齐王的不理解。

齐王不肯听从孟子关于王道的谏言,但也不舍得孟子就此归故里,他希望借礼遇孟子而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敬重和效法。孟子拒绝了齐王的礼遇,并非他不想为诸大夫国人敬重和效法,而是齐王不够尊敬孟子,齐王以利诱之,故孟子拒而不受。唯有王心中有所敬重和效法,诸大夫国人方可有所敬重和效法,这是唯一的法门。


在本章,孟子举了两个例子:一者子叔疑,他率子弟欲垄断富贵;二者市井商人,他们希望将市利一网打尽。人皆以为贱。孟子对自己的心事不曾说一字,他希望能遇到真正懂得的王,正身行道。


4.11 孟子去齐,宿于昼①。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②。客不悦,曰:“弟子齐宿③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④子。昔者鲁缪公⑤无人乎子思之侧⑥,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⑦,无人乎缪公之侧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⑨虑,而不及子思。子绝⑩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注释

①昼:齐国邑名。

②隐几而卧:靠在几上睡起来。隐,靠着。几,矮桌。

③ 齐宿:前一日斋戒。齐,通“斋”。

④语:告诉。

⑤鲁缪公:鲁国的一位国君。

⑥无人乎子思之侧:如果不安排人侍奉子思左右。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

⑦泄柳、申详:泄柳,鲁人。申详,孔子学生子张之子。

⑧无人乎缪公之侧:如果没有人在缪公左右维持调护。

⑨长者:孟子自称。

⑩绝:决绝。


《中庸》有言:“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所谓义,就是适宜,以尊贤至为重要。在本章的描述中,这个想替齐王将孟子挽留住的人,他端身正坐,还提前一日斋戒,猛一看甚是尊重。而孟子的态度是不理会,还靠在几上睡起来,猛一看甚是不敬。于是,这位来者怒了,他“义正词严”,表示以后再也不敢见孟子了,因为孟子太不尊敬人了,简直是与人决绝之举。真的是如此吗?

孟子说:“坐!我明语子。”此句是点睛之笔,精彩极了。一者下面的话很重要,需要端身正坐来听;二者对明白人不用多言,而对不明白者就需要“明语”。鲁缪公真心礼遇子思,常留人在旁伺奉子思,使子思安心。泄柳、申详真正尽职,若没有贤者(比如子思)在国君左右维持调护,则自心无法安定。

在尊贤方面,齐王不及鲁缪公;在尽职方面,这个“欲为王留行者”不及泄柳、申详,由此见其仁心不足。若是真心要留孟子,重点岂在劝说孟子?重在周旋于齐王左右,此见其智慧不够。仁智皆不足,自然不可留圣贤。正如孟子所言:“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问题索引:

5,有位要想替齐王挽留住孟子的人,他端身正坐,又提前一日斋戒,甚是尊重。而孟子的态度是不理会,还靠在几上睡起来,甚是不敬。真的如此吗?


孟子靠在几上睡觉的行为,表面上看似不敬,但实际上可能是为了表达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对齐王政策的失望。孟子希望通过这种行为,引起齐王的重视,促使齐王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政治理念。

若是真心要留孟子,重点岂在劝说孟子?重在周旋于齐王左右,此见其智慧不够。仁智皆不足,自然不可留圣贤。正如孟子所言:“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4.12 孟子去齐,尹士①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②泽③也。千里而见王,不遇④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⑤也?士则兹⑥不悦。”高子⑦以告。曰:“夫尹士恶⑧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⑨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⑩有归志。予虽然⑪,岂舍王哉?王由足用⑫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⑬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⑭见⑮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⑯?”尹士闻之曰:“士诚⑰小人也。”

注释

①尹士:齐人。

②干:求。

③泽:俸禄。

④遇:赏识重用。

⑤濡滞:拖延。

⑥兹:此。

⑦高子:孟子弟子,齐人。

⑧恶:哪里。

⑨庶几:或许可以。表示希望的语气词。

⑩ 浩然:朱熹言:“如水之流不可止也。”表示下了决心。

⑪虽然:虽然这样(指离开齐国)。虽,虽然。然,这样。

⑫足用:足以。

⑬日望:天天盼望。

⑭悻悻然:器量狭小的样子。

⑮见:同“现”。

⑯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一旦离开,一定要走到精疲力竭方肯歇脚吗?

⑰诚:确实。


姚永概云:“此章词气回环往复,深情若揭,读之但觉恻隐之心充满于腔内,而浩然之气仍流露于行间,非仁义兼尽者,万不能到此境界。”

孟子是黑夜里的月光。他在讲关于“光”的话题,要让身处黑暗之中者认识光,实属不易。但是,若是有灯都不点燃,大家都在黑暗之处,那么亮点也将不见。所以,他“千里而见王”,认为齐王“足用为善”“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是为点燃心光。非有满腔恻隐之心,何以致千里?何以认为齐王“足用为善”?何以对于他人的迁善行为“日望之”?之所以有如此心力,源于孟子深知所燃之灯、所举之光不仅可以带给齐民安定,更可以带来天下安定。将灯点燃,是走出黑暗的唯一路径。

遗憾的是齐王并不真正理解,孟子“不遇故去”,希望“王庶几改之”,回心转意。事实上,孟子都离开了齐边境的城邑,齐王也不追,然后孟子才浩然有归志。圣贤之心志,何止齐王不懂,齐人尹士亦不懂。孟子心体光明,光照无边,岂是庸俗之辈以“明”或“不明”所能识之?

本章末,孟子素描一幅小丈夫相:向君王进言,君王不接受,就恼羞成怒,一脸怒气,跑得精疲力尽才肯歇宿。生怕别人以为自己是小丈夫者,真是小丈夫。再读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蕴无穷。


4.13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②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④则过矣,以其时⑤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①充虞:孟子学生。

②不豫:不悦。

③名世者:焦循注,前圣既没、后圣未起之间,有能通经辨物,以表章圣道,使世不惑者。

④数:谓五百年之期。

⑤时:谓乱极思治可以有为之日。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无忧无惧,何以有不悦之色?充虞不理解。朱熹言:“圣贤既有忧世之志,又有乐天之诚,并行而不悖。”看来,君子无所忧,是无一己之忧,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孟子忧平治天下,孔子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孔孟正道,一以贯之。

读本章见孟子之自信。自信源于自知,知中华王道之可贵,知中华王道之力量。


4.14 孟子去齐,居休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③,不可以请④。久于齐,非我志也。”

注释

①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州北。

②崇:地名,不可考。

③师命:师旅之命,即关于军事行动的命令。

④请:提出请求,本处为请求离开。


仕而受禄,是礼之所在;孟子不受齐国之禄,是义之所存。他不打算久居齐国,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也没有马上就走,因为当时齐国有师旅之命,当是顾全大局,是乃真君子。所以,义常在,而礼因时而变。公孙丑以一端来判断,难免有误。凡事以一端来判断,皆常常有误。


问题索引:

6,孟子离开齐国,“三宿而出昼”,为何如此拖延?

孟子“不遇故去”,是希望“王庶几改之”,回心转意。事实上,孟子都离开了齐边境的城邑,齐王也不追,然后孟子才浩然有归志。圣贤之心志,何止齐王不懂,齐人尹士亦不懂。孟子心体光明,光照无边,岂是庸俗之辈以“明”或“不明”所能识之?

之所以有如此心力,源于孟子深知所燃之灯、所举之光不仅可以带给齐民安定,更可以带来天下安定。将灯点燃,是走出黑暗的唯一路径。


7,孟子在齐国出仕,却不接受齐王俸禄,这是为何?

仕而受禄,是礼之所在;孟子不受齐国之禄,是义之所存。他不打算久居齐国,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也没有马上就走,因为当时齐国有师旅之命,当是顾全大局,是乃真君子。所以,义常在,而礼因时而变。

孟子认为,接受君主的俸禄意味着成为君主的臣子,而他的理想是辅助君主实行仁政,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他选择不接受俸禄,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

内容摘选自孟子研究院-浩然正气(孟子)讲读        

       净心斋笔录

二0二五年五月十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