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第五讲《冯延巳(下)李璟 李煜》

#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43天】

        西方的阐释学主张要在作品里边探寻作者的原意。而西方的新批评主义却说他们反对用作者的人格和生平来解释诗歌,认为作品是独立的。可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见得人格高尚的人都一定能写出美好的诗篇。但最高的美好的诗篇是一定有伟大的人格的。无论古今中外真正的一流大家的作品,都有一种博大的生命,都是能唤起更多读者共鸣的。

        在张惠言和王国维的两种赏词方式中,叶先生认为张惠言所用的“比”的方式,其实更近于西方,王国维的这种解释词的衍生义的方式,更注重兴发感动的方式,更近于中国传统的“兴”的方式。总的来看,在诗歌的欣赏方式上,中国是注重“兴”的方式,而不能加以理论性的说明。

        叶先生博采众长,不但汲取古人精华,又能运用西方文论进行赏析。

        叶先生以为“修辞立其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定是你内心真正有话可说,有你内心真正的一份感发感动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而已光有真感情还不够,一定要写得带着感发的力量,使读者也受到感动才可以。现象学的学者罗曼·恩格顿说过:“一个艺术品成品一定要经过读者的欣赏向它投注,跟它融合,才能使这个艺术成品有一种生气,它才有生命。”古典文学里边就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等到后世的人真正欣赏了它,懂得它的时候,它就活过来了,比如杜甫诗“摇落深知宋玉悲”(《咏怀古迹五首》);辛弃疾诗“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水龙吟》)。还有张志新烈士被迫害时,常常吟出两句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为什么千百年后的读者能读懂当初作者的内心世界,因为那诗词中所包含的活生生的生命被激活了,引发了千百年后读者的感动。

        据说南唐中主李璟传下来的词很少,一般认为真正值得相信的李璟的作品不过四首而已。所以叶先生写了一首论李璟的绝句:

凋残翠叶意如何,愁见西风起绿波。便有美人迟暮感,胜人少许不须多。

用了李璟的两句词“菡萏香销翠玉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来赞赏中主作品虽少却胜人一筹。

对于李后主之词,王国维说是“以血书者也”。因为,李玉她唯一的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甚至的心理和感情。他所写的词写出了人类一种共同悲哀。叶先生引用的是我也很喜欢的《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词中从“林花”这一小小的形象,写到整个人,写到整个有生命的,包括草木在内,感叹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他从内心,自己主观的真挚的心灵来感受,而且非常坦率地表达出来。令读者深感其心,却又读得畅快淋漓。这就是李后主词的成就。

                                【阅读记录第273天】

                                              2017.8.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本书导语 《人间词话》乃全能型学者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关于词学研究的一本书册。全书不足百...
    余鹿阅读 3,225评论 0 22
  • 今晚读冯延巳、李璟、李煜 一、郁抑怆怳,百转千回之冯延巳 先回顾一下:温庭筠是一个客观的词人,用美感的联想加深了词...
    亲亲氧气阅读 558评论 0 1
  • #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42天】 这讲介绍冯延巳的词,一方面有直接的感动,一方面不给人这种情事的拘束。叶...
    维C多阅读 1,203评论 0 4
  • 【R·阅读原文片段】 措辞能改变人生。 与意中人交谈、工作中的简报、 家人的日常生活、就业面试・・・・・・越是人生...
    豆豆_窗邊阅读 588评论 7 0
  • 火车上对面坐的是去东莞打工的一家三口,小姑娘十岁了,很文静。火车上很无聊,小姑娘除了吃东西就是看手机,玩自拍。她的...
    于斯用心阅读 27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