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工作过程中的冒犯,或许姑息他——这个人性格就这样直接莽撞吧;或许考量自己在这件事中所应占份额——我只是其中一环罢了,而最终结果的呈现是需要一群人协力配合的,所以即便不尽如人意,达不到理想,也是很正常的。既然正常,又何需大动干戈?
但面对来自家人打着关心和爱的口号所实行的绑架,是需要好好审视一番的。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很难只凭我想怎样就做出妥帖的抉择。没有他们,固然就没有我,也无所谓我的意愿。但正因如此,子女就该无条件妥协退让吗?似乎也不该是这样。法律上面对争端的判决,也会考虑当事人是否出于恶意亦或正当防卫,即便是友人的说教,我们也要分清是出于利他还是一味满足自我地宣泄欲。似乎,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足以框套进所有的为人处事,大小环节。
如果是悉心抚育,认真教导,且尽己所能托举子女的父母,罔顾父母的情绪和处境自然是子女的不尽职;但如果只是名副其实,凭其野蛮生长,却到了一定阶段比照着其他同龄父母来要求自己子女的父母,这时候再要求子女依然无条件妥协退让似乎就有点天道不公地意味了。正确的做法是,以保护自己为第一要义,有余力的前提下才去考虑他们。
在经济学上,这叫付出与所得成正比。
父母没有想象地那么爱你,你也不要用恶意去揣测他们。
话语地冷冰,缺并不掩其背后的坚定与正确。
不知道什么时候,原生家庭成了被热烈讨论的词。
也有人调侃,中国父母一辈子在等孩子的感恩。而中国孩子一辈子在等父母的道歉。比起自我感动式的牺牲和令人窒息的关心,西方国家那种年满十八岁则再无抚养义务的教育理念似乎更适合我这样的淡人。
你看啊,工作和生活,总是一体两面,相互影响,相互牵制,也相互进步。也正是你经历的每一刻,才造就了你是你的独一无二性。
#亲子关系
#工作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