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中国汉字传奇23丨书法初祖篆文隶变

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

23.  书法初祖篆文隶变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是汉族文化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它也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唯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艺术。

汉字演变史与书法发展史

被誉为“大陆学界第一人”的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李学勤教授曾经说过:“我常常有一种推想,中国书法的始源是和文字本身的产生同样古远的。文字一经产生,书法也开始萌芽,文字与书法两相结合,彼此伴随,实系共出一源,不妨比喻为孪生姊妹。”与汉字的起源一样,书法艺术也始于甲骨文,继而由金文演变为秦代的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特别是当李斯发明的小篆登堂入室后,书法史与汉字史的轨迹似乎已经可以“并轨”。我们所说的汉字演变的历史,就是书法的发展历史。

书法家李斯书写小篆,AI绘图

小篆作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面向全国推行的标准字体,它的书写者李斯,可以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作品传世的书法家,其代表作是公元前219年的《峄山刻石》(峄yì)。我们在上一章已经说到了李斯的《琅琊台刻石》。事实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文共七篇,分别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均以小篆书写,都出于李斯的笔下,《峄山刻石》不过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为的是向帝国民众展示“书同文”之后的官方字体。

《峄山刻石》旧拓本,西安碑林

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 10 公里处,因山中怪石万垒,络绎如丝,故称“绎山”,又因“绎”与“峄”同音,后改称“峄山”。峄山又名东山,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峄山刻石》前面的几行文字为“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书法风格端庄严谨,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这篇刻石亦被看作是秦小篆书法的鸿蒙初辟之作,至今都是习小篆者必临摹的作品。

《峄山刻石》旧拓本(局部),西安碑林

除了这些刻石之外,相传秦朝的传国玉玺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篆字亦为李斯亲书,这是小篆作为秦帝国钦定的字体最有力的佐证。千万不要小看这一个个曲折弯拐的小篆汉字,正是它们,铸成了我们几千年来未曾动摇的文化根基。

李斯亲书:秦朝传国玉玺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但是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更进一步指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于采用了隶书”。

秦朝的小篆是一种端庄精巧的字体,它必须用笔精心地描绘,写一页文章就像是画了一幅秀美的工笔画,用于日常公务写作毕竟不太方便。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有两个人创造了一种新的汉字字体——隶书。

这种新的字体为什么叫“隶书”呢?一种说法是:秦东海郡下邳(今江苏邳州)有位叫程邈的人,曾经担任秦朝的“狱吏”,即管监牢的小官。他不知因为何事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云阳的监狱里整整十年。程邈在狱中,想到了小篆的书写不便之处,于是试着变化字形字体的写法。他把笔画多的字减少,把笔画转折的园角变方。最后定型为一种新的字体,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把这一成果呈献给了秦始皇。秦始皇看了程邈创造的新体字,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大加赞赏,认为简单实用。程邈因此获释出狱,就任御史官职,专门研究这种新的汉字体的写法。因为程邈发明这种字体时身陷囹圄,而囚徒可称为“隶人”,所以这一字体被命名为“隶书”。

隶书创造者程邈,AI绘图

另一传说比较离奇:说是一个叫王次仲的奇人,少年时就胸怀济世大志。他隐居于庸山,不求仕途,但致力于创新改革文字。王次仲把仓颉的古书加以变革,发明了隶书字体。秦始皇听说非常高兴,三次下诏请他进宫,但王次仲拒不出山。秦始皇于是发怒了,派人将他抓起来,用囚车运往京城。囚车刚刚开动,王次仲突然变成了一只大鸟,从车中冲天而去,落下了两根羽毛,这羽毛落地的山峦现在仍然有“大翮”、“小翮”的美名,以纪念王次仲发明隶书之功绩。秦始皇召见王次仲的想法只好作罢,但是他下令根据王的隶书进行整理,使秦朝有了一种新的汉字书写方法,用来“辅佐”篆书记录文献,因此隶书又有“佐书”的称呼。

王次仲创造隶书,AI绘图

或许,上述传说不可全信,隶书实际上更早就在民间流行,古人所指的“隶”,不一定专指“罪犯”,它也有“下人”的含意。程邈和王次仲的故事只能说明,秦朝的隶书开始很可能是出自于民间,后来才转到宫廷,供官吏们撰写公文使用。程邈、王次仲的贡献是系统地整理了隶书,而秦始皇的功绩是顺应了民间的潮流。“隶书,篆之捷也”,因为快速书写的需要,篆书中部分本该圆转弯曲的笔画,变成平直波磔形状,横长而竖短,“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其最明显的外形特征——在起笔时顿笔,就像蚕的脑袋;在收笔时翘起来,就像天上飞的燕子的尾巴。我们透过这幅唐玄宗李隆基的《石台孝经》隶书碑刻,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隶书的书写特点。

唐玄宗李隆基《石台孝经》隶书(局部)

隶书(秦隶)出现后,一直没有真迹遗留下来。直到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了1100余枚竹简,字径很小,最大的不过二分,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的特点,人们才亲眼目睹了真实的秦隶。它的特点是把小篆(秦篆)粗细相等的均匀线条变成平直有棱角的横、竖、撇、捺、挑、勾等的笔划。

云梦睡虎地秦简:最早的隶书文本

到了汉代,隶书得到进一步发展,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开始向“方块”形状转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这种“汉隶”也叫八分书。对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八”是分别的意思,隶书每个字的笔态,有如“八”字,不但分别左右,而且笔势平均,所以称“八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汉隶只有八分象隶书,还有两分象篆书,故谓“八分”。其代表作《合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 185年),明万历初年在陕西合阳县萃里村出土。此碑为竖方形,共20行,每行45字。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曹全碑隶书拓片(部分),西安碑林

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人们一般都称它为“隶变”。 隶变是汉字结构体制的根本变化,是汉字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转折,标志着书法的书体规范与法度已经基本成形。篆文隶变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的面貌,它奠定了秦王朝后近2000年中国方块汉字的基础。小篆(秦篆)还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图画象形特点,而隶书(秦隶)已走上了汉字发展的高级阶段。篆文隶变之后,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在汉字空前大变革的历史进程表上画了一个醒目的句号。

汉字字体的演变

人们常常称 “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为“汉字七体”。其实,自隶书登上了汉字舞台之后,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取得正统地位的楷书与隶书相比,只是在笔画上稍作改变;而草书、行书等亦只是草率的或稍为变形的隶书,汉字字形再也没有发生更本质的变化。文字学者们普遍认为,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战国的大篆等等,都属于古文字;而汉代的隶书、魏晋南北朝乃至唐朝以后的楷书等等,都属于今文字,也就是我们至今还在使用的汉字。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或许秦篆可划为古文字范畴,它是古文字的终结;秦隶则属于今文字范畴,它是今文字的开始。

甲金篆隶草楷行:汉字七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