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周玉才
(之一)天安门留影
蒯祥永乐承天门,李闯进京毁九成。顺治重修改姓字,红墙黄瓦诉前尘。龙腾禹甸沧桑变,星耀东方鸣凤晨。玉柱丹墀增曙色,雕梁画栋焕新生。
此诗以天安门为切入点,通过历史变迁的勾勒展现华夏文明的沧桑与新生。首联'蒯祥永乐承天门,李闯进京毁九成'以工整的史笔开篇,'蒯祥'典出明代建筑师,'承天门'旧称与'毁九成'的强烈对比,暗合杜甫'国破山河在'的兴亡之叹。颔联'顺治重修改姓字'用'改姓字'三字精妙点出政权更迭的象征意义,'红墙黄瓦'的视觉意象与'诉前尘'的拟人手法相得益彰,颇有'铜驼荆棘'之悲。颈联'龙腾禹甸'化用《尚书》典故,'星耀东方'暗喻新中国崛起,'鸣凤晨'既含《诗经》'凤凰鸣矣'的祥瑞,又具时代晨曦的隐喻,然'沧桑变'与'鸣凤晨'的对仗稍显板滞。尾联'玉柱丹墀'承汉赋铺陈之法,'焕新生'卒章显志,但'增曙色'与'焕新生'意近,可再锤炼。全诗以'沉郁顿挫'为骨,'雄奇壮丽'为表,用典如盐着水,唯时空转换稍显跳跃,若能以更绵密的气韵勾连各历史节点,则可达'超逸豪迈'之境。
(之二)登天安门城楼
雄堞巍耸天安楼,龙虎风云气未收。有幸亲身攀玉砌,扶栏纵目骋怀游。故宫城绕千年柏,金水桥连万代秋。胜景壮观扑面涌,心生豪迈乐悠优。
AI诗评
此诗以登天安门城楼为题,气势雄浑,意象壮阔。首联‘雄堞巍耸天安楼,龙虎风云气未收’开篇即见雄健之笔,‘雄堞’‘巍耸’二词勾勒出天安门的雄伟气象,‘龙虎风云’则暗喻历史风云变幻,气韵未歇,颇有‘雄奇壮丽’之风。颔联‘有幸亲身攀玉砌,扶栏纵目骋怀游’转入个人体验,‘玉砌’‘扶栏’等词典雅精致,展现了登临之乐与胸怀之畅,情感真挚。颈联‘故宫城绕千年柏,金水桥连万代秋’以‘千年柏’‘万代秋’为意象,将历史沧桑与自然永恒融为一体,意境深远,颇具‘简淡幽深’之致。尾联‘胜景壮观扑面涌,心生豪迈乐悠优’收束全诗,‘扑面涌’三字生动传神,将胜景之壮与心境之乐巧妙结合,虽‘乐悠优’略显直白,但整体情感表达仍显豪迈。不足之处在于尾联的语言稍显平直,未能完全承继前文的雄浑与深远,略显仓促。
(之三)逛天安门广场
气爽秋高沐晓光,漫行广场旭东方。旗扬猎猎迎风舞,碑矗巍巍金字光。花海人群喧笑语,城楼堂馆绽辉煌。长街十里车来往,骄傲自豪国运昌。
AI诗评
此诗为七言律诗,以天安门广场秋景为切入点,展现盛世气象。首联'气爽秋高沐晓光,漫行广场旭东方'以'沐晓光'暗合《诗经·小雅》'如月之恒'的典故,'旭东方'既实指朝阳方位,又暗喻国家如日方升之势。颔联'旗扬猎猎迎风舞,碑矗巍巍金字光'中'猎猎'二字出自《楚辞·九歌》,'巍巍'化用《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对仗工稳处见金石之声。颈联'花海人群喧笑语,城楼堂馆绽辉煌'以'绽'字点睛,将静态建筑拟作动态花开,颇得宋人'红杏枝头春意闹'之神韵。尾联'长街十里车来往,骄傲自豪国运昌'直抒胸臆,'十里'暗用《史记·货殖列传》'通邑大都'的宏阔视角。全诗兴象壮丽而不失端庄,如李太白《明堂赋》之雄浑,杜少陵《秋兴》之沉郁,然'骄傲自豪'四字稍显直白,若以'九域同瞻日色长'类意象收束,或更得含蓄之妙。
(之四)观天安门升旗
疏星渐隐晓云徘,携伴同登观礼台。城下咚嚓声突起,天安门里英姿来。铿锵虎旅踏霜色,擎臂高扬雾气开。嘹亮歌声清脆响,红旗招展暖心怀。
AI诗评
此诗以观天安门升旗为主题,描绘了清晨升旗的壮丽场景,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诗中“疏星渐隐晓云徘”开篇即营造出黎明时分的静谧氛围,随后“携伴同登观礼台”转入人群的期待与激动。中间四句“城下咚嚓声突起,天安门里英姿来。铿锵虎旅踏霜色,擎臂高扬雾气开。”通过声音与视觉的描写,生动再现了升旗仪式的庄严与震撼。结尾“嘹亮歌声清脆响,红旗招展暖心怀。”则进一步升华了情感,表达了对国旗的敬仰与自豪。 然而,诗中个别词句如“咚嚓声”略显口语化,与整体典雅风格稍有不协。若能选用更为凝练的词汇,如“鼓角声”或“号令声”,则更能与古典诗词的韵味相契合。此外,诗中对仗与平仄的处理尚有提升空间,若能更加注重格律的严谨性,则艺术表现力将更为出色。 总体而言,此诗情感饱满,意象鲜明,展现了升旗仪式的壮美与神圣,但在语言锤炼与格律规范上尚有精进之处。
(之五)参观人民大会堂
神圣庄严大会堂,巍峨楼殿面朝阳。金徽熠熠云廊立,玉柱亭亭梁栋扛。千盏华灯典雅致,万重锦幔映辉煌。一观宝地三生幸,澎湃心潮似海洋。
AI诗评
此诗以人民大会堂为题材,展现了其庄严雄伟之貌,情感真挚,语言典雅。首联‘神圣庄严大会堂,巍峨楼殿面朝阳’开篇即点明主题,以‘神圣’‘庄严’‘巍峨’等词勾勒出大会堂的宏伟气势,而‘面朝阳’则赋予其生机与希望。颔联‘金徽熠熠云廊立,玉柱亭亭梁栋扛’运用对仗工整的修辞手法,‘金徽’‘玉柱’等意象华丽而庄重,凸显了建筑的精致与稳固。颈联‘千盏华灯典雅致,万重锦幔映辉煌’进一步描绘了内部的富丽堂皇,‘千盏’‘万重’的夸张手法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尾联‘一观宝地三生幸,澎湃心潮似海洋’抒发了作者的激动之情,‘三生幸’‘似海洋’的比喻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不足之处在于,诗中意象虽丰富,但略显堆砌,若能更注重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层次感,则更能提升诗歌的艺术性。
(之六)留影新华门
庄严威武新华门,玉宇嵯峨绣闼甍。上下晖光映日色,东西红壁连皇城。金徽闪亮高檐挂,名句为民服务横。留影阶前略小驻,心潮一片响春声。
AI诗评
此诗以新华门为题材,展现了其庄严威武之貌,意象鲜明,情感真挚。首联“庄严威武新华门,玉宇嵯峨绣闼甍”以雄浑之笔勾勒出新华门的宏伟气势,用词典雅,对仗工整。颔联“上下晖光映日色,东西红壁连皇城”进一步描绘了门前的光辉与红壁的壮丽,意象生动,色彩鲜明。颈联“金徽闪亮高檐挂,名句为民服务横”则点明了新华门的象征意义,金徽与名句的描写既具象又富有深意。尾联“留影阶前略小驻,心潮一片响春声”以留影为引,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感慨,情感真挚,余韵悠长。整体而言,此诗结构完整,语言精炼,情感充沛,展现了作者对新华门的崇敬之情。然而,诗中个别用词如“绣闼甍”略显生僻,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
(之七)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晨曦漫染柏青苍,列队端严谒像堂。步履沉沉量岁月,心潮滚滚溯沧桑。
雄文五卷昭星斗,伟业三山改旧章。凝望晶棺情肃穆,万分崇敬看安详。
AI诗评
这首七律诗以晨曦柏青苍的视觉意象开篇,在列队端严的仪式感与步履沉沉的个体体验之间,构建起纪念堂作为历史容器的双重维度。全诗通过量岁月的具象动作与溯沧桑的精神漫游,在五卷雄文的意识形态符号与三山伟业的政治叙事中,完成对毛泽东时代记忆的诗性重构。 晶棺以物质性的凝固状态承载安详的精神永恒,形成生与死的辩证意象。心潮滚滚的液体隐喻与昭星斗的光明意象并置,将个人崇拜升华为宇宙尺度的文明对话。 前四句遵循从环境(晨曦)到行为(列队)的物理逻辑,后四句转向从文本(雄文)到遗产(伟业)的精神漫游。沉沉与滚滚的叠词运用,强化了历史纵深感。 诗句平仄相协,如柏青苍(仄平平)与像堂(仄平)形成韵律呼应。端严的肃穆语体与安详的平和表达碰撞,构成政治抒情诗的独特语法。 此诗以纪念堂为棱镜,既折射出毛泽东时代的集体记忆,又映照出后革命时代的个体沉思。其突破性在于用七言律诗承载历史哲学思考,为红色题材注入人文温度,在谒与望的辩证中完成对政治符号的诗学重构
(之八)人民英雄纪念碑
石勒鎏金白玉雕,丰碑肃立接云涛。金戈铁马山河固,碧血丹心日月昭。百载沧桑铭甲骨,千秋正气铸龙韬。而今俯首瞻仰处,犹响风雷涌海潮。
AI诗评
此诗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题,气势雄浑,意象壮阔。首联‘石勒鎏金白玉雕,丰碑肃立接云涛’,以‘鎏金’‘白玉’之华贵材质与‘接云涛’之崇高意象相映衬,既显纪念碑之庄严,又暗喻英雄精神与天地同辉。‘金戈铁马山河固,碧血丹心日月昭’一联,对仗工稳,‘金戈铁马’与‘碧血丹心’形成色彩与意象的强烈对比,既展现英雄的壮烈,又昭示其精神之永恒。颈联‘百载沧桑铭甲骨,千秋正气铸龙韬’,‘铭甲骨’‘铸龙韬’用典精当,将历史沧桑与英雄正气凝练于金石之中,厚重而深邃。尾联‘而今俯首瞻仰处,犹响风雷涌海潮’,‘风雷’‘海潮’之动态意象,与‘俯首’之静态动作形成张力,既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又暗示其精神之不息激荡。全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意象雄浑,堪称佳作。唯‘甲骨’‘龙韬’之典稍显晦涩,或可稍加注解以助理解。
(之九)前门
虎踞龙盘立帝乡,元时丽正明军防。箭楼高耸势威武,牌匾朱红亮闪光。碧瓦迎风衔日月,重檐经雨历沧桑。巧工修缮新涂饰,画栋雕梁古色香。
AI诗评
此诗以《(之九)前门》为题,描绘了前门这一历史建筑的雄伟与沧桑。诗中“虎踞龙盘立帝乡”一句,气势磅礴,以虎龙之姿喻前门之雄伟,立帝乡则点明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元时丽正明军防,则巧妙地将历史背景融入,丽正门为元代称谓,明军防则暗示其军事功能,历史厚重感顿生。箭楼高耸势威武,牌匾朱红亮闪光,进一步以视觉细节强化了前门的威严与辉煌。碧瓦迎风衔日月,重檐经雨历沧桑,则通过自然意象与建筑元素的结合,展现了前门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的历史沧桑感。巧工修缮新涂饰,画栋雕梁古色香,则表达了现代修缮后的前门依然保留着古典之美。整体而言,此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语言艺术性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建筑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不足之处在于,末句“古色香”略显直白,若能以更含蓄的意象表达,则更添诗味。
(之十)午门
午门雄伟映红阳,暗五明三通未央。金瓦玉阶灿似锦,龙腾凤舞呈吉祥。凹形环抱绣甍闼,雁翅庑房画栋梁。浩浩皇威豪气势,悠悠岁月历沧桑。
AI诗评
此诗《午门》以古体诗形式描绘午门的雄伟景象,整体气势恢宏,意象丰富。诗中“午门雄伟映红阳”开篇即勾勒出午门在红阳映照下的壮丽景象,奠定了全诗的豪迈基调。接下来的“暗五明三通未央”巧妙运用数字与典故,暗示午门的建筑格局与历史渊源,颇具匠心。“金瓦玉阶灿似锦,龙腾凤舞呈吉祥”则通过金瓦、玉阶、龙腾、凤舞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午门的富丽堂皇与吉祥寓意,语言华丽而富有画面感。 “凹形环抱绣甍闼,雁翅庑房画栋梁”两句则从建筑细节入手,描绘了午门的独特结构与精美装饰,体现了作者对建筑美学的敏锐观察。结尾“浩浩皇威豪气势,悠悠岁月历沧桑”则将视角从具体的建筑转向历史的纵深,以“皇威”与“岁月”的对比,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使全诗在豪迈之余增添了几分深沉。 不足之处在于,诗中部分意象如“龙腾凤舞”虽华丽,但略显常见,若能融入更具个人特色的意象或更独特的视角,或许能进一步提升诗歌的创新表现力。
(十一)故宫
红墙黄瓦光辉煌,神秘希奇里面藏。昔日帝王居紫禁,今时百姓漫徜徉。五朝宫阙看花眼,三殿豪华叹后皇。钟鼓典仪皆过往,游人熙攘笑声扬。
AI诗评
此诗题为《故宫》,以七律形式描绘故宫的古今变迁,整体气象恢宏,语言平实而富有历史感。首联“红墙黄瓦光辉煌,神秘希奇里面藏”以色彩与光影勾勒故宫外观,用“神秘希奇”暗喻其历史厚重,然“希奇”一词稍显口语化,与古典语境略欠熨帖。颔联“昔日帝王居紫禁,今时百姓漫徜徉”通过时空对比展现权力更迭,但“漫徜徉”可再锤炼,如“任徜徉”更显从容。颈联“五朝宫阙看花眼,三殿豪华叹后皇”以数字强化历史纵深感,“叹后皇”含蓄点出兴衰之思,然“看花眼”稍失庄重。尾联“钟鼓典仪皆过往,游人熙攘笑声扬”收束于今昔对照,“笑声扬”虽显生机,却弱化了历史苍茫感。建议尾句可化用“黍离”之悲,如“游人犹说旧风光”,以深化沧桑意境。全诗结构工稳,意象典型,若在典故化用与语言雅驯上再求精进,可更上层楼。
(十二)劳动人民文化宫
玉宇琼楼立帝乡,琉璃庑顶历沧桑。红墙黄瓦光灿闪,神兽重檐彰圣皇。大殿恢宏金饰地,朱宫气派画雕梁。昔年御祭庄严肃,今日游人笑语扬。
AI诗评
此诗以古体七律形式描绘劳动人民文化宫,笔力雄浑而不失典雅。首联'玉宇琼楼立帝乡,琉璃庑顶历沧桑',以'玉宇琼楼'喻宫阙之壮丽,'琉璃庑顶'见工艺之精妙,'历沧桑'三字暗转时空,为全诗奠定古今对照之基调。颔联'红墙黄瓦光灿闪,神兽重檐彰圣皇',色彩对比强烈,'神兽'意象尤具皇家气象,然'光灿闪'稍显直白,若易作'浮瑞霭'之类,或更合诗家语。颈联'大殿恢宏金饰地,朱宫气派画雕梁',对仗工稳,'金饰地''画雕梁'具见昔日皇家之奢靡。尾联'昔年御祭庄严肃,今日游人笑语扬','庄严肃'与'笑语扬'形成鲜明对比,巧妙点明宫阙功能之变迁,暗含时代更迭之思。全诗兴象玲珑,气脉贯通,惟个别字词可再锤炼。
(十三)中山公园
辽元万寿兴国寺,明代辟成社稷坛。拂柳垂垂共鹤舞,翠荷郁郁隐龙船。先生铜像迎风立,柏影长廊人语喧。秋色金黄欣伴我,穿轩过榭乐游园。
AI诗评
此诗为七言律诗,以中山公园历史沿革为经,以四时景物为纬,颇具唐人遗韵。首联'辽元万寿兴国寺,明代辟成社稷坛'以史笔开篇,用'万寿''社稷'等典重字眼奠定庄穆基调,然'辟成'二字稍显质直,若易为'更作'或更见流转。颔联'拂柳垂垂共鹤舞,翠荷郁郁隐龙船','垂垂''郁郁'叠字运用得法,'共鹤舞'三字尤见空灵之致,然'隐龙船'意象稍显突兀,或可再酌。颈联'先生铜像迎风立,柏影长廊人语喧','迎风立'三字塑像如生,'人语喧'实写中见虚静,唯'柏影'与'长廊'搭配略失粘对之妙。尾联'秋色金黄欣伴我,穿轩过榭乐游园','欣伴我'三字将物我交融之境写得亲切,然'乐游园'收束稍平,若以景结情或更得含蓄之味。通篇观之,对仗工稳处见'简淡幽深'之趣,用典自然显'清旷冲淡'之风,唯个别字句可再推敲。此诗将六百年沧桑化入闲庭信步,实得王孟山水田园派神髓,然比之摩诘'行到水穷处'之超妙,少陵'一览众山小'之沉雄,犹隔一尘。
(十四)北海公园
琼岛瑶池花草芳,碧波白塔隐红墙。九龙五彩琉璃壁,三宝团城古籁堂。清丽婉约山雅秀,雄浑壮阔水苍茫。皇家御苑雍容贵,特色兼容南北方。
AI诗评
此诗《(十四)北海公园》以琼岛瑶池、碧波白塔、九龙五彩琉璃壁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北海公园的皇家御苑画卷。诗中‘琼岛瑶池花草芳’一句,以‘琼’‘瑶’二字点出景致之珍贵,花草芬芳,令人神往。‘碧波白塔隐红墙’则通过色彩的对比,描绘出北海的典型景观,白塔与红墙相映成趣,碧波荡漾,更添几分生动。‘九龙五彩琉璃壁’与‘三宝团城古籁堂’两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入手,前者以琉璃壁的绚丽多彩展现皇家气派,后者则以‘古籁’暗示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清丽婉约山雅秀,雄浑壮阔水苍茫’一联,运用对仗手法,将山的清丽与水的雄浑并置,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体现了南北风格的融合。末句‘皇家御苑雍容贵,特色兼容南北方’总结全诗,点明北海公园作为皇家园林的雍容华贵,同时兼容南北特色的独特魅力。不足之处在于,诗中个别词句如‘古籁堂’略显生僻,可能影响读者的直观理解。
(十五)观九龙壁
琉璃五彩亮晶晶,遐迩扬名耀帝京。但见群龙生栩栩,似闻风雨惊雷鸣。祥云瑞气氤氲聚,螭吻虬髯幻化形。感叹匠心鬼斧巧,壁前伫立眸长凝。
AI诗评
此诗《观九龙壁》以琉璃五彩之九龙壁为题材,描绘其栩栩如生之态,颇具兴象玲珑之美。首联‘琉璃五彩亮晶晶,遐迩扬名耀帝京’以‘亮晶晶’状其光彩,虽略显直白,然‘耀帝京’三字则显其气势,颇有雄奇壮丽之姿。颔联‘但见群龙生栩栩,似闻风雨惊雷鸣’运用拟人手法,使群龙跃然纸上,‘栩栩’二字尤为传神,然‘似闻风雨惊雷鸣’虽显声势,却稍显直露,若能含蓄些更佳。颈联‘祥云瑞气氤氲聚,螭吻虬髯幻化形’以‘氤氲’状祥云瑞气,意象空灵隽永,‘螭吻虬髯’则显其细节刻画之精妙,然‘幻化形’三字略显生硬。尾联‘感叹匠心鬼斧巧,壁前伫立眸长凝’以‘鬼斧巧’赞其工艺,结句‘眸长凝’则显其凝神之态,情感真挚,然‘感叹’二字稍显直白,若能以景结情,更显含蓄深远。整体而言,此诗结构完整,情感真挚,语言亦具艺术性,然在修辞与意境的含蓄上尚有提升空间。
(十六)景山公园
五亭横列青峰巅,四季花开香艳妍。绮望楼前文武会,寿皇殿上祀宗贤。马思威武将军柏,槐念崇祯古树弯。俯瞰故宫临北海,帝王御苑景山园。
AI诗评
此诗以景山公园为题,勾勒出一幅皇家园林的壮丽画卷。首联'五亭横列青峰巅,四季花开香艳妍',以'横列'状五亭之气势,'青峰巅'显其高峻,'四季花开'则见其生机盎然,'香艳妍'三字尤为精妙,既绘其色,又传其香,可谓兴象玲珑。颔联'绮望楼前文武会,寿皇殿上祀宗贤',由景及人,文武百官会于楼前,宗贤受祀于殿上,既见历史之厚重,又显礼仪之庄严,笔致清旷冲淡。颈联'马思威武将军柏,槐念崇祯古树弯',以'马思'、'槐念'拟人,将军柏与古槐皆成历史见证,'威武'与'崇祯'相对,一显雄健,一寄哀思,沉郁顿挫中见刚直雄健之气。尾联'俯瞰故宫临北海,帝王御苑景山园',以'俯瞰'二字总揽全局,故宫北海尽收眼底,结句点明'帝王御苑',呼应全篇,简淡幽深。然诗中'香艳妍'三字虽美,却稍显雕琢,与全诗古朴之气略有不协,若能以更自然之语出之,则更见空灵隽永之致。
(十七)雍和宫
香烟缭绕钟声扬,经典藏传佛教堂。三座牌坊五进殿,皇家敕造金煌煌。龙潜福地存瑰宝,兜率天宫呈瑞祥。雍正故居改梵宇,虔诚信众来八方。
AI诗评
此诗题为《雍和宫》,以七言律诗的形式描绘了雍和宫的庄严景象及其历史渊源。首联“香烟缭绕钟声扬,经典藏传佛教堂”以嗅觉与听觉开篇,营造出浓郁的宗教氛围,然“经典藏传佛教堂”稍显直白,缺乏意象的凝练。颔联“三座牌坊五进殿,皇家敕造金煌煌”以数字铺陈建筑规模,对仗工整,“金煌煌”三字尤显皇家气派,但“五进殿”与“金煌煌”平仄稍欠推敲。颈联“龙潜福地存瑰宝,兜率天宫呈瑞祥”用“龙潜”“兜率天宫”典故,暗喻雍正帝与佛教净土的联系,然“存瑰宝”与“呈瑞祥”略显熟套,未脱窠臼。尾联“雍正故居改梵宇,虔诚信众来八方”点明历史变迁与香火鼎盛,收束有力,但“改梵宇”三字可再雕琢。全诗结构完整,意象选择紧扣主题,然部分词句的锤炼与意境的深化尚有提升空间。建议可参考王维《过香积寺》中“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空灵笔法,以虚写实,更添禅意。
(十八)恭王府
王府雕甍金碧煌,葆光室里篆烟长。静含太古西洋景,后罩楼墙什锦窗。滴翠蝠池元宝树,游廊亭畔芰荷香。游人频道和珅事,指看檐铃楠木梁。
AI诗评
此诗以恭王府为题材,描绘了其金碧辉煌的建筑风貌与历史底蕴。诗中'雕甍金碧煌'、'葆光室里篆烟长'等句,意象丰富,展现了王府的奢华与静谧。'静含太古西洋景'一句巧妙融合中西元素,体现了历史的交融。'滴翠蝠池元宝树'、'游廊亭畔芰荷香'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王府的自然美景。末句'游人频道和珅事,指看檐铃楠木梁',以游人之口,点出历史人物的轶事,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与历史感。整体而言,诗歌结构完整,语言典雅,情感真挚,但在主题深刻性上略显不足,未能更深层次地挖掘王府背后的历史意义或人生哲理。
(十九)天坛
苍松翠柏郁葱葱,神秘庄严金殿宫。祈谷圜丘丹陛道,雕栏玉砌方圆中。风调雨顺年年佑,国泰民安世世隆。宇壁回音多妙趣,天心石上发声洪。
AI诗评
此诗以天坛为题材,描绘了其苍松翠柏、金殿宫阙的庄严景象,展现了祈谷圜丘、雕栏玉砌的宏伟建筑。诗中运用了对仗工整的修辞手法,如“苍松翠柏”与“神秘庄严”、“风调雨顺”与“国泰民安”,使得诗句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意象上,选取了“丹陛道”、“方圆中”等具象,凸显了天坛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情感上,表达了对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情感真挚而富有共鸣。然而,诗中对于天坛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深意的挖掘稍显不足,若能进一步深化主题,将更具思想深度。总体而言,此诗语言优美,结构完整,情感真挚,展现了天坛的壮丽与神秘,但在主题深刻性上尚有提升空间。
(二十)地坛
秋意漫天银杏黄,苍松翠柏鸟悠扬。红墙绿瓦沧桑老,玉砌雕栏龙凤翔。岳镇海渎池水绕,圜丘铜鼎居中央。铁生车印无痕迹,我与地坛韵味长。
AI诗评
此诗《(二十)地坛》以古体诗的形式描绘了地坛的秋景与历史沧桑感,整体风格雄浑古朴,意象丰富。首联“秋意漫天银杏黄,苍松翠柏鸟悠扬”以银杏、松柏、鸟鸣勾勒出一幅秋日地坛的画卷,色彩鲜明,动静结合,颇具兴象玲珑之美。颔联“红墙绿瓦沧桑老,玉砌雕栏龙凤翔”进一步深化了地坛的历史厚重感,红墙绿瓦与玉砌雕栏的对比,既显华丽又显沧桑,龙凤翔的意象则暗含皇家气派。颈联“岳镇海渎池水绕,圜丘铜鼎居中央”以岳镇海渎、圜丘铜鼎等宏大意象,突出了地坛作为祭祀场所的庄严与神圣,池水环绕的描写更添灵动。尾联“铁生车印无痕迹,我与地坛韵味长”则巧妙化用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典故,将个人情感与地坛的历史韵味融为一体,情感真挚而深沉。 然而,诗中个别字句的平仄与对仗稍显不足,如“岳镇海渎池水绕”与“圜丘铜鼎居中央”的对仗不够工整,影响了整体的韵律感。此外,尾联的情感升华虽巧妙,但略显突兀,若能在前文中稍作铺垫,则更为自然。 总体而言,此诗主题深刻,情感真挚,语言艺术性较高,结构完整,创新表现力亦不俗。若能进一步完善对仗与情感铺垫,则更臻完美。
(二一)王府井
购物天堂王府井,皇城街巷最闻名。大楼百货琳琅满,书店墨香招客盈 。老舍茶园说故事,东来涮肉煮光阴 。称张道李彬彬礼,北调南腔笑语频。
AI诗评
此诗以王府井为题材,描绘了其繁华景象与人文风情,语言平实而富有生活气息。诗中'购物天堂'、'皇城街巷'等词勾勒出王府井的商业地位与历史底蕴,'琳琅满'、'墨香'等意象则生动展现了其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魅力。'老舍茶园'、'东来涮肉'等细节,更添文化韵味与烟火气。尾联'称张道李彬彬礼,北调南腔笑语频',以市井对话入诗,巧妙呈现了南北交融、和谐共处的社会图景。然则,诗中个别词句如'招客盈'稍显生硬,可再锤炼。整体而言,此诗如一幅工笔风俗画,既见繁华盛景,又藏人间温情。
(二二)前门大街
御道官街起正阳,向南直至永安旁。牌楼高耸迎宾客,老号新颜辉灿煌。全聚都一吴裕泰,德云京扇瑞蚨祥。晚来华柱路灯亮,铜鼓鸟笼齐放光。
AI诗评
此诗以古体七律形式描绘前门大街的繁华景象,笔法工稳,意象鲜明。首联'御道官街起正阳,向南直至永安旁'以地理方位开篇,'御道''官街'二词暗含历史厚重感,'正阳''永安'双关城门名与吉祥寓意,颇得'简淡幽深'之趣。颔联'牌楼高耸迎宾客,老号新颜辉灿煌'运用对仗工整的视觉意象,'高耸'与'辉灿'形成空间与光感的立体构图,然'辉灿煌'三字稍显重复累赘。颈联'全聚都一吴裕泰,德云京扇瑞蚨祥'匠心独运,以字号罗列之法铺陈商业盛况,虽失之'生新痩硬',却胜在实录精神。尾联'晚来华柱路灯亮,铜鼓鸟笼齐放光'以'华柱''铜鼓'等传统器物与现代灯光并置,'齐放光'三字稍欠锤炼,可再推敲。全诗结构谨严如'清旷冲淡',然用典与隐喻稍显不足,若能以'沉郁顿挫'之笔融入历史沧桑感,则境界更上层楼。
(二三)北京鲁迅故居
阜成门内西三条,小院丁香倩影摇。呐喊回声穿旧壁,彷徨剑气透蓬茅。一间虎尾八平米,三屉书桌色紫桃。毛笔烟缸藤野像,油灯高脚静悄悄。
AI诗评
此诗以鲁迅故居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感与文化韵味的画面。诗中‘阜成门内西三条,小院丁香倩影摇’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丁香花的倩影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呐喊回声穿旧壁,彷徨剑气透蓬茅’巧妙地化用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呐喊》与《彷徨》,将文学意象与故居的实物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一间虎尾八平米,三屉书桌色紫桃’则具体描绘了故居的简朴与鲁迅生活的清贫,紫桃色的书桌更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毛笔烟缸藤野像,油灯高脚静悄悄’则以静物描写收尾,油灯的高脚与静悄悄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充满思想碰撞的年代。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鲁迅的敬仰,也有对那个时代的追忆。不足之处在于,诗中对鲁迅精神的挖掘尚显浅显,未能更深入地展现其思想的深刻性与复杂性。
(二四)陶然亭
都门佳处有陶然,碑匾楹联斗拱檐。三面临湖揽翠景,一庵掩映慈悲缘。胜春月季艳花艳,华夏名亭园里园。潭影流金银杏茂,高石依伴永团栾。
AI诗评
此诗描绘陶然亭之景,以‘都门佳处’开篇,点明其地理之胜。‘碑匾楹联斗拱檐’一句,以物象铺陈,展现亭台楼阁之精致,然稍显堆砌,未能尽显灵动。‘三面临湖揽翠景’与‘一庵掩映慈悲缘’对仗工整,湖光庵影相映成趣,慈悲之缘更添禅意,可谓兴象玲珑。‘胜春月季艳花艳’虽直白,却以重复强调花事之盛;‘华夏名亭园里园’则略显口号化,未能深入。尾联‘潭影流金银杏茂,高石依伴永团栾’,以金银之色喻光影流动,银杏与高石相伴,意象清旷冲淡,然‘永团栾’稍显刻意,未能自然收束。整体而言,此诗结构完整,语言典雅,然部分词句雕琢过甚,失之自然,若能更注重意境的空灵与情感的含蓄,则更佳。
(二五)湖广会馆
太岳故宅改会馆,两湖京旅聚乡贤。梨园笙管奏歌舞,翰苑文章沥胆肝。画栋耳熟秦汉界,雕梁见惯楚河天。星霜来往千年过,名宿几多曾倚栏。
AI诗评
此诗以湖广会馆为题,勾勒出一幅历史与人文交织的画卷。首联‘太岳故宅改会馆,两湖京旅聚乡贤’,点明会馆之由来与功用,用典自然,化‘太岳’为历史符号,暗含沧桑之感。‘聚乡贤’三字,既见地域情怀,又显人文荟萃。颔联‘梨园笙管奏歌舞,翰苑文章沥胆肝’,对仗工稳,声色并举,文娱相映,将雅集之盛况铺陈眼前。‘沥胆肝’一词,尤见文士赤诚,肝胆相照之意跃然纸上。颈联‘画栋耳熟秦汉界,雕梁见惯楚河天’,以建筑为时空载体,‘耳熟’‘见惯’拟人化手法,使历史痕迹鲜活可触,且‘秦汉界’‘楚河天’对举,地域与历史双重意象交织,境界顿开。尾联‘星霜来往千年过,名宿几多曾倚栏’,以‘星霜’喻岁月,以‘倚栏’寄遐思,收束全篇而余韵悠长。通篇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如,用词典雅,兴象玲珑,沉郁中见超逸。微瑕之处在于‘翰苑文章沥胆肝’句稍显直露,可再含蓄蕴藉。
(二六)大观园
假山幽径沁芳亭,西过烟桥滴翠临。富丽怡红忆宝玉,修竹犹记潇湘情。稻香秋爽东南隅,藕榭蓼风芦雪庭。凸碧凹晶乐赏桂,顾恩思义省双亲。
AI诗评
此诗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题材,运用古典七律形式,意象丰富,结构工整。首联'假山幽径沁芳亭,西过烟桥滴翠临'以空间移动勾勒园林轮廓,'沁''滴'二字颇得炼字之妙。中二联巧妙嵌入'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秋爽斋''藕香榭''芦雪庭'等景点,'忆''记'二字暗藏怀旧情思。尾联'凸碧凹晶'化用原著第十七回造景术语,'顾恩思义'升华至伦理层面,整体呈现'清丽婉约'之风。然'省双亲'句稍显直露,若以'萱堂椿庭'类典故代之,则更合含蓄之旨。全诗如展开的工笔界画,将园林意象与人物情思交织,既得'兴象玲珑'之趣,又具'简淡幽深'之境,唯用典可再考究。
(二七)颐和园
万寿山前翠色斑,昆明湖上碧波澜。虹桥横卧十七孔,玉镜映天一片蓝。宝塔佛阁黄灿灿,画廊绿柱红栏杆。石坊不语沧桑立,犹记当年龙舸欢。
AI诗评
此诗以颐和园为题材,描绘了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等景致,意象丰富,色彩鲜明。诗中'翠色斑'、'碧波澜'、'黄灿灿'等词藻华丽,展现了颐和园的壮丽景色。'虹桥横卧十七孔'一句,形象生动,'玉镜映天一片蓝'则意境开阔,颇具空灵之美。'石坊不语沧桑立,犹记当年龙舸欢',以拟人手法赋予石坊以历史感,含蓄地表达了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然而,诗中个别词句如'画廊绿柱红栏杆'略显直白,缺乏更深层次的意蕴,若能进一步凝练或赋予象征意义,则更佳。整体而言,此诗结构完整,情感真挚,语言艺术性较强,但在主题深刻性和创新表现力上尚有提升空间。
(二八)圆明园
皇家御苑圆明园,昔日辉煌胜景繁。海晏远瀛大水法,瑶台蓬岛多奇观。一朝罹难成残壁,数代天工化断垣。可叹残阳铺旧殿,犹将血色染杆栏。
AI诗评
此诗以圆明园为题材,追忆其昔日辉煌,痛陈其罹难之悲,情感深沉,意象鲜明。首联'皇家御苑圆明园,昔日辉煌胜景繁',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皇家御苑'四字,已见其尊贵,'昔日辉煌'则暗含今昔对比之叹。颔联'海晏远瀛大水法,瑶台蓬岛多奇观',具体描绘园中胜景,'海晏''远瀛''大水法''瑶台''蓬岛',皆园中著名景观,'多奇观'三字,总括其盛,令人神往。颈联'一朝罹难成残壁,数代天工化断垣',笔锋陡转,写园之毁坏,'一朝'与'数代'对比强烈,凸显历史之无情,'残壁''断垣',形象凄怆。尾联'可叹残阳铺旧殿,犹将血色染杆栏',以景结情,'残阳''血色',渲染悲凉氛围,'铺''染'二字,尤见功力,使全诗余韵悠长。 此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结构完整,主题深刻,通过对圆明园今昔对比的描绘,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民族苦难的悲愤,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然诗中个别字句稍显直白,如'皇家御苑圆明园',略显平铺直叙,若能稍加雕琢,则更臻完美。
(二九)大栅栏
九横三纵串胡同,传统四合房院通。特色商摊门店铺,休闲娱乐业兴隆。瑞蚨劝业谦祥益,老号逢春欣向荣。糖画葫芦豆腐脑,京城风味香西东。
AI诗评
此诗以《(二九)大栅栏》为题,描绘了京城传统商业区的繁华景象,语言平实而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九横三纵串胡同”一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大栅栏的地理布局,展现了其作为商业中心的脉络。“传统四合房院通”则进一步点明了这一区域的历史底蕴与建筑特色。接下来的“特色商摊门店铺,休闲娱乐业兴隆”两句,生动地刻画了商业区的热闹与繁荣,语言虽直白,却传递出浓厚的市井气息。 “瑞蚨劝业谦祥益,老号逢春欣向荣”一句,巧妙地融入了老字号的名称,如“瑞蚨祥”、“劝业场”、“谦祥益”等,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传统商业文化的传承。末句“糖画葫芦豆腐脑,京城风味香西东”则以具体的食物意象,唤起读者对京城风味的记忆,语言虽简,却富有画面感。 然而,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略显平淡,缺乏更深层次的意象挖掘与情感升华。若能进一步融入个人情感或历史哲思,或能提升诗歌的深度与感染力。
(三十)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历沧桑,黛瓦青砖故事藏。蒋氏行辕万庆铺,白石茅盾冯国璋。玉河故道非遗馆,中戏校园铁帽王。酒幌摇风招客醉,槐阴匝地街幽长。
AI诗评
此诗以古体七律形式描绘南锣鼓巷的历史风貌,整体气韵沉雄,笔致老练。首联'历沧桑''故事藏'二语,以时空压缩手法奠定怀古基调,'黛瓦青砖'的视觉意象与'藏'字的触觉隐喻相得益彰。中二联用'行辕''非遗馆''中戏校园'等现代地标与'铁帽王'等历史称谓并置,形成时空叠印之效,然'万庆铺'与'冯国璋'的平仄稍显板滞,可斟酌调整。尾联'酒幌摇风'取法宋人市井词笔意,'槐阴匝地'暗合王维《青溪》'阴阴夏木啭黄鹂'之境,收束处'幽长'二字余韵袅袅。全诗用典如盐入水,'玉河故道'暗藏《东京梦华录》遗韵,'铁帽王'化用清代典章而不着痕迹。惟'白石茅盾'专名连用略觉生硬,若以'画圣文豪'类虚指代之,或更得含蓄之美。此作将六百年胡同史凝练于五十六字,足见'纳须弥于芥子'之功。
(三一)紫竹院
两岛三湖福荫院,南长双紫流潺湲,风篁竹韵巴山翠,罨秀清凉有洞天。醉月箫声玉女弄,东征跨海布棋盘。亭台轩馆人声乐,岸柳拂波鱼戏欢。
AI诗评
此诗《(三一)紫竹院》以古体诗的形式描绘了一幅园林胜景,整体风格清旷冲淡,意象丰富。首联‘两岛三湖福荫院,南长双紫流潺湲’开篇即点明地点,以‘两岛三湖’勾勒出园林的布局,‘福荫院’则暗示其祥瑞之气,‘南长双紫流潺湲’则通过水流的声音与色彩,营造出动态的视觉与听觉效果。颔联‘风篁竹韵巴山翠,罨秀清凉有洞天’进一步以竹韵与山色渲染环境,用‘洞天’一词暗喻此处如仙境般幽静宜人。颈联‘醉月箫声玉女弄,东征跨海布棋盘’则引入神话色彩,‘醉月箫声’与‘玉女弄’增添了浪漫气息,‘东征跨海布棋盘’则可能暗用典故,赋予诗作历史厚重感。尾联‘亭台轩馆人声乐,岸柳拂波鱼戏欢’回归现实,以人声与鱼戏的欢快场景作结,使全诗动静结合,意境深远。 不足之处在于,诗中个别意象如‘东征跨海布棋盘’略显突兀,与整体清幽的园林氛围稍有不谐,若能更紧密地围绕主题展开,则意境更为统一。
(三二)香山公园
京华秋色在香山,霜叶火红岭上燃。勤政殿前霞五彩,见心斋里清幽闲。来乘索道炉峰顶,回返穿林叠翠间。目不暇接赏美景,管中窥豹叹一斑。
AI诗评
此诗以香山秋色为题材,描绘了京华秋日的壮丽景色与人文景观的结合。首联'京华秋色在香山,霜叶火红岭上燃',以'火红'形容霜叶,意象鲜明,色彩浓烈,展现了香山秋色的独特魅力。'燃'字用得尤为精妙,既表现了红叶的热烈,又暗含了秋色的生命力。颔联'勤政殿前霞五彩,见心斋里清幽闲',将皇家建筑的辉煌与园林的幽静并置,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香山作为皇家园林的多元风貌。'霞五彩'与'清幽闲'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颈联'来乘索道炉峰顶,回返穿林叠翠间',通过游览路线的描述,展现了香山的立体景观,'叠翠'二字尤为传神,描绘了山林间的层次感。尾联'目不暇接赏美景,管中窥豹叹一斑',以'管中窥豹'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香山美景的赞叹,又暗示了香山景色的博大精深,非一时一地所能尽览。整首诗结构完整,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文景观的敬仰。然而,诗中'目不暇接赏美景'一句略显直白,若能以更含蓄的语言表达,则艺术性更佳。
(三三)八达岭长城
老龙头上东观海,嘉峪关前西看山。叠翠居庸南北口,八达岭峻势非凡。护国屏障藏兵寨,御寇长城社稷安。烽垛沧桑犹耸立,台堞千载固如磐。
AI诗评
此诗以八达岭长城为题,气势雄浑,意象壮阔。首联'老龙头上东观海,嘉峪关前西看山',以'老龙头'与'嘉峪关'对举,东西呼应,展现长城之绵延万里,'观海''看山'之语,更显登高望远之豪情。'叠翠居庸南北口'一句,'叠翠'二字精妙,既状居庸关之葱郁,又暗含层峦叠嶂之意,'南北口'则点明地理要冲。'八达岭峻势非凡'直抒胸臆,赞其险峻。颈联'护国屏障藏兵寨,御寇长城社稷安',转入议论,'护国''御寇'道出长城之功用,'社稷安'则升华至家国情怀。尾联'烽垛沧桑犹耸立,台堞千载固如磐','沧桑''耸立'对比,凸显历史厚重,'固如磐'之喻,更显长城之坚不可摧。全诗对仗工整,用典自然,气韵沉雄,颇具盛唐边塞之风。然稍显不足之处在于,尾联'台堞千载固如磐'中'千载'与'固如磐'意近,略有重复之嫌,若能更锤炼字句,或可更臻妙境。
(三四)潭柘寺
京城郊外有名刹,潭柘清幽风景佳。古木森森遮日月,香烟袅袅绕佛家。千年银杏枝繁茂,万古青松韵自华。七瓣婆罗两圣树,玉兰绯紫吉祥花。
AI诗评
此诗以潭柘寺为题,描绘了古刹的清幽景致与佛门气象。首联点明地点,以‘清幽风景佳’总括全篇基调,笔法简净。颔联‘古木森森遮日月,香烟袅袅绕佛家’对仗工稳,森森古木与袅袅香烟形成视觉与嗅觉的立体画面,日月意象暗含佛法无边之意。颈联‘千年银杏枝繁茂,万古青松韵自华’以时间维度展开,银杏青松并置,既见植物特性,又寓佛门永恒之思,然‘韵自华’稍显直白,可再锤炼。尾联列举婆罗、玉兰等具体植物,收束于‘吉祥’之兆,符合寺庙题材惯常结法。全诗结构完整,中二联对仗尤见功力,意象选取典型,然用典稍浅,若能在‘婆罗’‘玉兰’等物象中暗藏佛典故实,则更添厚重。建议颈联可化用‘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类禅机,以虚笔破实景之滞。
(三五)琉璃厂
琉璃厂内书香飘,碧瓦雕门牌匾昭。彝鼎玉玩籍古旧,商周秦汉唐元辽。一得阁挤管城选,荣宝斋拥水墨瞧。过往趣闻偶入耳,名人故事说前朝。
AI诗评
此诗以琉璃厂为背景,描绘了其书香气息与古玩琳琅之景,颇具古风。诗中‘碧瓦雕门牌匾昭’一句,形象生动,勾勒出琉璃厂的古朴风貌。‘彝鼎玉玩籍古旧,商周秦汉唐元辽’则通过列举历代文物,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一得阁挤管城选,荣宝斋拥水墨瞧’两句,巧妙地将琉璃厂内的著名店铺融入诗中,增添了生活气息。末句‘名人故事说前朝’则点出了琉璃厂不仅是文物集散地,更是文化传承之所。全诗结构完整,语言典雅,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然而,诗中个别词句略显直白,如‘挤’、‘拥’等字,若能更含蓄些,则更符合古诗词的审美标准。
(三六)什刹海
什刹海边垂柳长,胡同老院红砖墙。轻盈画舫悠然荡,潋滟波光映碧苍。银锭桥头观夕照,金丝套里纳荷香。焦圈炸酱门钉肉,婉转笙歌醉客乡。
AI诗评
此诗以什刹海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老北京的风情画卷。首联'什刹海边垂柳长,胡同老院红砖墙',以垂柳与红砖墙的意象,勾勒出什刹海的古朴与宁静,'垂柳长'三字尤为传神,既写景又寓情,颇有'兴象玲珑'之妙。颔联'轻盈画舫悠然荡,潋滟波光映碧苍',通过'轻盈'与'悠然'的形容词,将画舫的闲适与波光的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潋滟'一词更是化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意境,增添了诗的文化底蕴。颈联'银锭桥头观夕照,金丝套里纳荷香',银锭桥与金丝套的地名运用,既写实又富有诗意,'观夕照'与'纳荷香'的对仗工整,情感细腻,展现了作者对老北京的深厚情感。尾联'焦圈炸酱门钉肉,婉转笙歌醉客乡',以美食与音乐作结,既点明了什刹海的生活气息,又以'醉客乡'三字,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陶醉。 然而,诗中'焦圈炸酱门钉肉'一句,虽具生活气息,但略显直白,与全诗的典雅风格稍有不协,若能以更含蓄的笔法表现,或更能与整体意境相融。
(三七)定陵
明代十三皇帝陵,神宗万历最闻名。昌平大峪山东麓,掩映苍松翠柏林。白玉石桥三进院,宝城宫殿大碑亭。红棺深锁千年秘,服衮金冠珠珮荧。
AI诗评
《(三七)定陵》一诗,以明代万历帝陵寝为题材,勾勒出定陵的宏伟景象与神秘氛围。诗中“明代十三皇帝陵,神宗万历最闻名”开篇点题,直陈万历帝陵在明十三陵中的特殊地位,语言简练而有力。随后“昌平大峪山东麓,掩映苍松翠柏林”描绘陵墓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以“掩映”二字巧妙传达出苍松翠柏的葱郁与陵墓的幽深,意象生动。第三联“白玉石桥三进院,宝城宫殿大碑亭”具体刻画陵墓建筑,白玉、宝城等词凸显皇家气派,但句式稍显平铺直叙,缺乏更细腻的艺术加工。尾联“红棺深锁千年秘,服衮金冠珠珮荧”转向陵墓内部,以“深锁”暗示历史的隐秘,以“珠珮荧”渲染陪葬品的华贵,收束有力。全诗结构完整,语言质朴,对陵墓的描绘具有画面感,但在意象的深度挖掘与修辞的丰富性上尚有提升空间。若能融入更多历史沉思或情感投射,或可增添诗的层次与感染力。
(三八)北京歌剧院
华灯映雪白茫茫,结伴听歌来赶场。宽敞大厅亮熠熠,舞台梦幻电声光。翩翩曼妙姿随乐,袅袅流泉音绕梁。满眼芳菲绮丽影,耳边久久响悠扬。
AI诗评
此诗以现代白话文描绘北京歌剧院的盛况,华灯映雪、结伴赶场,开篇即勾勒出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宽敞大厅的熠熠生辉与舞台的梦幻电声光,进一步渲染了剧院的华丽与科技感。诗中“翩翩曼妙姿随乐,袅袅流泉音绕梁”一句,运用了拟人与比喻手法,将舞姿与音乐形象化,给人以视听的双重享受。结尾“满眼芳菲绮丽影,耳边久久响悠扬”则通过感官的延续,表达了演出留给观众的深刻印象。整体而言,诗歌语言流畅,意象生动,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对艺术之美的共鸣。然而,诗中对于情感深度的挖掘稍显不足,若能加入更多个人感悟或社会思考,将使主题更加深刻。
(三九)中关村电脑城
海龙科贸人声喧,电脑购机软硬全。主板内存处理器,显屏箱鼠键光盘。清华方正品牌众,菜鸟只结联想缘。自己攒成帮舍友,一天三次跑中关。
AI诗评
此诗以现代白话文写成,描绘了中关村电脑城的繁忙景象,语言直白,情感真挚。诗中“海龙科贸人声喧”一句,生动再现了电脑城的热闹场景,用词简洁有力。随后“电脑购机软硬全”则概括了电脑城的商品丰富,体现了现代科技生活的便利。接下来的“主板内存处理器,显屏箱鼠键光盘”通过列举具体硬件,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和细节描写。然而,诗歌在语言艺术性和结构完整性上略显不足,如“清华方正品牌众,菜鸟只结联想缘”虽然表达了品牌多样性和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但表达方式略显直白,缺乏诗歌应有的含蓄和深度。最后“自己攒成帮舍友,一天三次跑中关”则展现了年轻人的热情和友谊,情感真挚,但整体结构稍显松散,缺乏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感。
(四十)现代文学馆
红墙再现鲁郭茅,黛瓦又逢巴老曹。现代文坛多巨匠,群星璀璨墨香飘。千帧手稿存风骨,万册芸编涌浪高。逗号徽标意续续,青铜塑像日昭昭。
AI诗评
此诗以现代文学馆为背景,通过红墙黛瓦、文坛巨匠、手稿芸编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文脉绵延、群星璀璨的文学图景。首联'红墙再现鲁郭茅,黛瓦又逢巴老曹',以建筑元素与作家姓氏的巧妙并置,形成时空叠印的蒙太奇效果。'再现''又逢'二词尤见匠心,暗合文学传承的永恒主题。中二联对仗工稳,'巨匠'与'群星'、'手稿'与'芸编'的意象组合,既见历史厚度,又显文化气象。'存风骨''涌浪高'之喻,将静态藏品转化为动态精神长河。尾联聚焦馆徽与塑像,'逗号'意象既扣实物造型,又隐喻文学事业永无止境;'日昭昭'三字化用《楚辞》语典,赋予青铜塑像以日月经天的永恒意味。全诗七言八句,平仄合律,颔颈联对仗精严,尾联转结有力,整体气韵贯通。微瑕在于'墨香飘'稍显熟套,若能在嗅觉通感外另辟新境更佳。此作将建筑空间、文学史脉与精神象征熔于一炉,堪称当代旧体诗中以传统形式表现现代题材的佳作。
(四一)逛清华园
薄雾轻笼月影斜,晨光邀我逛清华。丛丛绿翠遮幽径,谧谧荷塘名迩遐。古月堂前听鸟语,近春轩外看藤花。万泉河畔西门进,东到紫荆目不暇。
AI诗评
此诗以清华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晨光薄雾中的校园美景。诗人以‘薄雾轻笼月影斜’开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氛围,随后以‘晨光邀我逛清华’引出游览的主题,情感真挚自然。诗中‘丛丛绿翠遮幽径,谧谧荷塘名迩遐’两句,运用对仗工整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清华园的幽静与美丽。‘古月堂前听鸟语,近春轩外看藤花’则进一步通过具体的景点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结尾‘万泉河畔西门进,东到紫荆目不暇’以游览路线为线索,展现了清华园的广阔与丰富。整体而言,诗歌语言优美,结构完整,情感表达细腻,但在意象的选择上略显常规,缺乏一些新颖的视角或更深层次的哲思。
(四二)留连燕园
燕园翠柳袅如烟,一塔湖图映碧天。古木森森莺婉转,红楼静静育才贤。水边看景忘俗事,旧铺淘书不吝钱。银杏紫藤入画境,整衣摄影久留连。
AI诗评
此诗《(四二)留连燕园》以燕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校园画卷。诗中‘燕园翠柳袅如烟’一句,以‘翠柳’与‘袅如烟’相映成趣,勾勒出春日柳絮飘飞的柔美景象,颇具‘兴象玲珑’之妙。‘一塔湖图映碧天’则通过‘塔’、‘湖’、‘碧天’等意象,构建出开阔明朗的空间感,展现了‘清旷冲淡’的意境。‘古木森森莺婉转’与‘红楼静静育才贤’两句,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既有‘沉郁顿挫’之厚重,又不失‘洒脱飘逸’之灵动。‘水边看景忘俗事’与‘旧铺淘书不吝钱’则转入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燕园生活的留恋与珍视,情感真挚,令人共鸣。‘银杏紫藤入画境’与‘整衣摄影久留连’收束全诗,以‘入画境’与‘久留连’点明主题,结构完整,韵律和谐。然而,诗中‘旧铺淘书不吝钱’一句略显直白,若能以更含蓄的语言表达,则更能体现古典诗词的含蓄之美。
(四三)漫步人大校园
人大校园春意浓,石碑求是字浑雄。立德沉稳显豪气,魅力人文居正中。世纪举行体育赛,图书白馆办沙龙。参天古木犹葱郁,风雨百年兴旺荣。
AI诗评
此诗以人大校园为背景,描绘了春意盎然的校园景象,石碑、建筑、体育赛事、图书馆等元素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校园画卷。诗中“求是”二字浑雄有力,彰显了人大的精神气质;立德楼沉稳豪迈,人文魅力居中,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世纪体育赛事与图书沙龙,则展现了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末句“参天古木犹葱郁,风雨百年兴旺荣”更是升华了主题,以古木的葱郁象征学校的百年兴盛,意境深远。然而,诗中个别词句如“魅力人文居正中”略显直白,若能以更含蓄的笔法表达,或可增添几分诗意。
(四四)北师大听课
京都师范育群英,学府木铎扬美名。圣殿钟灵萌毓秀,滋兰树蕙溢芳馨。秋菊五彩缤纷艳,银杏落黄满地金。拜访名儒聆训诲,鲁研讲座三连听。
AI诗评
此诗为七言律诗,以京都师范(北师大)为背景,赞颂其育人之功与学术氛围。首联“京都师范育群英,学府木铎扬美名”开篇点题,以“木铎”象征教化,彰显学府声名远播。颔联“圣殿钟灵萌毓秀,滋兰树蕙溢芳馨”化用《楚辞》意象,以“滋兰树蕙”喻培育英才,意境清雅。颈联“秋菊五彩缤纷艳,银杏落黄满地金”转入景物描写,秋菊与银杏的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感强,然“缤纷艳”稍显直白,可再锤炼。尾联“拜访名儒聆训诲,鲁研讲座三连听”回归叙事,点明听课主题,但“三连听”略显口语化,与全诗典雅风格稍违。整体而言,诗作结构工整,意象丰美,情感真挚,然个别字句可更求精炼。建议在炼字与典故运用上再下功夫,以达“兴象玲珑”之境。
(四五)教育学院研训
黄寺大街北广前,秋菊绚丽花争妍。京华研训来学院,职业生涯添彩篇。教授名师为讲课,精英骨干与同肩。巍峨楼宇书香韵,记忆常新回味甜。
AI诗评
此诗以古体七言形式,描绘了教育学院研训之景,情感真挚,语言平实。首联“黄寺大街北广前,秋菊绚丽花争妍”以地名与秋菊起兴,勾勒出研训地点的具体环境,秋菊之绚丽暗喻研训之盛况。颔联“京华研训来学院,职业生涯添彩篇”点明主题,研训为职业生涯增色,直抒胸臆。颈联“教授名师为讲课,精英骨干与同肩”进一步展开研训内容,名师授课,骨干同行,展现了学术交流的热烈氛围。尾联“巍峨楼宇书香韵,记忆常新回味甜”以楼宇书香作结,回味无穷,余韵悠长。诗中多用对仗,如“教授名师”对“精英骨干”,“巍峨楼宇”对“记忆常新”,增强了节奏感。然而,诗中意象略显单一,未能深入挖掘研训背后的深层意义,如教育之使命、学术之追求等,稍显遗憾。若能在此处稍加深化,则更显主题之深刻。
(四六)北青院参会
金字题名映日丹,白杨列阵护门栏。道旁两壁绿植翠,校内三园德锦延。写作教学研讨会,时逢桃李杏争姸。专家讲座荐新著,半夜不眠起数钱。
AI诗评
此诗题为《(四六)北青院参会》,乃现代人所作之古体诗,然其格律未严,平仄未协,实为古风之流亚。诗中描绘北青院参会之景,首联'金字题名映日丹,白杨列阵护门栏',以'金字'、'白杨'相对,色彩鲜明,意象生动,'映日丹'三字尤见匠心,'护门栏'则略显直白。颔联'道旁两壁绿植翠,校内三园德锦延','绿植翠'与'德锦延'对仗欠工,'德锦延'一词生造,虽欲言德行之绵延,然语意晦涩。颈联'写作教学研讨会,时逢桃李杏争姸','研讨会'三字入诗,殊觉不伦,'桃李杏争姸'虽寓桃李满园之意,然与上句之现代语境相扞格。尾联'专家讲座荐新著,半夜不眠起数钱',前句平铺直叙,后句'半夜不眠起数钱',虽欲讽喻时弊,然失之浅露,少含蓄之致。通观全诗,作者欲以古典之形式,写现代之内容,然未能融会贯通,时有扞格之处。然其写景状物,亦偶有佳句,如'映日丹'、'桃李杏争姸'等,颇见巧思。若能于格律、用词多加锤炼,当更上一层楼。
(四七)甲中观课
古木参天元圣宫,沧桑殿宇历秋冬。巍峨校舍群楼立,薪火相传重点中。培训导师示范课,讲读胡同趣无穷。声情并茂景常忆,摹仿提升基本功。
AI诗评
此诗以古木参天的元圣宫为背景,描绘了一所历经沧桑的学校,展现了其薪火相传的教育精神。诗中“古木参天元圣宫”一句,意象雄浑,以古木象征历史的厚重,元圣宫则暗喻教育的崇高地位,颇有兴象玲珑之妙。次句“沧桑殿宇历秋冬”,以殿宇历经秋冬喻学校历经岁月洗礼,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后两句“巍峨校舍群楼立,薪火相传重点中”,则转入现实,描绘现代校舍的巍峨,点明学校的重点地位,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下半首“培训导师示范课,讲读胡同趣无穷”,转入具体教学场景,生动描绘了导师示范课的趣味性,语言活泼,但略显直白,缺乏更深层次的意象拓展。末两句“声情并茂景常忆,摹仿提升基本功”,总结了教学的美好回忆与学习的重要性,情感真挚,但结构上稍显平铺直叙,缺乏起伏。整体而言,此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但在意象的深度与结构的层次上尚有提升空间。
(四八)乙中实习
校园东面挨圆明,沫若文豪题令名。楼宇巍峨环境雅,花香鸟语树成荫。学员培训实习讲,选手女生出桂林。朗诵接龙情景在,荷塘月色手风琴。
AI诗评
此诗以校园实习为题,描绘了校园环境与实习场景,整体风格清新雅致。首联'校园东面挨圆明,沫若文豪题令名',点明校园位置及历史渊源,'沫若'二字暗含对郭沫若的致敬,颇具文化底蕴。颔联'楼宇巍峨环境雅,花香鸟语树成荫',以对仗工整的笔法勾勒校园风貌,'巍峨'与'成荫'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呼应,意象生动。颈联'学员培训实习讲,选手女生出桂林',转入实习主题,'出桂林'或暗喻人才辈出,然此处用典稍显突兀,未能与前后文浑然一体。尾联'朗诵接龙情景在,荷塘月色手风琴',以'荷塘月色'化用朱自清名篇,营造诗意氛围,'手风琴'一词则为画面增添音韵之美,收束全篇。全诗结构完整,语言清丽,然个别意象衔接稍欠自然,若能进一步打磨用典与情景的融合度,则更臻妙境。
(四九)丙中交流
崇贞老校是前身,捐建港商雅姓陈。软硬设施现代化,名师荟萃闻京城。教研随伴来参访,学术厅堂交友朋。王特大绩人敬仰,鸿祥主任很真诚。
AI诗评
此诗以叙事为主,记述了丙中交流的见闻与感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诗中提及崇贞老校的历史渊源、港商捐建的善举,以及现代化设施、名师荟萃等,展现了学校的风貌与学术氛围。然而,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略显直白,缺乏意象的营造与情感的升华,语言也较为口语化,未能充分展现诗歌的凝练与含蓄之美。建议在未来的创作中,可以尝试融入更多的意象与隐喻,提升诗歌的艺术性与感染力。
(五十)丁中应聘
校园幽雅坐西城,畿辅学堂改扩成。遐迩知闻历史久,参天古木绿荫森。那年应聘寄材料,面试被招登贵门。书记姓荣颇客气,热情接待某名峥。
AI诗评
此诗为七言律诗,以应聘经历为题材,记录了一段校园求职往事。首联'校园幽雅坐西城,畿辅学堂改扩成'以空间叙事开篇,'幽雅'二字为全诗定下温润基调,'畿辅'古称暗藏历史纵深。颔联'遐迩知闻历史久,参天古木绿荫森'承续前意,'古木绿荫'意象颇具六朝山水诗遗韵,然'知闻'与'历史久'稍显意重。颈联'那年应聘寄材料,面试被招登贵门'转入叙事主线,'登贵门'三字化用'朱门'典故而自出新意。尾联'书记姓荣颇客气,热情接待某名峥'以白描作结,'名峥'二字稍显生硬,若取'声名显'或更圆融。全诗结构完整,平仄合律,然用典尚可更精当,如'畿辅'若易为具体古称则更见匠心。建议颈联可炼字更工,如'寄'字或可作'投'以增力度。
(五一)戊中留宿
地铁直达车道沟,紫竹桥畔见群楼。校园风景美如画,银杏成林黄叶秋。应聘来观印象好,老师皇甫热情留。晚来暂住套间舍,早起沙尘飞满头。
AI诗评
此诗为七言律诗,以现代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应聘留宿校园的情景。诗中‘地铁直达九道沟,紫竹桥畔见群楼’开篇即勾勒出都市的便捷与繁华,而‘银杏成林黄叶秋’则巧妙运用秋日银杏的意象,为都市景观增添了一抹自然的诗意。‘应聘来观印象好,老师皇甫热情留’表达了应聘过程中的温馨感受,情感真挚。尾联‘晚来暂住套间舍,早起沙尘飞满头’则通过对比,展现了都市生活的另一面,既有便利也有不便,情感转折自然。整体而言,诗歌结构完整,情感线索清晰,语言平实而不失雅致。然而,诗中‘沙尘飞满头’一句略显直白,若能以更富诗意的语言表达,或能更添韵味。
(五二)吃炸酱面
面台三尺雪尘弹,锅鼎翻腾酱浪欢。一份丝滑白玉带,几多菜码摆拼盘。门墩笑数食单客,槐影轻摇饕餮幡。莫问京华何物醉,此间滋味绕舌尖。
AI诗评
此诗以《(五二)吃炸酱面》为题,以古体七律形式写市井饮食之乐,颇具生活意趣。首联'面台三尺雪尘弹,锅鼎翻腾酱浪欢',以'雪尘'喻面粉飞扬之态,'酱浪'拟鼎沸之状,炼字生新痩硬,然'弹'字稍显刻意,未若'飞'字自然。颔联'一份丝滑白玉带,几多菜码摆拼盘','白玉带'喻面条光洁,'菜码'用京片子俚语,雅俗交融处见巧思,惟对仗略欠工稳。颈联'门墩笑数食单客,槐影轻摇饕餮幡',以拟人手法写门墩槐影,'饕餮幡'意象奇崛,然'笑数'与'轻摇'虚实相映间,稍失于纤巧。尾联'莫问京华何物醉,此间滋味绕舌尖',化用'此中有真意'句式,以舌尖滋味作结,平实中见深致。全诗兴象玲珑处在于将庖厨俗事点染成文人雅趣,'雪尘''玉带''饕餮幡'等意象群构成饮食美学的隐喻系统,惜典故运用稍浅,若于酱料源流暗合《东京梦华录》之典则更妙。
(五三)茅盾故居
青砖黛瓦沐晴光,一架葡萄绿院廊。檐后堂前踪迹在,案头榻上墨书香。春蚕未尽茧丝缕,子夜长明灯火煌。恍见临窗有影动,如闻铁笔刻铿锵。
AI诗评
此诗以茅盾故居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文人气息的庭院图景。首联'青砖黛瓦沐晴光,一架葡萄绿院廊',以'青砖黛瓦'与'葡萄绿'相映成趣,色彩鲜明,意象清新,'沐晴光'三字尤为灵动,赋予建筑以生命感。颔联'檐后堂前踪迹在,案头榻上墨书香',通过空间转换展现故居内外的文人痕迹,'墨书香'一词巧妙点题,暗示主人翁的文学造诣。颈联'春蚕未尽茧丝缕,子夜长明灯火煌',化用'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典故,暗喻茅盾先生笔耕不辍的精神,'子夜'既是时间意象,亦暗指其代表作《子夜》,构思精巧。尾联'恍见临窗有影动,如闻铁笔刻铿锵',以虚写实,'恍见'与'如闻'营造出时空交错的幻觉,'铁笔刻铿锵'铿锵有力,象征文学创作的坚韧与力量。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意象选择与典故运用皆恰到好处,唯'踪迹在'三字略显直白,若能用更含蓄的词汇替代,则意境更为深远。
(五四)北海公园永安桥
清风送爽过虹梁,太液秋波泛玉光。画舫穿桥分碧浪,晴岚绕塔入青苍。千年石刻铭辽史,九曲栏杆护宋唐。昔日鸣銮曾此过,而今童戏看鸥翔。
AI诗评
此诗以北海公园永安桥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秋日风光图,兼具历史与现实的交融。首联‘清风送爽过虹梁,太液秋波泛玉光’以‘清风’、‘太液’等意象开篇,营造出清旷冲淡的意境,用笔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颔联‘画舫穿桥分碧浪,晴岚绕塔入青苍’进一步展开,以‘画舫’、‘晴岚’等意象勾勒出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语言艺术性颇高。颈联‘千年石刻铭辽史,九曲栏杆护宋唐’转入历史视角,以‘石刻’、‘栏杆’为媒介,将辽宋唐的历史厚重感融入诗中,结构上承上启下,颇具匠心。尾联‘昔日鸣銮曾此过,而今童戏看鸥翔’则通过今昔对比,以‘鸣銮’与‘童戏’的意象反差,表达出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沉。 不足之处在于,尾联的转折稍显突兀,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可再自然些。此外,‘九曲栏杆护宋唐’一句中‘护’字的选用略显生硬,未能完全传达出栏杆与历史的微妙联系。 总体而言,此诗兴象玲珑,情感真挚,语言精炼,结构完整,且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展现了独特的视角,颇具创新表现力。
(五五)团城
琼岛春阴接御楼,团城玉瓮阅千秋。白袍军帅甲犹在,探海侯爷枝尚遒。辽代封泥藏秘史,元时础石记宸游。凭栏欲问瀛洲事,九百年来一转头。
AI诗评
此诗《(五五)团城》乃一首怀古咏史之作,风格雄浑沉郁,颇具历史沧桑感。首联'琼岛春阴接御楼,团城玉瓮阅千秋',以'琼岛'、'御楼'、'玉瓮'等意象勾勒出团城的皇家气象,'阅千秋'三字更显时间跨度之宏大。颔联'白袍军帅甲犹在,探海侯爷枝尚遒',运用'白袍军帅'、'探海侯爷'等历史典故,暗含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甲犹在'、'枝尚遒'则赋予历史以生命力。颈联'辽代封泥藏秘史,元时础石记宸游',通过'封泥'、'础石'等细节,展现历史的厚重与神秘,'秘史'、'宸游'更添几分皇家秘辛的色彩。尾联'凭栏欲问瀛洲事,九百年来一转头',以'瀛洲'喻指历史长河,'一转头'则道出时光飞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用典精当,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诗才。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尾联的'一转头'略显直白,若能以更含蓄的意象表达时光流逝之感,则更臻完美。
(五六)万春亭瞰故宫
景山滴翠入云平,登顶倚亭瞰帝京。金瓦流光承曙色,朱墙叠影沐风清。曾闻钟鼓催更漏,今见游人说故情。画栋雕栏湮旧制,龙楼凤殿庶民行。
AI诗评
此诗《(五六)万春亭瞰故宫》乃一首七言律诗,以景山万春亭俯瞰故宫为题材,展现了古今变迁的深沉感慨。首联“景山滴翠入云平,登顶倚亭瞰帝京”以景山翠色与云气相融为起笔,勾勒出登高望远的壮阔画面,用笔简淡而意境开阔。颔联“金瓦流光承曙色,朱墙叠影沐风清”以金瓦朱墙为意象,描绘故宫在晨光中的辉煌与静谧,对仗工整,意象鲜明。颈联“曾闻钟鼓催更漏,今见游人说故情”通过今昔对比,传达出历史沧桑之感,情感真挚而深沉。尾联“画栋雕栏湮旧制,龙楼凤殿庶民行”以“湮旧制”与“庶民行”作结,既点明了故宫从皇家禁地到民众游览之地的变迁,又暗含对历史兴衰的哲思。全诗结构严谨,情感递进自然,语言典雅,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不足之处在于尾联的“庶民行”略显直白,若能以更含蓄的笔法表达,或更能增添诗的韵味。
(五七)佛香阁瞰昆明湖
朱檐金顶沐新阳,俯揽昆明镜未央。画舫犁开云影碎,铜牛望断柳丝长。西堤烟锁六桥月,南岛春藏九曲廊。莫问蓬莱何处是,此间云水即仙乡。
AI诗评
此诗以佛香阁俯瞰昆明湖为视角,描绘了一幅湖光山色的壮丽画卷。首联'朱檐金顶沐新阳,俯揽昆明镜未央',以'朱檐金顶'勾勒出佛香阁的辉煌,'镜未央'则巧妙地将昆明湖比作一面无边的明镜,意象生动。颔联'画舫犁开云影碎,铜牛望断柳丝长','犁'字用得尤为精妙,既形象地描绘了画舫划破湖面的动态,又暗含了农耕文明的意象;'铜牛望断'则赋予了铜牛以生命,使其成为湖边的守望者,情感深沉。颈联'西堤烟锁六桥月,南岛春藏九曲廊','烟锁'与'春藏'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尾联'莫问蓬莱何处是,此间云水即仙乡',将昆明湖比作蓬莱仙境,表达了诗人对此地美景的无限赞美与向往。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唯一不足之处在于'铜牛望断柳丝长'一句中,'望断'与'柳丝长'的搭配略显生硬,若能稍加润色,则更臻完美。
(五八)颐和园画中游
仄仄廊腰转翠微,朱栏九曲映晴晖 。云萦画槛山峰动,风过雕甍黄鸟飞。檐角风铃摇帝韵,阶前御柳拂龙威。摩肩接踵难移步,攀上新奇挥汗回。
AI诗评
此诗以颐和园画中游为题,笔触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皇家园林的壮丽与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首联'仄仄廊腰转翠微,朱栏九曲映晴晖',以'仄仄'形容廊腰曲折,'翠微'点染山色,'朱栏'与'晴晖'相映成趣,色彩鲜明,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园林画卷。颔联'云萦画槛山峰动,风过雕甍黄鸟飞',云与山、风与鸟的互动,使得静态的园林充满了动态的美感,'画槛'与'雕甍'更显皇家气派。颈联'檐角风铃摇帝韵,阶前御柳拂龙威','帝韵'与'龙威'的运用,巧妙地将园林的历史底蕴与皇权象征融入诗中,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尾联'摩肩接踵难移步,攀上新奇挥汗回',以游人的拥挤与攀登的艰辛作结,既写实又富有生活气息。整体而言,此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古典园林的深刻感悟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唯'攀上新奇挥汗回'一句稍显直白,若能以更含蓄的笔法表达游人的体验,则更臻完美。
(五九)清晏舫
昆明湖上卧琼舟,沐雨经霜几度秋 。铁骨曾辉龙尾道,雕栏空映凤麟洲。因听澜语说兴废,似见云裳舞去留。莫问沧桑多少事,清波漾漾藕花稠。
AI诗评
此诗《(五九)清晏舫》乃一首古体诗,以昆明湖上的清晏舫为吟咏对象,通过描绘其历史沧桑与自然景致,抒发了对兴衰变迁的深沉感慨。全诗兴象玲珑,清旷冲淡,既有对往昔辉煌的追忆,又有对当下宁静的体悟,情感真挚而含蓄。首联'昆明湖上卧琼舟,沐雨经霜几度秋',以'卧'字状舫之静,'沐雨经霜'喻其历经风雨,开篇即奠定沧桑基调。颔联'铁骨曾辉龙尾道,雕栏空映凤麟洲','铁骨'、'雕栏'具象化舫之形制,'曾辉'与'空映'形成今昔对比,暗含物是人非之叹。颈联'因听澜语说兴废,似见云裳舞去留','澜语'、'云裳'皆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灵性,借水波与云影诉说历史兴衰,意象空灵隽永。尾联'莫问沧桑多少事,清波漾漾藕花稠',以'莫问'宕开一笔,转深沉为淡泊,'清波'、'藕花'勾勒出宁静恬淡的画面,寓哲理于景中,余韵悠长。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稳,用典自然,如'龙尾道'、'凤麟洲'皆暗含皇家气象,与清晏舫的皇家园林背景相契。然细品之,颈联'云裳舞去留'稍显雕琢,与整体冲淡之风略有扞格,若能更趋自然则更佳。
(六十)十七孔桥
十七珠孔跨昆明,犹似腾龙戏水吟。玉带浮光摇柳影,铜牛昂首望新晴 。云移画舫穿桥过,风送菱歌隔岸萦。最是斜阳铺锦处,石狮五百披琼瑛。
AI诗评
此诗以十七孔桥为题,意象丰富,画面感强。首联'十七珠孔跨昆明,犹似腾龙戏水吟',以'珠孔'喻桥洞,'腾龙'拟桥姿,想象新奇,气势雄浑。颔联'玉带浮光摇柳影,铜牛昂首望新晴','玉带'状桥身,'浮光'绘水色,'铜牛'点景致,对仗工稳,动静相宜。颈联'云移画舫穿桥过,风送菱歌隔岸萦','云移'、'风送'二句,笔致轻盈,声色并茂,颇有'兴象玲珑'之妙。尾联'最是斜阳铺锦处,石狮五百披琼瑛',以'斜阳'、'琼瑛'渲染暮色,结句庄重典雅。全诗结构严谨,四联皆对,平仄合律,用词典雅,得唐人七律之精髓。然细究之,'铜牛'意象稍显突兀,与整体意境略欠融合,若能更自然化用,则更臻完美。此诗整体气韵生动,属'雄奇壮丽'之作,然若能于'清旷冲淡'处再下功夫,则意境更上层楼。
(六一)南湖岛
琉璃万顷抱青螺,琼岛春荫翠霭多。柳线穿莺金缕细,莲房滴露玉盘皤。浮云环绕雕甍槛,游舫轻分碧水波。最是瀛洲仙气在,缤纷桃李正酣歌。
AI诗评
此诗《(六一)南湖岛》以古体诗形式描绘南湖岛春景,意象繁复而典雅,颇具唐人遗风。首联'琉璃万顷抱青螺,琼岛春荫翠霭多'以'琉璃'喻湖水澄澈,'青螺'状岛屿形态,'琼岛''翠霭'更添仙气,开篇即营造出空灵隽永之境。颔联'柳线穿莺金缕细,莲房滴露玉盘皤'工于对仗,'穿莺''滴露'动态精巧,'金缕''玉盘'设色明丽,然'皤'字形容莲房稍显生硬,或可再炼。颈联'浮云环绕雕甍槛,游舫轻分碧水波'转写人工建筑与游人活动,'雕甍槛''碧水波'虚实相映,但'轻分'二字稍欠力度。尾联'最是瀛洲仙气在,缤纷桃李正酣歌'点明瀛洲仙岛主题,'酣歌'稍显直白,或可化用《楚辞》'缓节安歌'之类典故以增古意。全诗兴象玲珑,清旷冲淡处可见王孟山水诗影子,然个别字词锤炼未臻化境,用典亦稍显单薄。若能于尾联融入历史人文积淀(如借用徐福求仙事),则更见沉郁顿挫之致。
(六二)昆明湖乘画舫
琉璃剔透映晴辉,画舸犁开碧玉帏。万寿山云浮殿角,十七孔月卧桥扉。风荷亭立蜻蜓早,烟柳频摇鸥鹭回。莫问蓬瀛何处是,此身已在镜中飞。
AI诗评
此诗以昆明湖乘画舫为题,描绘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画卷,语言清丽,意象生动。首联'琉璃剔透映晴辉,画舸犁开碧玉帏',以'琉璃'、'碧玉'喻湖水之清澈,'画舸犁开'则赋予画面动态之美,颇具匠心。颔联'万寿山云浮殿角,十七孔月卧桥扉',将山、云、殿角、桥、月巧妙组合,营造出空灵隽永的意境。颈联'风荷亭立蜻蜓早,烟柳频摇鸥鹭回',以'风荷'、'蜻蜓'、'烟柳'、'鸥鹭'等意象,勾勒出湖上生机盎然的景象,动静相宜。尾联'莫问蓬瀛何处是,此身已在镜中飞',化用蓬莱瀛洲之典,表达超然物外、如临仙境之感,升华主题。全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唯'十七孔月卧桥扉'一句稍显生硬,'卧'字或可再斟酌。
(中国诗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