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6

写去

作者:Iris

知乎大V采桐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出版于2016年,在我的记忆中,当时这本书还挺火的,然而以前年少无知,光看书名,以为这又是一本说些大空话的成功鸡汤,有些地方也将这本书的分类归为“励志治愈榜-人生哲学”,可能换成“自我提升类”会更容易避免误会。

最近偶然翻看了三四章后,发现其实书里涉及了很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用了不少心理学理论、真实实例,确实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值得一看。

(所以真的是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

看完这本书当然不会立刻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咯,哪有那样的武功秘籍,看完只是可以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获得一些进步。

作者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这7个方面的精进理念和方法,我在整理读书笔记时,发现因为是分为七个方面,各个部分的联系不是特别紧密,所以我也不一一列举给大家,仅挑特别有感触的三个方面来分享吧。

1 不做信息的搬运工,如何解码?

在第四章“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的 第二节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中提到——

解码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它讲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的表现手法)

这个解码模式挺实用的,参加完一场培训、看完一场电影或者翻完一篇新闻报道,都可以按此回顾和总结。

举个例子,就拿看这本书来说,如果看完书后和往常一样,仅仅是觉得自己已经记住了一些东西、或把划线的原句搬到笔记中而什么解码都不做,那真的只是做了个“信息搬运工”,长此以往就会成为可笑的“两脚书橱”。

如果解码呢?

(1)(讲了什么、用什么结构讲的、有何效果和感受)这本书提供了人生7个方面的精进理念和方法:

a. 建立平衡的【时间】观,度过真正有质量的人生

b. 建立选择标准,解决【选择】中的两难困境,找到适合选项

c. 高效、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长智慧

d. 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e. 了解潜意识特性,借助【思维】工具,突破大脑的限制

f. 优化个人资源,有策略地培养后天【才能】,成长为T型人才

g. 找到你的独特性,开辟个人独一无二的【成功】之路

书里用了不少心理学的知识,解析了一些真实例子,我觉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语言也比较简单有趣,值得一看。

(2)(反思内容、定性、评价、运用)

这是一本自我提升类的书,我觉得关于信息解码、最小化可行产品、成功战略的内容对我来说印象深刻,能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

虽然乍一看书中的很多道理也不过是变了个花样的“老生常谈”,虽然可能作者的一些言行受到颇多质疑,但我认为把一些道理深入浅出地剖析开,佐之以实例论证,别开生面,令人信服,依然算得上是本好书。

……

这样看,是不是就可以把接收到的信息解码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了。

2 你有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吗?

在第三章“即刻行动”的第二节“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中提到“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aliable product,简化记忆为“MVP”)。这是一个互联网思维的概念:

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作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小成本、高效率的初版本产品,在发布后,还可以根据反馈不断进行优化。

这里也提供了一个思维:在工作、生活中,未必需要你做好十二万分的准备,有时候“just do it”,先开始,然后关注反馈,不断改进。

在某家公司的实习经历不是产品,但基于实习经历写成的系统性总结报告可以算作产品;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但对这本书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可以算作产品……

最重要的是,书里提出一个问题:“对一个个体来讲,他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呢?”

因此,我就在想,我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呢?我周围的人,他们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又是什么呢?

如何做出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呢?

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工作经验手册、成功的项目等等都算,还有把一个自己的账号做成一个品牌、一份作品时,也是一个产品,而且还是一个小成本、可接受反馈并不断改进的产品。

如何成功就涉及到下面的第三点。

3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木桶短板理论”已众所周知,但“对木桶来说,这句话千真万确,可并没有人证明为什么用木桶来类比人时它仍然是成立的”。

我忘记是在哪里看到了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拥有一项卓越的本领,他就可以在这个世界好好地活下去。”

现实也确实如此,很多优秀的人也有不少短板,但只要长处足够非凡,就能创造出一番事业,短板也变得不重要了。

关于成功,书里提倡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正如“在战略管理领域里,很多学者认为最好的竞争策略并不是教你如何跟其他人竞争,而是开拓出一条独一无二、罕有竞争者的道路。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说:‘战略的意义就在于让你远离竞争,战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

毕竟,“如果你与大多数人相比,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那么为什么社会要给你超出平均水准的回报?”

独特性,也可以笼统地视作形成护城河、核心竞争力之物。

那么对于短板怎么办呢?合作。哈佛商学院乔治·莫舍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不了解自己独特性的人,可以去做一下第六章“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里提到的“盖洛普优势识别器”测试,虽然题目有点多,但做完之后,看看报告,可以很好给认识自己提供一个参考。

直接百度“盖洛普优势识别器”就行,我自己做的是apesk上的。

我自己的测试结果是:审慎、体谅、思维、学习、排难这5项得分最高,这就是我的相对优势了。报告分析认为,“审慎”主题突出的人,不适合做当机立断、过于奔放的事情,更适合预见危机、在幕后出谋划策、尊重隐私的工作。

想想我平常,确实是那种对一些信息持比较谨慎态度的人,工作中更容易发现fake news。根据报告结果,可能和我更为互补的就是果敢、热情、大胆的人。

免费版的测试没有提供太多建议,所以我也还在想根据这几项相对优势,还有哪些工作更适合我。

当然,用“成长型思维”看,人的特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特质会在内因/外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此外,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里心境不同,也会对测试过程中的选项有影响。因此,测试只是个审视自己的暂时性参考。

总结一下:

这本书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这7个方面的精进理念和方法,

我个人特别推荐:解码信息、创造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和识别自己的相对优势这三点。


(P.S:如果要找实体书,请特别注意书的封面和作者,有和这本书名字一样、封面相似、但作者和内容并不相同的书哦。)

-END-

作者/Iris

排版/Iris

#一起在留言区聊聊测试结果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两年前,在线下樊登读书会初识子夜,子夜就在分享讯飞输入法。当时惊讶于子夜的高效的笔记,一直没有机会深入的接触。 这...
    Eleven05阅读 871评论 0 0
  • 假如没有了所谓的明星 为支援抗击新冠肺炎,一些明星捐钱捐物,为祖国做出了应该有的贡献,而一些明星一毛不拔,将自己...
    江山知秋阅读 871评论 0 0
  • 前段时间,和巴桑一起吃饭聊天,谈到我们这个年纪对待感情的状态,他说:“在我们这个年纪,我很庆幸自己是男生……” 的...
    小在1528阅读 3,359评论 2 1
  • 成员运算 isin() 1. Series类型对象 对于Series类型的对象,成员判断可以用isin方法: >>...
    麒麟楚庄王阅读 5,771评论 0 0
  • 为什么很多行业的人,都不喜欢跟教师这个群体打交道? 这个问题,让我回答,真是一个招人“烦”挨人“骂”的问题,但又不...
    茧破阅读 11,650评论 20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