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因凡事苟且敷衍终致性命难保,这一文学形象穿越百年依然振聋发聩。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党员干部若在作风建设上甘当“差不多先生”,不仅会贻误事业发展,更会侵蚀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这要求我们必须以钉钉子精神破除“差不多”思维,在分毫之间见精神,在细节之处显担当。
“差不多”思维的三重病灶
“差不多”看似无伤大雅的模糊认知,实则是作风建设的隐形杀手。其病灶首先表现为政治站位的“温差”,部分干部将“对党忠诚”简化为口号表态,在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时搞“象征性执行”,看似做了实际差之千里。其次是责任担当的“落差”,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满足于“做过了”而非“做好了”,把“办了”当“办妥了”,在“过得去”的自我安慰中消解了为民服务的初心。最危险的是纪律规矩的“偏差”,把“不违规”底线当作高标准,在“小问题”上自我放纵,最终酿成“大错误”,正如“千”与“十”的笔误足以颠覆账目,作风上的微小松懈可能导致全面失守。
严实作风的时代价值坐标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差不多”的粗放思维早已无法适应精细化治理的要求。航天工程师对卫星零件的精度要求达到小数点后六位,大国工匠用数十年追求技艺极致,这些案例印证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深刻道理。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乡村振兴中的产业规划不能“大概可行”,疫情防控中的流调溯源不容“基本准确”,民生项目的资金使用更需“分毫不差”。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较真精神,黄大发用三十年凿出“天渠”的执着坚守,正是新时代干部应当传承的作风基因。当“差不多”的念头萌生时,不妨想想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年轻干部,看看疫情防控中白衣执甲的逆行身影,就会明白作风问题从来不是小事。
从“差不多”到“过得硬”的转型路径
破除“差不多”思维需要构建全方位的作风养成机制。要在思想淬炼中筑牢防线,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用革命先辈“最讲认真”的事迹洗涤思想尘埃,把“认真”二字内化为价值追求。在制度约束中划清红线,建立量化考核体系,对工作成效实行“零容错”评价,让“过得去”的干部过不去考核关,让“差不多”的工作过不了检验关。在实践磨砺中锤炼本领,把基层一线作为作风训练场,在矛盾纠纷调解、突发事件处置等具体工作中培养精准思维,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中校准工作标尺。更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较真碰硬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十个过得去”的干事氛围。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摒弃“差不多”的惰性思维,发扬“最讲认真”的优良传统。从“差不多”到“差很多”,可能只是一瞬间的思想松懈;从“过得去”到“过得硬”,却需要一辈子的作风坚守。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时刻绷紧“认真”这根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待每项工作,在分毫之间彰显作风底色,方能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