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写过长文了?(大概是这个意思。有趣的是,我试图再寻找这个slogan的时候却找不到了)
不得不说,是这句话让我来到了简书,当然,界面是我喜欢的风格是另一个原因。
每个人的长文写作大概都是从语文课上开始的吧,可是作文之类大都是给别人看的,许多私密的不会写,从这一点上来说,关于自己故事最初都应该在日记里吧。从自己初中的时候开始写日记,到高中那会开始风靡的新浪博客、百度空间、QQ空间,大学时微博横空出世,继而到空间说说,微信朋友圈。越来越习惯几句话的吐槽,而对待长文却表示“太长不看”,这些年,越长越大,似乎也越来越浮躁,总是抱怨时间过得太快,却没有静下心来感悟与思考。越来越怀念每天一篇日记的年纪。恩,年纪是值得怀念,但是,沉溺于怀旧也没有什么意义。倒是重拾写长文的习惯确实是很有必要。
记得高中的时候最开始开百度空间,是因为自己那时候过得不好,主要是学习上的问题,导致了自己想要找个地方抒发下不快,一下就坚持了3年。也几乎是同时,注册了新浪博客,同时在两个平台上注册,当时的原因是:百度空间的界面个性化度比较高,也就是可以弄得比较好看,新浪的优势在于用户群比较大,依稀记得当时博客访问最高的好像是徐静蕾、韩寒等(写这段话的时候去看了下徐静蕾的博客,3亿+的访问,但最后一篇博文也停留在2010年)。两个地方写的文章都差不多,至于是不是完全同步,也不记得也无从考证了,因为百度空间早已经关闭了。不过有趣的是,当初心心念及新浪博客的用户多,也就能有更多的访问量,到最后却发现还是百度空间的访问量比较高,不知道是不是百度爬虫自己爬自己比较多的原因。在写博客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认识了一些朋友吧。一部分是因为都喜欢足球认识的,还有一部分是当时“互踩”(也就是相互留言,大都也是为了所谓访问量)认识的。当然,不得不说的还有第三种,就是你真正因为欣赏文字而认识的人。多么难得,尤其是对比当下这个处处看脸的“快速消费”时代。还记得每每满怀期待的点进对方的博客,希望看到博文的更新,然后就是评论区里一连几条留言,之后就进入等待回复的日子,往复循环,待联系的熟络,便加为好友。经此来往,从路人到朋友,互加qq……
另外一段关于长文的记忆大概就是写信了吧。买来好看的信纸、好看的信封,用好看颜色的笔(虽然男生很少这么做),写满数页,甚至还会花心思把信纸折叠成各种形状,挑一个好日子寄出。然后进入漫长的等待,会在每个长课间跑到收发室查看是否有回信,现在想起来,大概就像现在你买了一件喜欢的东西,然后每天查询快递信息时候的心情吧,只不过那时候即便去收发室的路并不近,你也会欣然前往。如若发现了回信,有的也许会第一时间拆开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也有的会留到一个人的时候偷偷拆开慢慢读。记得本科毕业的时候整理东西,发现了高中时候写给一个喜欢的女生的信,女生给我回信的时候往往先写点足球(我们俩都喜欢),然后又聊一些校园生活的事情,而再看我回复的信,通篇全是足球。真的是觉得自己当初蠢成狗,注孤生啊。
从写信,到写博客,到发微博、发朋友圈。每当回过头再看的时候,信件和博客总能让自己再次进入到当初那个完整的场景里,一人一物一事,在脑海里重现。而微博、朋友圈,当回看的时候经常会一头雾水,没有了背景的描述,你大概只会回忆起一种片刻的情绪,而情绪背后的种种,需要你仔细回忆才能想起一二。当然,长文的好处太多,让你沉淀、静下来思考,等等……
所以就当是个重新开始吧,做不到过去的每天一篇,努力向每周一篇努力。毕竟我们并没有我们所自认为的那么忙,甚至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漫无目的的互联网浏览和无用社交之中。我们需要留下一些时间独自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btw:太久没写过东西,花了一个半小时敲了这些支离破碎的文字,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