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月复盘

| 一月 |

0112-0113复盘

【读书感悟】

001  读何帆的《变量》,理解促使世界变化的慢变量和小趋势。

里面提到现代都市的一个悖论是,随着城市化、城市一体化的推进,长距离运输成本的下降,“接近性”的价值反而会上升。

也就是说,当两座城市的发达程度接近,尽管城际间通勤便利,但人们的生活半径很可能不增反降。因为你在一座城市、一个商圈内可以享受到的服务、找到的工作,再也不一定要坐车去另一座城市、另一个商圈才能拥有。

如果顺着这一理论往下说,在A、B两座城市(或A、B两个商圈)之间自发性的消费也会减少,因为必要性降低。 

那么接下来,从城市消费进化理论来看,如果我们迁移物理学上任意两个星体间的万有引力F=gMm/R^2来衡量两座城市时间的“消费引力”:

F=aX1X2/R^2(a为任意常量,X1、X2为两座城市之间的净吸附消费额的绝对值,R为两座城市之间的物理半径)

假设R不变,两座城市的消费往来越频繁、消费体量越大,则“吸附-外溢”的数值越高,于是彼此之间的消费引力也越强。

按理,两座在初期属于功能互补性的城市,会引发更多的城市间消费往来,你有的、我没有,我有的、你没有;但是随着消费往来的深入,以及政府基于消费需求的分析而展开的城市一体化建设,“格莱泽悖论”逐渐生效,直到达到某个临界值,消费往来降到最低?

——不存在的,这是理论情况。城市建设如此遵循马太效应,好的城市会更好,差的城市……在努力好起来、但好得很艰难。于是有的城市成为吸附型,有的成为外溢型——也就是“虽然你有的我也有,但你有的都比我有的好”的悲催景象。

如果有两座小城市,一开始功能互补,消费往来多;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它俩之间的消费引力骤降,最大的可能性不是两者都自给自足了,而是被周边更大的城市吸附去了。

格莱泽悖论似乎为我们研发的“城市消费进化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显然目前还没有完全想明白。很期待,接下来能

《燃点》【观影感悟】

001 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不管处于智慧、财富、人生的哪个层次和阶段,都有自己的困局要破。

难,是常态。但是,人只有在走上坡路的时候,才总会觉得吃力费劲。相信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002 竞争型社会,一个人爽了,就可能有一群人不爽。所幸的是,爽或不爽,不是最紧要的,关键是在每一次经历后,都能让自己变得比过去更强。

003 我们面临的局面是,永远都是在“有限”的认知下,去解决无限的未知挑战,更何况这是一个越来越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这样的局面,激发了社会和世界的不确定性。

然后,高效运转的个体和组织,创造系统与边界,试图消灭这种不确定性,却在过程中带来更多新的不确定性。

矛盾从来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构成了这个世界趣味性的一面。

004 规律分为两种,值得遵从的、值得挑战的。

绝大多数规律都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预判新的规律的诞生,并且去主导它的兴起,参与到它的创造中的人,着实很厉害。

005 纵观电影中的所有故事,在商业战场上的短兵相接、腥风血雨背后,都可见朴实接地气的家庭生活景象,都有最朴素最原始的情感表达。

妻孩也好,父母也好,兄弟也好……当媒体镜头下,意气风发的创业者们逐渐看起来像一个个神话时,是他们的家人让我感到,他们也只是普通人。

006 罗永浩说,希望可以在这个平庸的世界实现自己的热爱。

我不大同意这个世界是“平庸”的。

这个世界有太多人相信自己独一无二,不甘平庸,由这样的人群组成的世界,怎能是平庸的?

007 通透的人,既能让自己逻辑自洽,又不会闭门造车。

愿意去寻找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别扭”,原因到底在哪。

什么时候要坚持自我,什么时候修正自我。


0123复盘

【运营经验】

001 【探索】

“禁言仪式”:白天选取一个小时禁言,在禁言期间发送前一日的群精华、重申当日重要事项;

安排在白天,原因考虑

1)给老铁明确的感知;

2)缓和群里的刷屏节奏,在白天快节奏的工作氛围中,创造“喘口气”的心里缓冲;

3)如果夜里禁言时发群精华,很多老铁已经入睡,第二天起床时又已是满屏的消息,很大可能会懒得爬楼翻找

传播过程中,尤其是传播重要的事,要努力抢占受众的注意力。若当下错过了,让对方事后自己回来找,触达率会很低;远不如传播的时候正是接收的时候,正当时,这样更有可能触达成功。

002 【揣摩】

一场仪式的最后,最适合以怎样的环节收尾?

如果有以下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为尾声?当这几项同时出现在仪式中,又会怎样安排顺序?

001 仪式的前面某个环节激发了老铁兴趣,不断有人自主加入(如晒出2018朋友圈中的闪耀时刻)

002 最后一个环节的才艺表演(如嗨歌)接龙

003 刷社群slogan或连队口号

004 挨个发老铁的专属海报(如入驻证书)

005 晚安小视频或晚安海报

--------------------------

 若001作为尾巴:是延续、放大该环节的意义,所以取决于环节本身的意义,是否撑得起整场仪式的主题精神,且是否能让仪式首尾呼应,使得架构完整。

 若002作为尾巴:它是活跃度的体现、氛围的保证,但是有种“烟花转瞬”的感觉——尽管过程中参与者会十分尽兴,但环节本身的内涵余味不足,可能不及001、003、004,所以它对社群后期氛围的指导性和延展性有所欠缺。

 若003作为尾巴:优点——内部强化传播,巩固对内影响力;聚集士气,凝结人心。不足——容易流于形式,沦为走过场。

 若004作为尾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创造了面向每一位老铁的专属感;败——除了发给自己的,其余那些海报,其实都会变成无用的图片信息,形成手机内存压力,且刷屏的海报越多,这种内存压力越大;

此外,对于分批举办的迎新仪式来说,先入群、已经查收过专属海报的老铁,第二天、第三天再经历这个环节,就像是干等着一个与自己无关的环节滑过,感知会受影响。

 若005作为尾巴:除非小视频或海报本身的创意惊艳,否则这就是一个中规中矩、不出错不出彩、很难留下深刻印象的结尾。

--------------------------

以上,5个环节利弊各有之,那么要如何选择呢?

想来,这其实跟仪式本身的目的、主题还有规模密切相关,不同的场景下,选择会不一样。

不同的仪式组织者,可能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权衡以上5个环节作为尾巴的利弊大小,然后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做出不一样的决策。

那么,对于社群用户来说,到底他们感知中的“什么方面”是最重要的呢?

【公开象限】

你为了扩大自己和战友的公开象限做了什么?

001 长篇碎碎念,展示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展现自己的思维逻辑和风格特点

002 思考回答连长在管理组内的提问

【见识|感悟】

 何帆在《变量》中说:如果工业化出现的时候你是一名农夫,汽车出现的时候你是一名马车夫,纺织机出现的时候你是一名手工裁缝,那你很大可能会觉得世界乱了套,疯狂而不可理喻。

 可如果电报出现的时候你是一名记者,火车出现的时候你是一名旅人,互联网出现的时候你是一名作家,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太有意思了。

关注时势,研究时势,不畏惧变化的时势 ,懂得向时势借力

辨证地理解个体和规律、个体和世界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存在价值,明确一个普通人之于一个普通场景所会具有的独特性

【今日回顾】

#运营相关#

001 凌晨发布长篇碎碎念,是关于应对社群海量信息的问题论述

002 脑暴idea:解决高密度的群消息给老铁带去的压力感问题—— 设置“禁言”的仪式感

003 关注群内动态,根据老铁的发言,群内+私信问候或鼓励

004 爬楼管理组复盘

#读书相关#

何帆《变量》+罗胖60秒+FT头条

【明日目标】

#运营相关#

点对点回应老铁的链接+爬楼学习管理组的复盘+回顾连队当日【牛人破局】&【牛人之光】内容

#读书相关#

刘润《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之”思维逻辑“+当日FT头条+当日罗胖60秒

+以上三者的读书笔记


0127-0128复盘

【今日回顾】

#运营相关#

0125连队即兴分享整理成管理员碎碎念

管理组0126会议纪要整理发布

【牛人说】楔子招募文案撰写、润色、发布

每日运营事项管理表(连队运营销项表)初拟

给不易的分享打call

草拟0129迎新仪式方案+组织参与小助手会议,优化方案,确定执行计划

  爬楼管理组复盘

#读书相关#

  何帆《变量》+刘润《5分钟商学院》之“工具篇”

  罗胖60秒

  FT头条

【运营经验】

十大课程,是牛人进化营最精华的内容之一。

在0121【牛人破局】互动中,我们问到,十项模块里,大家最大的需求与期待落在哪里,为什么?

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老铁们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回答,且都是肺腑之言。

看完我们管理组很激动、也很兴奋,因为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大家将带着更明确的目的去学习。

目的越明确,学习收获越大。

但是,仅仅以上思考也许还不够。🤔

有没有人界定过,这十个模块中:

到底什么是定位、什么是传播、什么是运营、什么是变现

且定位什么、传播什么、运营什么、变现什么……?

 即将学到的这些东西,它们的适用边界在哪里?

 对于现阶段的你,适用性在哪里,可以解决你的什么问题、可能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结合猫叔、剽悍江湖在公开平台发表的各类信息,提前去思考一下这些问题,这样,你的收获或许可以更大。

要知道,讲授的人努力传播内容后,最希望收听的人针对自己,把点子用到刀刃上,有大收获、高惊喜、强感知、好口碑。

这对分享者和用户来说,是实现双赢的事。

----------------

002 理解这个世界的平衡性,把握分寸,因地制宜。

世界具有“平衡性”。一个问题,可以正反两种思维论证;一件事情,可以正反两种道理解释,且都行得通。比如:

成功,是否一定源自“逆人性”的坚持;

做人,是否每时每刻都要保持“稳定性”;

做事 ,何时遵循套路保效率,何时打破重立来创新?

……

现实世界里,处理具体事件,经常需要我们把握分寸,寻找平衡,因地制宜。

什么场景下,讲什么道理、用什么方法论、遵循什么原则,能使问题得到最好的解决?这是我们要锻炼的能力。

更厉害的人,能创造条件,让TA所倾向的原则或方法得以实现,让环境为TA所用,而非完全跟着环境走。

把以上内容迁移用到社群的学与练中,相信会起到指引和帮助的作用。

--------------------------

【公开象限】

你为了扩大自己和战友的公开象限做了什么?

001 连队即兴分享+预备群&正式群长篇碎碎念,展示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展现自己的思维风格特点

002 主持管理组会议,组织参与和小助手的开营仪式筹备会议

【见识|感悟】

多家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自1840年起,世界人类的平均寿命以每年多活3个月的速度递增;

这意味着,每10年,人类平均可以多活2-3岁。人类的生命周期在不断拉长。

与此同时,产业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工业革命从兴起到蒸汽机大规模应用,用了40年;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从兴起到大规模影响日常生活,又用了多久呢?

前者20年左右,后者不到5年。每一位老铁身处这个时代,必能感觉到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壮丽之美。

上述两点结合到一起看,说明什么问题呢?

人很大概率上,可以越活越久;与此同时,技术与知识更新迭代的频率在越来越快。

这意味着,如果不保持学习,在未来,几年前系统化汲取的知识,几年后可能已经失效,甚至是错误的。

“终身学习”的时代大幕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徐徐拉开,将全员逐一卷入,不管是积极迎接挑战的人,还是逃避视而不见的人,无一例外。

很难再有什么“学习”-“工作”-“退休”的“经典人生三段论”,而“学习-边学边工作-再学习-边学边工作”更可能成为人生常态。

“稳定的工作”不会再存在。过去,变化是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而今与未来,变化是生活和工作本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