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作家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写作。
这是他感受与想象的唯一方式,由他独特的生命质地所决定,无人可以复制或替代。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除了与自己的对话外,还有就是透过他自己的眼睛去看到的世界,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他内心的渴望和声音。读这些作家的作品,就是更好的去了解一个人,有些作品是有生命的,他们的作品就像是隐藏在我们日常中生活的一部分,栩栩如生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只不过印刷成了铅字。好的作品具有极强的共情能力,能让你从中感受到自己,感知到生命的磅礴和伟大。
曹雪芹写红楼时已近不惑,齐白石五十七岁才变法创新。而我们每一个芸芸众生现在的焦虑,等站在六十岁的山头回望,不过是青石阶上的一道浅痕。慢慢走,稳稳走,只要不停脚,黄土也能走出金光道。只要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晚一点,慢一些又有何妨呢,不要被前面的人带偏了节奏,有些花开的比较早,但是一阵风雨后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而更惊艳的花学会在不断的倒春寒中保护着自己,终于等来了山花浪漫时,它盛开在了所有人的心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但一旦到来,你耳中听到的欢呼和眼前看到的骄傲,和别人都是一样的,你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保持渐进式的努力,然后等待时机的成熟。
一个人要有耐心和热情,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有充分的自信,就像不断打磨一件上好的玉石一样,既要识得这是美玉,也要有工匠的精神,悉心的打磨,依靠时间的洗礼,整个过程始终保持耐心和愉悦,就像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除了陪伴外,还要有他们的视角,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如果一个作家在写作时能够把自己融入到文章里,从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世界,而不是单纯重复外界的见解,那么这股生命的力量往往更能够触动读者。相比之下,直接传递外界的信息显得平淡许多。也许,这正是璞玉的本质所在。一篇文章如果能从内心出发,自然而然地展现它最真挚、最纯粹的内在,就像玉石那样,自身散发出纯洁和质朴的光芒。
AI可以替代很多东西,甚至是我们日常熟悉的陪伴和写作,但是他替代不了我们的悲欢离合,我们存在的世界是充满着丰富的色彩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是有很多纽带和巧合的,甚至是数十年未见的老友也有久别重逢得喜悦,AI没有办法替我们去感受这份激动,替我们流出喜悦亦或悲伤的眼泪,我想作为一个喜欢创作的人,AI是很好的帮手,它会尽可能的帮你勾勒出心中所想的那个画面,也许会更好,但是它需要人类的指引和描绘,只有我们清晰的指令它才能尽可能的做出一个好的效果,而我们的写作也是一样,只要我们还保留着想法和激情,就会通过大脑控制的双手书写在纸上或者敲打在键盘上,写作是一项最悠久的工作之一,它和古老的邮递员一样,兢兢业业的传送着信息,写作则是穿越时间的长河传递人类思想的精华。远在文字诞生之初,那些刻在甲骨上的占卜记录、镌在石碑上的王朝功绩,便是最早的作家在书写。千百年来,从竹简到羊皮,从纸张到数字屏幕,写作者如同忠诚的信使,将一代人的智慧与情感传递给下一代。在历史的风尘中,有些作者早已无名,却留下了不朽的文字;有些作品虽已泛黄,却依然能够唤起心灵的共鸣。
今天,当我们执笔落墨,仍在延续这古老而神圣的传统,这是多么伟大的一项工作啊,我们自然不舍得把这份伟大的工作仍交给AI来处理,我们依然要亲自去书写,去感悟心里的每一个字落下来的声音,是那般的动听和美好,文字如泉涌自心灵深处,恰似那晨曦中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从花瓣尖端缓缓坠入平静湖面,激起圈圈细腻涟漪,在寂静中荡漾开层层思绪,最终触及彼此灵魂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