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拆了,想起来也挺可惜。爸爸妈妈努力赚钱盖的房子没住几年,我们一家就搬去城里生活了, 因此我对小时候在老院子生活的记忆比较模糊。
(一) 创业史 我对老家生活的记忆只有一些零碎的片段 , 印象最深的是家里开磨坊的那几年。老屋坐北朝南,门前就是公路,磨坊建在大门进去的西边,用砖垒起的一间屋子,西南角还挖了可能有两三米吧,用来安装磨面的机器,打了台阶,从地下通向地面。那会我还小,记不清自己几岁了,每天都有好些人来我家磨面,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爸爸妈妈大多数时候在磨坊里面忙活,淘麦、晾麦、磨麦,最后把磨好的面粉装袋。那时候父母忙,管的少,和我年龄相仿的朋友都爱来我家玩 ,我们在一起玩好久,磨坊的声音比较吵,大人们喊她们回家吃饭也总听不见 ,我们却以此为乐,觉得被别人找不见就和躲猫猫一样,是一种好玩的游戏。空闲时的磨坊,就是我和玩伴们的好去处,里面复杂又神秘,让人充满好奇。那时,我还开启了我的第一份"生意"。以前的辣条都是一大袋里面装好多个,来我家玩的小朋友想吃了用一毛钱换一根辣条,我因此还攒了一点点私房钱。可是后来,不知被谁拿走了,我的第一桶金不翼而飞了,我为此还伤心了好一阵子。
(二) 养殖史 记忆中有一段时间,爸爸在家里的一层半楼上养殖起鸽子,到处都能听到鸽子的叫声。家鸽特别听话,不管飞出去多远,总会记得回家,回自己的窝 。我一听到鸽子咕咕的叫,就觉得它们肚子饿了,总操心给鸽子喂食。我那会最喜欢爬上梯子,给鸽子喂食,数鸽子数量,它们也总是乖乖的飞回来。我也饲养了几只小鸡仔, 一有时间就提上我的小栊栊,拿上小铲子,去地里挖"胖娃草" ,回来再把草整齐放在木板上,用小刀切碎,放入给小鸡喂食的碗里,晚上把在外面乱跑找不到窝的鸡仔捉回窝,乐此不疲。
(三)夏 收 最热闹的当属夏收假,村里的人最齐全,我也开始上学前班了。家家户户地里割回来的麦子铺满了晒场 ,那时候爸爸还开拖拉机,农忙的时候也是爸爸最忙的时候,拖拉机后面挂着石碌碡,正午太阳当空照,爸爸开着拖拉机一圈一圈地碾场。 碾完场,开始挑麦草堆垛子, 碾好的麦子在最底下,用推耙推成堆,开始扬场 ,扬场时天空一片昏黄, 遮天蔽日 ,隔壁邻里要商量配合好,最后再把扬好的干净的麦子装袋 ,我参与的最多的就是最后一个环节撑口袋,装麦,晒麦。农忙时最害怕雷雨天,前一分还晴空万里, 后一秒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弄的人措手不及。那时的我们夏收假的一个任务就是捡地里割漏下来的麦子,等开学了把自己捡来得麦子交给老师,老师会表扬交的多的同学。 我总是希望自己捡的多,被老师表扬,那可是我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腿上满是麦茬划伤的痕迹。
(四) 秋 收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秋收假又是另一番忙碌的景象。那会村里大多种玉米和辣椒,我们家也不例外。白天去地里把玉米掰下来放在地里,晚上爸爸开车把玉米运回来堆在院子里,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那玉米多的堆满整个院子 ,快变成一座小山坡了。一大家人围绕玉米一圈,开始剥叶子,把大的好的用叶子绑起来,搭成几个摞子,堆在房檐台,等待玉米晾干。干了以后,又剥成一粒一粒的晒干装袋,纳闷农活怎么没个头,总也干不完。辣椒就更麻烦了,辣椒红了的时候摘一茬又一茬,摘回来的辣椒整理好绑成串,最后把辣椒树拔回来,又把上面残留的摘下来。我记得那会收购辣椒的人雇人绑串,我和妈妈都去了,我整理成把,妈妈绑串,心想要是不种玉米和辣椒也就没有那么多活了。想不到没过几年,村里几乎不秋收了,种庄稼成本高,收益少,越来越多人外出务工,再过几年,村里的地被征用扩公路,修厂子,留下来的土地便不多了。
(五) 儿时年味 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而在老家过的为数不多的春节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蛮有趣味的。过年的时候,一大家人坐在炕上,我最爱给大人们剥花生豆,剥一把又一把,然后递给大人们吃,我玩着玩着自己就睡着了,大人们聊天直到初一早上回自家放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新的一年开始啦,最开心的就是早早起来换上新年衣服,那会的新年衣服兜兜大,可以装好多压岁钱,还可以装好多糖果。我们小孩高兴的去找自己的玩伴,去邻里家串门,大人们总会给我们兜里装一些糖果,我最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糖果,然后把吃完的糖果纸整整齐齐的铺平,压在茶盘底下,等过完年,我就攒了一沓不同花色的糖纸,等和朋友们玩时拿出来和她们分享,一个一个的看,从糖纸中寻找乐趣。挑灯笼又是另一番乐趣。我们各自挑着灯笼在村里玩,大家在一起比较看谁的灯笼好看,谁的亮,突然间画风一转,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就会掏出他们藏在兜里的装满子弹的玩具手枪,朝着灯笼开枪,吓得大家四散逃跑,黑夜中的亮灯笼就成了他们的靶场,他们穷追不舍,子弹打的灯笼千疮百孔,直至那微弱的亮光被消灭。他们以此为乐,不过我那会不担心,我有大伯家两个哥哥护着我。
(六) 童年趣事 在城里上小学的时候,每年暑假,妈妈就会带着我和姨家的弟弟妹妹回老家。房子里闷的慌,妈妈在门道里支起竹板床,我们几个就在门道里写字,玩耍。有一阵流行编手链,我就把家里的各色毛线整理出来,然后搭配颜色,向别人请教方法,自己也琢磨,编了好多种,有宽的,细的,五花八门的,总之弄了一大堆,开学送给了同学。天热的时候,妈妈给我们零钱,我们几个去买冰棍,我们挑口味不一样的,买回来互相先添几口,尝尝不同的味道,一人拿一个碗接着,冰棍边吃边化,会淌一碗底,最后端起冰棍水一骨碌喝完,那感觉太美味啦。傍晚时分,我们有时候跳皮筋,在两颗梧桐树中间绑一根皮筋,或者让别人站在两边帮我们撑着,轮流跳,谁输了谁就去撑皮筋,有时候抓石子,拍洋片,有时候跟着哥哥们滚铁环,天黑的时候,摞在家家户户门口的麦草垛子就是我们祝迷藏的好地方,一个人被用红领巾遮住眼睛,第一个寻到的人就要当"瞎子"了,往往能听见稀碎的声音,可就是不知道在哪个垛子,就和迷宫一样。小时候会想尽办法抓蝴蝶,据为己有,让蝴蝶飞在我家,给它拔来野花,可是它总会趴在玻璃窗上,没了以往的活泼,看起来一点也不快乐。现在想起来还有点愧疚,我的私欲束缚了它,它的心在广袤自由的田野间。
(七) 遗失的美好 酒厂扩建了,我们也迁移到了规划好的新农村地址,村里的王家,鲁家,侯家离的也更近了,文化广场,酒厂就在家门口。如果时光倒回至21世纪初,应该是一派热闹,和谐的生活。可是时代变迁,人们大多进城了,记忆中的生活应该不会再重演了。爷爷是村里的老支书,经历了战乱,饥馑,看着土地被征,房屋被拆,感慨万分,心里五味杂陈,却也无能为力。只是经常感叹:农民没有土地怎么生活,不像工人有退休工资,农民只要有一块地就能生存。的确,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土地孕育了人的生命。在老一辈人心里,土地的根早已经深深扎在心中。
(八) 归 宿 八岁开始在县城里生活,我对在老家生活也就只能拾掇起一些记忆碎片了。很欣慰自己能度过一个有趣的童年,很庆幸虽然我们生活工作在城市,但有个地方永远值得我们牵挂。当我们迷茫,没有归属感的时候,那个地方总会敞开大门等着我们归来,那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